楚山孤 作品
第203章 各退一步
朱元璋没有丝毫的手软,当场就抄了周德兴的家。
周德兴面如死灰,但并没有求饶,只是牙关紧咬,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吞。
他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和朱元璋一起玩泥巴了,他如何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小伙伴?
从来都是说一不二,铁血手腕。
只不过他不知道,那么多官绅,为什么偏偏拿他周德兴开刀?
事实上,朱元璋抄了周德兴的家,也算是救了他一命。
因为在后来,周德兴的儿子周骥胆大包天,竟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被抄家那么简单了,整个江夏侯府都要受到牵连被诛,包括周德兴本人在内。
但此时的周德兴哪里懂这些?此时的他只觉得满腹的委屈,被抓了典型。
而这个典型的威慑力,也确实够大。
周德兴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开国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更是朝廷封的江夏侯,但朱元璋丝毫不给面子,以雷霆手段抄了江夏侯的家。
淮西震动,大明震动。
“什么?江夏侯被抄家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爵位被削,侯府被抄,江夏侯父子现在已经去河堤筑堤去了!”
“啊?皇上这么狠?”
许多官绅地主原本都是端坐钓鱼台,想着法不责众,但是现在全都坐不住了。
江夏侯都遭了,他们算老几?
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低估了朱元璋改革的决心。
别说是一个江夏侯了,就是国公,他也一样会把他抄了,现在的他可不在意这些,因为以他的性格,不可能受下面的人要挟,更何况现在的他,视野更加开阔了,他看到了后面的历史,谁要阻挡了他的道,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对方。
然而……
谁都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李善长第一个站了出来,支持新政。
前两年,他已经从朝堂上退下来,回到淮西养老。
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所以,李善长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但是,就在其他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李善长就已经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支持新政。
让所有人更加想不到的是,李善长竟然拖着六十多岁的身体去修河堤。
“不肖子孙!你们不去,我去!”
李善长训斥了自己那帮不肯去的子孙之后,竟然穿起雨衣,扛起锄头,往修筑河堤的工地而去。
大堤上,狂风骤雨,滚滚淮河发出声声令人心悸的咆哮,震得大堤都在微微发颤,李善长一路上数次险些栽倒,吓得后面跟着的李家人好一阵心惊胆跳,即便如此,李善长仍旧坚持去到抢修大堤的第一线。
到了那里,李善长别说是干活了,就是在风雨中行走都颇有些困难,在场的河伯所长连忙将他引到设在堤上的毡棚内。
很显然,李善长的到来对于筑堤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但作为曾经淮西党的魁首,李善长这个行动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朝堂的时候,李善长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宰相,又是国公,毫无疑问的文臣之首,而且又是以足智多谋见称,长袖善舞,淮西的文臣武将渐渐的就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后来因为胡惟庸的事情,李善长明哲保身,选择退出朝堂。
但退出了朝堂的李善长,影响力仍旧在。
没有人知道李善长明明已经退出了朝堂,为什么还要掺和到这一次的纷争之中,而且是站在皇上的这一边。
只有李善长心里清楚,现在的皇上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样了。
当初胡惟庸的事情,他现在想起来仍旧心有余悸,多少个不眠的夜里,他都在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越想越觉得恐惧,皇上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料到了所有一样,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当中。
皇上怎么可能做到这般料事如神呢?
李善长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唯一能够想到的解释是,皇上的身后有一个不可揣度,神仙一样的人物。
这一次,皇上推行新政,反抗者只有死路一条。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善长虽然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还想做一回俊杰。
前有江夏侯,后有李善长,其他人哪里还敢明目张胆的违抗新政?
无论是做样子,还是怎么样,几乎所有官绅地主都象征性的派出几个人参与到这场对抗洪流的斗争当中。
官绅地主的到来,也让一直愤愤不平的百姓兵丁们心中一下子舒坦了。
“洪武皇帝好啊,不论怎么样,至少他让咱有机会看到,官绅子弟和咱们一起服徭役的一天!”
“以前我不信朝廷真的能让官绅和我们一起当差,现在我开始有些信了。”
“洪武皇帝能够让官绅子弟和我们一起当差,这是千古头一回啊!”
“……”
官民难得的同心协力,总算是守住了淮河大堤。
雨过天晴。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选择了退让一步,官绅可以不身体力行的当差,但是必须交钱,朝廷用这部分钱去请人代替他们当差。
就好像是打了一巴掌后再给一颗甜枣,这颗甜枣就非常的甜,一下子,官绅地主们仿佛卸去了一副重担,纷纷都长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徭役可是相当的辛苦,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几乎没有怎么劳作过的官绅子弟而言,简直是要命。
所以,相比于辛苦的徭役,他们当然更愿意出几个钱。
然而……
既然最难接受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接受了,那么,摊丁入亩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所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税收新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总算是得以在淮西一带推行。
……
解决了淮西的事情,朱元璋回到京师已经是三个月以后,而这个时候,徐达和朱棣却是带了一堆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回来……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
周德兴面如死灰,但并没有求饶,只是牙关紧咬,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吞。
他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和朱元璋一起玩泥巴了,他如何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小伙伴?
从来都是说一不二,铁血手腕。
只不过他不知道,那么多官绅,为什么偏偏拿他周德兴开刀?
事实上,朱元璋抄了周德兴的家,也算是救了他一命。
因为在后来,周德兴的儿子周骥胆大包天,竟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到那个时候,可就不是被抄家那么简单了,整个江夏侯府都要受到牵连被诛,包括周德兴本人在内。
但此时的周德兴哪里懂这些?此时的他只觉得满腹的委屈,被抓了典型。
而这个典型的威慑力,也确实够大。
周德兴作为朱元璋的发小,开国的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更是朝廷封的江夏侯,但朱元璋丝毫不给面子,以雷霆手段抄了江夏侯的家。
淮西震动,大明震动。
“什么?江夏侯被抄家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爵位被削,侯府被抄,江夏侯父子现在已经去河堤筑堤去了!”
“啊?皇上这么狠?”
许多官绅地主原本都是端坐钓鱼台,想着法不责众,但是现在全都坐不住了。
江夏侯都遭了,他们算老几?
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低估了朱元璋改革的决心。
别说是一个江夏侯了,就是国公,他也一样会把他抄了,现在的他可不在意这些,因为以他的性格,不可能受下面的人要挟,更何况现在的他,视野更加开阔了,他看到了后面的历史,谁要阻挡了他的道,他会毫不犹豫的除掉对方。
然而……
谁都想不到的是,这个时候,李善长第一个站了出来,支持新政。
前两年,他已经从朝堂上退下来,回到淮西养老。
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
所以,李善长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但是,就在其他人还在观望的时候,李善长就已经用实际行动,身体力行的支持新政。
让所有人更加想不到的是,李善长竟然拖着六十多岁的身体去修河堤。
“不肖子孙!你们不去,我去!”
李善长训斥了自己那帮不肯去的子孙之后,竟然穿起雨衣,扛起锄头,往修筑河堤的工地而去。
大堤上,狂风骤雨,滚滚淮河发出声声令人心悸的咆哮,震得大堤都在微微发颤,李善长一路上数次险些栽倒,吓得后面跟着的李家人好一阵心惊胆跳,即便如此,李善长仍旧坚持去到抢修大堤的第一线。
到了那里,李善长别说是干活了,就是在风雨中行走都颇有些困难,在场的河伯所长连忙将他引到设在堤上的毡棚内。
很显然,李善长的到来对于筑堤几乎没有什么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但作为曾经淮西党的魁首,李善长这个行动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朝堂的时候,李善长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书省宰相,又是国公,毫无疑问的文臣之首,而且又是以足智多谋见称,长袖善舞,淮西的文臣武将渐渐的就形成了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后来因为胡惟庸的事情,李善长明哲保身,选择退出朝堂。
但退出了朝堂的李善长,影响力仍旧在。
没有人知道李善长明明已经退出了朝堂,为什么还要掺和到这一次的纷争之中,而且是站在皇上的这一边。
只有李善长心里清楚,现在的皇上和以前的皇上不一样了。
当初胡惟庸的事情,他现在想起来仍旧心有余悸,多少个不眠的夜里,他都在思考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越想越觉得恐惧,皇上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料到了所有一样,每一步都在他的算计当中。
皇上怎么可能做到这般料事如神呢?
李善长百思不得其解,最终他唯一能够想到的解释是,皇上的身后有一个不可揣度,神仙一样的人物。
这一次,皇上推行新政,反抗者只有死路一条。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善长虽然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还想做一回俊杰。
前有江夏侯,后有李善长,其他人哪里还敢明目张胆的违抗新政?
无论是做样子,还是怎么样,几乎所有官绅地主都象征性的派出几个人参与到这场对抗洪流的斗争当中。
官绅地主的到来,也让一直愤愤不平的百姓兵丁们心中一下子舒坦了。
“洪武皇帝好啊,不论怎么样,至少他让咱有机会看到,官绅子弟和咱们一起服徭役的一天!”
“以前我不信朝廷真的能让官绅和我们一起当差,现在我开始有些信了。”
“洪武皇帝能够让官绅子弟和我们一起当差,这是千古头一回啊!”
“……”
官民难得的同心协力,总算是守住了淮河大堤。
雨过天晴。
而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没有得理不饶人,而是选择了退让一步,官绅可以不身体力行的当差,但是必须交钱,朝廷用这部分钱去请人代替他们当差。
就好像是打了一巴掌后再给一颗甜枣,这颗甜枣就非常的甜,一下子,官绅地主们仿佛卸去了一副重担,纷纷都长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徭役可是相当的辛苦,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几乎没有怎么劳作过的官绅子弟而言,简直是要命。
所以,相比于辛苦的徭役,他们当然更愿意出几个钱。
然而……
既然最难接受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接受了,那么,摊丁入亩好像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所以,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税收新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之后,总算是得以在淮西一带推行。
……
解决了淮西的事情,朱元璋回到京师已经是三个月以后,而这个时候,徐达和朱棣却是带了一堆的问题等待着他的回来……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