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孤 作品
第195章 问题重重
洪武七年,春。
紫禁城,漫天的细雨滴落在琉璃瓦上,轻灵跳跃,汇成一股股,如同断线的珍珠一般从屋檐落下。
春雨绵绵密密,但却不令人厌烦。
都说春雨贵如油,今天的春雨来得很及时,仿佛预示着今年春耕的顺利。
但是,有些事情就不是那么的顺利了,而且是很不顺利。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政策刚在朝堂上提出来,便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最终是朱元璋舌战群儒,朝纲独断,硬是拍板定了下来。
政策定下来之后,在官绅之间已经传开了,以至于还没有真正开始推行,便已经引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许多官绅年都过不好了,但也有乡绅表示,无须担心,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这种想要变祖制的改革?
到了洪武七年初,朝廷真正下旨推行政策的时候,整个大明一夜之间,都处于惶恐之中。
让官绅们没想到的是,底层的百姓比他们还要惶恐。
这两道税收政策原本是有利于底层百姓的,但是底层百姓常年被不断增加地赋税给搞怕了,谁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朝廷将他们身上的赋税往地主乡绅身上移?
当他们听说摊丁入亩是要每亩地都要加收税的时候,一个个全都傻眼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加的税其实是他们的人丁税,也就是说,他们以后不用交人丁税了,而这部分税收由田地多的地主乡绅们承担。
但是他们真的怕了,怕到连朝廷想要对他们好点都不敢相信。
再加上地主乡绅们的有意误导,这就令得百姓们如惊弓之鸟,皆是唉声叹气。
而官绅们当然都乐于看戏。
所以,这两道政策刚一推行,可以说,不仅仅是官绅在反对,就是底层的百姓也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朝野上下都不好过。
这也让朱标急了。
“父皇,这明明是对百姓们极好的政策啊?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朱元璋倒是不急,笑道:“标儿,这你就不懂了吧?还记得朱先生说的吗?这就是服从性训练!”
朱标一下子露出恍然兼惊讶的神色。
他没有想到,他的父皇竟然比他还更要理解朱先生教给的知识。
朱元璋收起笑容,颇为感慨的道:“你不在底层待过你不会明白的,当年你爷爷,太爷爷他们,只要听到纳税怕得身体都在发抖,人丁税,田亩税,各种杂七杂八的税收,蒙元年年在增加赋税,后来,就是连家里的谷种都被拿去交税了,都给活生生饿死了,你说,听到赋税改革,谁不怕?谁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要收刮民脂民膏?”
听罢,朱标默然点头。
随后,朱元璋道:“去把刘三吾给咱叫来。”
“好。”
朱标应诺,转身而去……
……
刘三吾原本为了避祸,隐居广西,潜心著述,没想到竟被朱元璋请到了京师,成为负责通政司主要工作的通政使。
从草根到正三品大员,这让刘三吾至今想起都觉得有些梦幻。
不过,比起官职,更令刘三吾感到欣喜的是通政司的这一份工作。
通政司主要负责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也负责官报邸报的发行,惟掌文书而已,所以,一向被视为清水衙门。
刘三吾本就不在意什么清水衙门不清水衙门的,而现在通政司更是有了让他为之着迷的东西:《明报》。
一份小小的报纸,就能囊括古今天下事,而且还能与天下人分享,这可比他以前隐居著述不知道要好上千百倍。
现如今的《明报》,是兼具政策宣传,新闻时事,知识传播,娱乐消遣等等的载体,已经成了大明百姓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自从上次皇上给通政司拿来一本《红楼梦》后,刘三吾就几乎没有在朝堂之下单独面圣了。
其实,他也能大概猜出来,皇上这一次召见他的意图。
“臣,刘三吾叩见皇上!”
“起来说话。”
朱元璋让刘三吾起来,而后道:“三吾,把你叫来,是想让你在《明报》上讲明一个东西。”
“皇上请讲。”
“咱想要你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个政策’给写清楚,写明白了,一定要通俗易懂,直接了当,让百姓们都看得懂,明白咱的意思吗?”
“明白。”刘三吾点头。
朱元璋想了想,又道:“除了讲清楚以外,还要配上鲜活的例子和故事,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贴近百姓们身边的故事,就讲税收新政是怎么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嗯……还有……”
“还有就是……对了,要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比如……”
“摊丁入亩新政好,多生儿子不收税,税银摊到田地里,传宗接代不用愁!嗯……就这样!打大字,要醒目的大字!”
很显然。
朱元璋已经掌握了朱辰教给的服从性训练的部分核心。
首先是权威,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就能让人从一开始就选择相信。
《明报》足够的权威,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推广与发行,《明报》俨然已经成了大明百姓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一条信息渠道。
其次是鲜活的百姓身边的例子和故事。
这就像传销团伙里的洗脑方式,光是跟你鼓吹不切实际的收益数字,用处不大,得有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梦想,而且就发生在你的身边,比如你身边的谁谁谁怎样怎样成功了,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一种代入的错觉,感觉他们口中的成功人士说的就是你自己,你上你也行。
最后是口号式的宣传。
简单无脑的口号式宣传,其实最是容易深入人心,比如“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等。
“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做!”
刘三吾目光灼灼,他对于皇上愈发的佩服,三言两语间便将政策的宣传工作安排好了,其实他不知道,朱元璋在朱辰书店的时候也看过部分现代的报纸,知晓这其中的一些窍门。
很快。
刘三吾根据朱元璋的指示,草拟出一版《明报》来。
上面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对“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个政策进行了逐一的解释。
“嗯,不错!”
“这里改一下,皇上的旨意,从洪武七年开始,不管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一口也好,十口也好,每个人每年的丁税就全都不用交了,你想咋生都行!”
“那么就有人问,这每人每年二钱银子的税由什么补上呢?由田地补上,也就是说,从今往后,一亩田地就要加收二钱银子,这二钱银子就是被免除的丁税。”
“田地多的收成多,多交税,田地少的,就少交,没田没地,就不用交这个税了。”
“这就是皇上要推行的摊丁入亩!”
“皇上这是为全天下的百姓谋福祉,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的解读新政,不要对新政产生误解……”
……
《明报》的发行,也终于让百姓们清楚的知道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
全国的百姓顿时都是一片叫好之声。
人丁税,是在华夏传承了千年的一个税种,只要是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须要交这个税。
所以,即使口口相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都不敢生很多孩子啊,生多了也养不活,还要多交丁税。
再者就是加剧了“重男轻女”的问题,因为男丁女丁都要交同样的丁税,大家肯定更希望是男丁,因为男丁力气大,干农活快,多个劳动力,合算。
所以那些年,好多女婴都因此而被丢弃。
女婴的丢弃,也让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凸显,除了战乱的年代,否则都是男丁占据多数。
现在免除了丁税,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至少在生孩子上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只要养得起就可以努力生。
这样如何不赢得一片叫好之声?
可是百姓们的叫好之声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得以免除税收的是他们,而这部分被免除的税收则是转嫁到田地更多的地主乡绅头上,现在要纳税的是地主乡绅,不是叫好的百姓。
现在别说是收税了,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都遇到了巨大的阻碍。
官官相护,官绅勾结,隐匿田产,地方官员敷衍,土地登记混乱,鱼鳞册严重失实等等问题凸显。
这让主持这件事情的朱标头痛不已。
完全可以预想得到,即将开始征收的夏税将会遇到何等的困难……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
紫禁城,漫天的细雨滴落在琉璃瓦上,轻灵跳跃,汇成一股股,如同断线的珍珠一般从屋檐落下。
春雨绵绵密密,但却不令人厌烦。
都说春雨贵如油,今天的春雨来得很及时,仿佛预示着今年春耕的顺利。
但是,有些事情就不是那么的顺利了,而且是很不顺利。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道政策刚在朝堂上提出来,便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最终是朱元璋舌战群儒,朝纲独断,硬是拍板定了下来。
政策定下来之后,在官绅之间已经传开了,以至于还没有真正开始推行,便已经引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许多官绅年都过不好了,但也有乡绅表示,无须担心,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更何况是这种想要变祖制的改革?
到了洪武七年初,朝廷真正下旨推行政策的时候,整个大明一夜之间,都处于惶恐之中。
让官绅们没想到的是,底层的百姓比他们还要惶恐。
这两道税收政策原本是有利于底层百姓的,但是底层百姓常年被不断增加地赋税给搞怕了,谁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朝廷将他们身上的赋税往地主乡绅身上移?
当他们听说摊丁入亩是要每亩地都要加收税的时候,一个个全都傻眼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加的税其实是他们的人丁税,也就是说,他们以后不用交人丁税了,而这部分税收由田地多的地主乡绅们承担。
但是他们真的怕了,怕到连朝廷想要对他们好点都不敢相信。
再加上地主乡绅们的有意误导,这就令得百姓们如惊弓之鸟,皆是唉声叹气。
而官绅们当然都乐于看戏。
所以,这两道政策刚一推行,可以说,不仅仅是官绅在反对,就是底层的百姓也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朝野上下都不好过。
这也让朱标急了。
“父皇,这明明是对百姓们极好的政策啊?他们到底在怕什么?”
朱元璋倒是不急,笑道:“标儿,这你就不懂了吧?还记得朱先生说的吗?这就是服从性训练!”
朱标一下子露出恍然兼惊讶的神色。
他没有想到,他的父皇竟然比他还更要理解朱先生教给的知识。
朱元璋收起笑容,颇为感慨的道:“你不在底层待过你不会明白的,当年你爷爷,太爷爷他们,只要听到纳税怕得身体都在发抖,人丁税,田亩税,各种杂七杂八的税收,蒙元年年在增加赋税,后来,就是连家里的谷种都被拿去交税了,都给活生生饿死了,你说,听到赋税改革,谁不怕?谁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是不是要收刮民脂民膏?”
听罢,朱标默然点头。
随后,朱元璋道:“去把刘三吾给咱叫来。”
“好。”
朱标应诺,转身而去……
……
刘三吾原本为了避祸,隐居广西,潜心著述,没想到竟被朱元璋请到了京师,成为负责通政司主要工作的通政使。
从草根到正三品大员,这让刘三吾至今想起都觉得有些梦幻。
不过,比起官职,更令刘三吾感到欣喜的是通政司的这一份工作。
通政司主要负责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也负责官报邸报的发行,惟掌文书而已,所以,一向被视为清水衙门。
刘三吾本就不在意什么清水衙门不清水衙门的,而现在通政司更是有了让他为之着迷的东西:《明报》。
一份小小的报纸,就能囊括古今天下事,而且还能与天下人分享,这可比他以前隐居著述不知道要好上千百倍。
现如今的《明报》,是兼具政策宣传,新闻时事,知识传播,娱乐消遣等等的载体,已经成了大明百姓生活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自从上次皇上给通政司拿来一本《红楼梦》后,刘三吾就几乎没有在朝堂之下单独面圣了。
其实,他也能大概猜出来,皇上这一次召见他的意图。
“臣,刘三吾叩见皇上!”
“起来说话。”
朱元璋让刘三吾起来,而后道:“三吾,把你叫来,是想让你在《明报》上讲明一个东西。”
“皇上请讲。”
“咱想要你把‘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个政策’给写清楚,写明白了,一定要通俗易懂,直接了当,让百姓们都看得懂,明白咱的意思吗?”
“明白。”刘三吾点头。
朱元璋想了想,又道:“除了讲清楚以外,还要配上鲜活的例子和故事,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贴近百姓们身边的故事,就讲税收新政是怎么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嗯……还有……”
“还有就是……对了,要有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口号,比如……”
“摊丁入亩新政好,多生儿子不收税,税银摊到田地里,传宗接代不用愁!嗯……就这样!打大字,要醒目的大字!”
很显然。
朱元璋已经掌握了朱辰教给的服从性训练的部分核心。
首先是权威,只要有足够的权威,就能让人从一开始就选择相信。
《明报》足够的权威,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推广与发行,《明报》俨然已经成了大明百姓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一条信息渠道。
其次是鲜活的百姓身边的例子和故事。
这就像传销团伙里的洗脑方式,光是跟你鼓吹不切实际的收益数字,用处不大,得有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梦想,而且就发生在你的身边,比如你身边的谁谁谁怎样怎样成功了,久而久之你就会产生一种代入的错觉,感觉他们口中的成功人士说的就是你自己,你上你也行。
最后是口号式的宣传。
简单无脑的口号式宣传,其实最是容易深入人心,比如“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等。
“臣明白了,臣这就去做!”
刘三吾目光灼灼,他对于皇上愈发的佩服,三言两语间便将政策的宣传工作安排好了,其实他不知道,朱元璋在朱辰书店的时候也看过部分现代的报纸,知晓这其中的一些窍门。
很快。
刘三吾根据朱元璋的指示,草拟出一版《明报》来。
上面用了整整一个版面,对“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这两个政策进行了逐一的解释。
“嗯,不错!”
“这里改一下,皇上的旨意,从洪武七年开始,不管你家里一共有几口人,一口也好,十口也好,每个人每年的丁税就全都不用交了,你想咋生都行!”
“那么就有人问,这每人每年二钱银子的税由什么补上呢?由田地补上,也就是说,从今往后,一亩田地就要加收二钱银子,这二钱银子就是被免除的丁税。”
“田地多的收成多,多交税,田地少的,就少交,没田没地,就不用交这个税了。”
“这就是皇上要推行的摊丁入亩!”
“皇上这是为全天下的百姓谋福祉,希望大家都能够好好的解读新政,不要对新政产生误解……”
……
《明报》的发行,也终于让百姓们清楚的知道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
全国的百姓顿时都是一片叫好之声。
人丁税,是在华夏传承了千年的一个税种,只要是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须要交这个税。
所以,即使口口相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是大部分的家庭都不敢生很多孩子啊,生多了也养不活,还要多交丁税。
再者就是加剧了“重男轻女”的问题,因为男丁女丁都要交同样的丁税,大家肯定更希望是男丁,因为男丁力气大,干农活快,多个劳动力,合算。
所以那些年,好多女婴都因此而被丢弃。
女婴的丢弃,也让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凸显,除了战乱的年代,否则都是男丁占据多数。
现在免除了丁税,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当然是天大的好事,至少在生孩子上没有那么多顾忌了,只要养得起就可以努力生。
这样如何不赢得一片叫好之声?
可是百姓们的叫好之声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得以免除税收的是他们,而这部分被免除的税收则是转嫁到田地更多的地主乡绅头上,现在要纳税的是地主乡绅,不是叫好的百姓。
现在别说是收税了,就是重新丈量土地都遇到了巨大的阻碍。
官官相护,官绅勾结,隐匿田产,地方官员敷衍,土地登记混乱,鱼鳞册严重失实等等问题凸显。
这让主持这件事情的朱标头痛不已。
完全可以预想得到,即将开始征收的夏税将会遇到何等的困难……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