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枣子
第120章 枣子
“哦,那我也来一杯。”说着,她就把茶壶放在石桌上,给自己和孙志伟各倒了一杯茶,然后互相对饮起来。
于是,童佳佳端着针线小竹箩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副场景。
一大一小两个人就跟两个老大爷似的,对坐在院子的石凳上,一边喝茶一边说话。
童佳佳失笑,也走了过去,坐在另一个凳子上,孙爱来同学立即乖巧的给她也倒了一杯。
“嫂子,你也喝一杯。”
“恩,刚才谁来了”
“博物院的两个朋友,有两件东西请我帮忙看一看。这两人以后应该会常来,你们就当成普通朋友对待就好了。”
“哥,他们是博物院的,那能不能拿到门票,我以后就可以免费参观故宫了吧”
孙志伟没好气的戳了她一下:“我们家缺这点门票钱么这点小便宜有什么好占的”
“哎哟,那不一样,免费的跟钱的能一样么,说出去那多有面子啊。”
“囡囡,你记住了,咱们家并不缺钱,小便宜能不占就不占,国家的便宜更不能占。”
“你如果需要用钱,直接找我或者找你嫂子都行,只要理由正当,我们都是支持你的。”
“佳佳,现在囡囡的零钱是多少”
“按照约定,下个月开始要给她涨到3块。”
“3块不少了,京城最低生活标准是5块,穷苦人家3块就能活半个月,每月有多余的就自己存起来。”
想到这孩子估计也没藏钱的地方,他记得从龙哥那缴获的东西里面,有一个装票据的红木小盒子。
于是他走进屋里,过了一会拿了个空盒子出来。
孙爱来同学一看到他手里拿着的小盒子,眼睛就挪不开了。
小木盒四四方方,刷着紫红漆,虽然没有雕龙画凤,也有点旧了,但是圆圆润润的小巧又好看。
“呐,这个给你装些小东西,如果要上锁,自己去供销社买一把。”
“谢谢哥。”孙爱来一把抱起盒子就不松手了。
童佳佳跟着说:“小锁好像有点贵,我跟你哥一人出五毛,资助你购买一把小锁,如果不够,你就用自己的零钱添上。”
“谢谢嫂子。”孙爱来笑的眯缝了眼,抱着盒子就跑回房间里去了。
孙志伟满意的笑了笑,每个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藏宝盒,这话也不记得是从哪里看到的了,他现在觉得这话没说错。
过了好一会,孙爱来才从房间里出来,手上的小盒子也不见了。
夫妻俩也不管她,孙志伟看报纸,童佳佳正在缝一只袖套。
袖套这东西在这个年代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衣物配件,它能有效的降低衣服袖口的磨损,也能挡住脏,让衣服袖口保持干净,衣服就不用使劲搓洗。
同类的东西还有假领子,假补丁。
“假领子”就是小半截带领子的无袖上衣,只要穿上外套,从外面看就像穿了一件衬衫一样,其实只有半截,人称“节约领”。
而“假补丁”就是在好衣服上,容易磨损的位置打上大块的补丁,一般在袖子的胳膊肘和裤子的膝盖两个位置最多。
孙志伟正在看的报纸上刚好转载了《新民报》“市坊见闻”中的一则新闻:
“普陀恒大布店,根据城市人民秋冬季穿着习惯,试制了一批背心式无袖衬衫。这种衬衫,用料省,只用布1尺5寸左右,售价相应降低,洗涤方便。”这种衣领只需要边角料就能做出来,而边角料不需要用布票,就能自由买卖。
“瞧瞧人家十里洋场的同志们活的多精致。”他把这则新闻拿给童佳佳看,童佳佳看的有点不太明白。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呀”见上面说的这么好,她也想做两件试试看。
孙志伟想了想,就去拿了一件自己的衬衫出来,对着比划道:
“从这里到这里,没有肩膀袖子,领口完整,但只到下用来固定。”
这下,童佳佳看明白了。
“这东西很好做呀,回头我做两件你试试。”
“成,你做出来我就穿。”
这时候布料紧张,一般家庭都是这么使用衣服的:先把旧了的长袍马褂之类的改成中山装、青年装;
青年装旧了,可以改成学生装、背心、马甲,节约领;学生装再旧了还能改成坐垫、布袋;袋子再破了就团成抹布。
如此,一块布料从商店到家里,可以一直用到它消失。
虽然家里不缺布料,但是能节约的时候童佳佳还是想节约着用,这方面孙志伟并不反对。
家里有,但是可以因为节约而不用;这和想用,但家里没有,显得寒酸是两个概念。
这时候孙爱来突然问他:“哥,咱们家的枣子什么时候能吃啊”
“枣子”孙志伟听了,抬头看天,枣树上面的枣子有很多已经成熟,应该可以吃了。
“我上去摘一串,你们尝尝熟了没有。”
说完,他就卷起袖子蹭蹭蹭几下爬到树上,然后伸手摘下一串丢了下来,孙爱来赶紧捞起衣服下摆一把接住。
看到这么好看的枣儿,孙爱来哪里忍得住,摘下一颗就要往嘴里送,却被童佳佳一把拦住。
“你这丫头,这枣子在树上不知道被多少虫子爬过,给我,我去洗了再吃。”
“嫂子,我自己去洗。”
为了吃的干活,孙爱来同学从不落后,她立即就去找了个小篮子,装着那串大枣去井边清洗。
不一会洗好了端上来,三人一人吃了几颗,都说好吃。
“既然熟了,那回头我把他们都摘下来,到时候一家送一些。”
“那我还要带一些到学校给同学们尝尝。”孙爱来这一点还不错,不是个护食的。
“行,到时候你自己背去学校。”
“志伟,我看着今年的枣子又是丰收,要不要带一些去幼儿园给孩子们尝尝”
孙志伟想了想道:“给老师们尝尝是可以的,孩子们就算了。”
“小孩子不知道吐核,万一吃卡住了,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