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寿宴风波
当乾隆明确了储君之后,朝堂上的太子之争总算落下了帷幕。然而,乾隆定下的不能超过圣祖康熙老爷子在位六十年的退位之期日益迫近,犹如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乾隆帝的心头。往日朝堂上那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已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时常可见的闷闷不乐与沉默寡言。
和珅,这位最懂乾隆心思的宠臣,敏锐地察觉到了圣上的低落情绪。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为君分忧的良机,更是自己大显身手、捞取好处的绝佳时机。思来想去,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婉贵妃陈氏的大寿之上。和珅心想,若能借此大办一场盛大的寿宴,定能让圣上重拾欢颜,而自己也可从中谋取暴利。
于是,和珅赶忙进宫面圣,一番慷慨陈词,将举办婉贵妃寿宴的种种好处说得天花乱坠。乾隆帝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此时大清虽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里已暗藏诸多隐患,国库也并非那般充盈。然而,和珅那如簧巧舌不断游说,再加上乾隆帝实在渴望能在这烦闷之时寻得一丝慰藉,最终还是点头应允,将寿宴的操办大权交给了和珅。
和珅领命后,可谓是如鱼得水。他打着筹备寿宴的旗号,在宫廷内外大肆挥霍。从采买珍稀食材,到定制奢华的寿宴器具,再到布置美轮美奂的宴会场地,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把控,看似尽心尽力,实则每一步都暗藏玄机。
负责采买的官员,在和珅的授意下,故意抬高物价。原本价值百两的西域进贡的上等丝绸,在报账时竟成了千两;普通的江南瓷器,经他们之手,也摇身一变,成了价值连城的官窑珍品。和珅还利用职权,将一些与自己勾结的商户安插进寿宴筹备的各个环节。这些商户为了能从和珅这里得到更多的生意,纷纷送上厚礼,而和珅则照单全收,中饱私囊。
这一切自然没能逃过刘墉的眼睛。刘墉,这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平日里就对和珅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他听闻寿宴筹备过程中的种种乱象后,决心向乾隆帝奏明。
一日早朝,待众人奏事完毕,刘墉出列,神情严肃地向乾隆帝禀报道:“陛下,近日贵妃寿宴筹备之事,臣有所耳闻。和珅大人负责操办,本应尽心尽力,为圣上分忧,为贵妃贺寿。然而,臣却听闻,在筹备过程中,采买物价虚高,诸多商户与相关官员相互勾结,从中谋取暴利。如此行径,不仅浪费国库钱财,更有损我大清官场风气,望陛下明察。”
乾隆帝听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和珅,让他操办寿宴,竟会出现这般情况。当即,乾隆帝责令和珅前来,当面质问。
和珅心中虽惊慌,但多年的官场历练让他迅速镇定下来。他赶忙跪地,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奴才一心只为办好寿宴,让陛下与婉贵妃开心。或许是下面办事的人阳奉阴违,私自抬高物价,奴才实在是被蒙在鼓里啊。陛下放心,奴才定当立刻整改,彻查此事,绝不让这些奸佞之徒得逞。”
乾隆帝看着和珅那信誓旦旦的模样,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他冷冷地说道:“和爱卿,朕念你平日对朕忠心耿耿,此次便信你一回。你务必尽快整改,若再让朕发现有此类事情发生,定不轻饶。”
和珅连忙磕头谢恩,心中却对刘墉恨得咬牙切齿。他暗自思忖:“好你个刘墉,竟敢坏我好事,这笔账,我和某人记下了,日后定要让你付出代价。”
表面上,和珅开始着手整改。他将几个官职较小的采买官员撤职查办,又命人重新核算物价,一副雷厉风行、坚决整改的模样。但实际上,他只是做做样子,那些真正与他勾结、从中获利的关键人物,依旧逍遥法外,继续为他敛财。
很快,贵妃寿宴的日子到了。这一日,紫禁城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寿宴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举行,殿内摆满了珍馐美馔,四周装饰着华丽的绸缎与珠宝,璀璨夺目。
王公贵族、朝廷大臣纷纷携厚礼前来贺寿。众人在殿中依次落座,欢声笑语不断,看似一片喜庆祥和的景象。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各方势力却暗流涌动。
以和珅为首的一派,心中对刘墉的怨恨丝毫未减,正谋划着如何在寿宴上给刘墉难堪,让他出丑。而刘墉这边,深知和珅不会善罢甘休,表面上镇定自若,实则暗中警惕,以防和珅等人的突然发难。
正当众人举杯为贵妃祝寿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皆是一愣,不知发生了何事。乾隆帝脸色一沉,问道:“外面何事喧哗?”
不一会儿,一名侍卫匆匆走进殿内,跪地禀报道:“陛下,翰林院掌院学士嵇璜大人,突然晕倒在宫外,待太医赶来时,已然气绝身亡。”
这消息犹如一道惊雷,瞬间在殿内炸开了锅。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乾隆帝更是震惊不已,嵇璜乃朝廷重臣,学识渊博,一向身体康健,怎会突然暴毙?
刘墉心中隐隐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他看了一眼和珅,只见和珅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刘墉心中一动,难道此事与和珅有关?
当下,刘墉出列奏道:“陛下,嵇璜大人突然离世,事有蹊跷。臣恳请陛下允许臣彻查此事,给朝中大臣与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乾隆帝此时也是心烦意乱,见刘墉主动请缨,便点头应允道:“刘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查清真相,不可有丝毫懈怠。”
和珅一听,心中暗暗叫苦。他担心嵇璜之死会牵出自己的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赶忙说道:“陛下,刘大人事务繁忙,这寿宴也尚未结束。依臣之见,不如让刑部侍郎阿克敦大人一同协助刘大人查办此事,也好加快进度。”
和珅此举,一是想在查办过程中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便随时掌控情况;二是想分散刘墉的注意力,让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调查中。
乾隆帝思索片刻,觉得和珅所言有理,便说道:“也好,阿克敦,你便与刘墉一同查办嵇璜之死一案,不得有误。”
阿克敦赶忙跪地领命,心中却暗自发愁。他深知和珅的为人,此次协助刘墉查办案件,夹在两人中间,恐怕是左右为难。但皇命难违,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寿宴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下,草草结束。众人各自心怀心事,离开了太和殿。刘墉与阿克敦则立刻着手展开调查。
他们首先来到嵇璜晕倒的地方,仔细查看现场。刘墉发现,嵇璜倒地之处并无明显挣扎痕迹,但地上有一小片水渍,似乎是有人故意泼洒的。阿克敦在一旁说道:“刘大人,这水渍莫非有什么玄机?”
刘墉皱着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阿克敦大人,这水渍或许与嵇璜大人的死因有关。我们再去嵇璜大人府上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
两人随即来到嵇璜府中。嵇璜的家人悲痛欲绝,刘墉与阿克敦安抚了一番后,开始在嵇璜的书房和卧室仔细查找线索。
在嵇璜的书房中,刘墉发现了一封未写完的信件,信上隐约提到了一些关于和珅属下官员在寿宴筹备过程中贪污受贿的事情,只是尚未写完,也未署名。刘墉心中大喜,看来这嵇璜之死,极有可能与他知晓了和珅的秘密有关。
阿克敦看到这封信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深知此事若牵扯到和珅,必将是一场大祸。他犹豫再三,还是说道:“刘大人,仅凭这封未写完的信,恐怕难以定和珅的罪。况且,和珅大人深受陛下信任,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刘墉看着阿克敦,严肃地说道:“阿克敦大人,我等身为朝廷大臣,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若明知有人违法乱纪,却因惧怕权势而退缩,又有何颜面面对陛下与天下百姓?无论和珅权势多大,只要他犯了法,就必须受到惩处。”
阿克敦被刘墉的一番话所打动,心中的犹豫也渐渐消散。他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阿克敦愿与刘大人一同彻查到底。”
就在他们准备进一步调查时,和珅那伙人也得到了消息。得知刘墉在嵇璜府中发现了信件,心中十分惊慌。他赶忙召集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对策。
谋士们纷纷献策,有人说派人去刘墉府上偷走信件,毁尸灭迹;有人说诬陷刘墉伪造信件,意图陷害和珅。和珅听后,都觉得不太妥当。
这时,一位谋士低声说道:“和大人,如今之计,不如先想办法转移陛下的注意力,让他不再关注嵇璜之死一案。比如,制造一些其他的事端,让陛下忙于应对。”
和珅眼睛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他思索片刻后说道:“就以边疆战事为由,散布一些不实消息,说边疆敌军蠢蠢欲动,让陛下不得不将精力放在边疆防务上。至于刘墉那边,我再想办法给他使些绊子,让他查不下去。”
于是,和珅开始暗中安排人手,在朝堂内外散布边疆战事紧张的消息。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了乾隆帝的耳中。乾隆帝听闻后,果然十分担忧,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边疆防务之事。
刘墉与阿克敦在调查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阻碍。他们想要传唤一些相关证人,却发现这些人要么失踪不见,要么被人威胁,不敢开口。刘墉深知这是和珅的人在背后搞鬼,但他毫不退缩,依旧想尽办法寻找线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刘墉得知嵇璜生前曾与一位名叫陈章的师爷关系密切,而这位师爷在嵇璜死后,也突然离开了京城。刘墉觉得陈章身上肯定有重要线索,于是派人四处寻找他的下落。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在京城郊外的一个小山村找到了陈章。刘墉亲自前往,见到陈章后,好言相劝,让他说出真相。
陈章起初还心存顾虑,但看到刘墉那坚定的眼神,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他终于鼓起勇气说道:“刘大人,嵇璜大人确实是被和珅害死的。那日,嵇璜大人发现了和珅的人在寿宴筹备中的贪污证据,正准备向陛下奏明,却被和珅的人得知。于是,他们在寿宴当日,在嵇璜大人的茶水中下了毒,导致嵇璜大人毒发身亡。”
刘墉听后,心中怒火中烧。他说道:“陈师爷,你所说的话可属实?若有半句假话,你知道后果的。”
陈章赶忙说道:“刘大人,小人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假话,天打雷劈。”
刘墉带着陈章回到京城,准备将证据呈给乾隆帝,让和珅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此时朝堂之上,因边疆战事的传言,一片混乱。乾隆帝整日忙于听取边疆防务的汇报,根本无暇顾及嵇璜之死一案。
刘墉心急如焚,他深知若不尽快将和珅的罪行揭露,和珅极有可能继续作恶,甚至会对自己和其他正直的大臣不利。于是,他决定在朝堂之上,找个机会,直接向乾隆帝禀明一切。
一日早朝,待众人奏事完毕,刘墉出列,手持证据,大声奏道:“陛下,臣已查明嵇璜大人之死的真相。乃是和珅属下的人,为掩盖其在贵妃寿宴筹备过程中的贪污罪行,派人在嵇璜大人的茶水中下毒,导致嵇璜大人身亡。这是证人师爷陈章,以及嵇璜大人留下的未写完的信件为证。恳请陛下明察,严惩和珅。”
乾隆帝听后,大为震惊。他看着刘墉手中的证据,又看了看跪地的陈章,心中五味杂陈。和珅在一旁,吓得脸色苍白,赶忙跪地说道:“陛下,刘墉这是诬陷臣。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这定是刘墉为了陷害臣,故意找人伪造的证据。”
朝堂上的大臣们,此时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刘墉,认为应该彻查此事,还嵇璜一个公道;另一派则是和珅的党羽,纷纷为和珅求情,说刘墉此举是别有用心。
乾隆帝看着朝堂上争论不休的众人,心中十分烦闷。他深知和珅对自己多年的忠诚,也确实为朝廷办了不少事,但刘墉所呈的证据又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沉思良久后,乾隆帝说道:“此事关乎重大,不可草率定夺。和珅!此事涉及到了你的属下,朕就派你仔细查个水落石出。否则,朕拿你是问。刘墉,你与阿克敦继续参与调查此事,务必查清真相,不得偏袒任何一方。”
和珅听后,心中对刘墉的怨恨达到了顶点。他暗暗发誓,若有机会,定要让刘墉付出惨痛的代价。
刘墉与阿克敦领命后,继续展开深入调查。他们在调查过程中,又发现了许多和珅属下贪污受贿的其他证据,这些证据足以削弱和珅在朝中的很大势力。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乾隆帝得知调查结果后,痛心疾首。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宠臣,竟然做出如此多的违法乱纪之事。
最终,乾隆帝下旨,和珅的许多亲信官员被抄家问斩。和珅多年来在朝中建立的左膀右臂,就这样被消除了大半。而刘墉,因在此次事件中刚正不阿,坚持正义,受到了乾隆帝的嘉奖,成为了大清官场的楷模。
这场由婉贵妃寿宴引发的风波,至此终于平息。但它给大清官场带来的震动,却久久未能消散。它让人们看到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也让乾隆帝对朝廷的腐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开始对官场进行一系列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