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卖爆了
周济泽听到这话有一些不解。
觉得价格定的是不是有些太高了?
这个镇子上的人都这么穷,能买得起吗?
“大嫂这样真的卖得出去吗?该不会一直没有人买吧。”
纪方瓷懒得和他说那么多:“把摊子支起来,没有人买就大声吆喝。”
“行了,你就在这卖吧,我去那边。”
昨天来了镇子上一趟,纪方瓷已经把镇子上大概的街道都走了一遍。
镇子最东头有一家很大的酒楼,虽然比不上京城的那些大酒楼,但在这个镇子上却是独一份的。
每天来酒楼吃饭的人来来往往,那里都是些有钱人,这些对联肯定都能卖得出去。
酒楼旁边,有一个不大的小茶摊,茶摊的老板正弯腰煮着热茶。
看到了纪方瓷热情的招呼:“姑娘要不要喝一碗热茶呀。”
纪方瓷也不着急,在小摊子上坐了下来:“大叔给我来一碗。”
一边喝着茶,她一边打量着周围的环境。
付钱的时候多从怀里掏出了一倍的铜板,放在了桌子上。
老板一看笑着道:“姑娘,你这铜板可给多了。我这茶不值钱。”
“大叔,我是想求大叔一点事儿。”
“我看大叔这边的木头都空哐哐的,我是来卖春联,还有福字的,不知道能不能借着你的小棚子的木头,把我的福字还有春联都挂起来。”
“这多余的钱就算是我付给大叔的租金。另外我一会儿也送大叔几对福字和对联,大叔你看成不成?”
大叔的茶摊儿其实就是一个小棚子。
四周光秃秃的,看上去有些荒凉。
而她的福字和对联只有挂起来才能够充分的展现。
这个小茶摊儿刚好能实现她的要求。
茶摊老板是个好说话的,而纪方瓷长得又漂亮,嘴巴也甜,一上来就多给了一份的茶钱,老板对她印象很不错,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行,你想挂就挂吧。”
纪方瓷爽快的应了一声:“好嘞,多谢大叔了。我刚才过来就看到大叔面善,一看就是个好人。俗话说,好人有好报,大叔明年肯定能过个好年。”
这个年头没有人不喜欢听吉祥话。
纪方瓷三言两语就把大叔哄得心里美滋滋的。
然而当她将对联和福字张贴出来时,大叔不由的瞪大了眼睛,瞅着那几幅对联连连称赞。
大叔是个没有文化的,没有上过学,更没有学过写字。
但他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字不一般。
金黄色的字体,笔走龙蛇在红艳艳的纸上显得格外的亮眼,看上去就和镇子上其他家卖的对联不一样。
“姑娘,你的春联可真漂亮啊,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呀,这一看就和其他家不一样。”
纪方瓷从背篓里拿出来了一对对联,还有福字,给了大叔。
“大叔既然喜欢,那我就送你一副,正好马上就要过年了,家里正是换新的时候。”
“这都是我爹和我娘写的,这字儿可是他们从小就练的呢。”
大叔也没有和纪方瓷客气,只是在旁边一个劲的夸赞。
“不一样,是不一样!”
旁边酒楼的客人们来来往往,有进有出。
原本路过的客人都不怎么会在小茶摊前停留,毕竟他们都是来酒楼消费的,酒楼有的是茶水。
但今天那些来吃饭的客人却都停下了脚步,打量起了这一副副的春联。
“唉哟,这字体竟然是金色的,这对联看着可真奇葩呀,我家要是贴上一对,明年肯定会。”
有人停下来瞅着对联开始自言自语。
纪方瓷格外自然的接话:“那是当然了,你看看我的春联可是独一份,买一副回去能够贴一年,保证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很快,就有人问起了价格。
“姑娘,你这对联还有福字怎么卖啊?”
“你的窗花剪的可真不错呀,我还从来都没有见过剪的这么漂亮的春花花呢。”
纪方瓷笑着一一的应答:“这种普通的春联五文钱就能够买一对,但是这种金色字体的,可就不一般了,这是我精心研制的,绝对仅此一家。过了我这儿可就买不到了。”
“这金色的对联,五十文一对。”
“买的多了,可以单独的赠送福字,还有窗花。”
“窗花和福字如果单独购买,窗花时二十文一对,普通福字是两块钱一对,金色的福字是二十文一对。”
有人一听金色字体的对联和春花这么贵,有些不舍得。
但这春联写的大气,而且还是家家户户必备的。
买不起金色对联的,就买的普通对联。
但大多数来酒楼吃饭的都是不差钱的,看到这与众不同的金色对联,都感到兴趣。
“给我来一副最贵的,今年我家就贴这个了。”
纪方瓷笑眯眯的将对联给卷了起来:“大哥,你可是头一个买的,我再送你一对福字。”
“这金闪闪的代表的可是财气,保准大哥明年能赚大钱发大财,盆满钵满。”
一听到可以发财,旁边有几个人就忍不住了,急忙伸手道:“给我也来几幅。”
“我们家院子多,一对根本就不够贴的,我来五对。都要最贵的。”
一旦有一个人买了,很快就会出现攀比心理。
不能被其他人家给比下去,自然而然,其他路过的人也争先恐后地购买了起来。
不一会儿的功夫,原本没有什么生意的小茶摊前就围满了人。
茶摊老板也是个会做生意的。
看到大家都围过来了,主动给大家倒茶。
一杯热茶一文钱,大家喝的随意,不到一会儿的功夫,纪方瓷带来的这些对联和福字就全部都卖完了。
看着怀里叮当响的铜板,纪方瓷心里是从未有过的满足感,还有就是踏实的感觉。
等她将所有对联都买完以后,还有很多人没有买到。
“姑娘你就这些了吗?我还没有买呢,明天你还来不来这里卖对联了?”
距离过年也没有几天,纪方瓷当然要趁热多买一些。
“来,当然来了。明天还是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