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周平王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西周末年的风云变幻孕育出了一位在周朝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君主——周平王姬宜臼。他出身于姬姓家族,诞生在周幽王姬宫湦统治下的西周王室宫廷之中。其母亲申后,出自姜姓,乃是申国国君申侯最为疼爱的女儿。申后身份高贵无比,早在周幽王身为太子之际,她便嫁入了周王室。凭借着端庄贤淑的品性和母仪天下的风范,申后被册立为王后,在宫廷中备受尊崇,成为了西周王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的言行举止都为宫廷众人所效仿,在当时的西周社会,她的贤名远扬,为周王室赢得了不少赞誉。
周幽王在位之时,初时的他也曾心怀壮志,期望能够将西周的辉煌延续下去。当他看到年幼的姬宜臼聪慧过人,举止之间尽显端庄稳重之态时,满心欢喜,认为姬宜臼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于是,他顺应祖宗传下来的制度,郑重地将姬宜臼立为太子,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在周幽王的设想中,姬宜臼未来定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继承周室的荣光,带领西周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他亲自为姬宜臼挑选学识渊博的老师,教导他治国理政的方略、礼仪道德以及历史文化知识,还时常带他参与宫廷的各种活动,让他熟悉王室的运作和政治事务,期望他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日后登基做好充分准备。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突然发生了转折。周幽王在位期间,偶然邂逅了妃子褒姒。褒姒那倾国倾城的姿容瞬间吸引了周幽王的目光,让他为之神魂颠倒。褒姒不仅容貌艳丽,而且生性孤傲冷淡,这种独特的气质如同带刺的玫瑰,更增添了她的神秘魅力,使得周幽王对她愈发着迷。自褒姒入宫后,周幽王的心思便逐渐从朝政和太子姬宜臼身上转移开,整日与褒姒寻欢作乐,荒废了朝政。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在褒姒的不断蛊惑下,周幽王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废嫡立庶。他全然不顾祖宗礼法和朝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地废黜了申后的王后之位。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宫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曾经尊贵无比的申后,瞬间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之中。与此同时,姬宜臼的太子之位也被无情地剥夺。周幽王改立褒姒为王后,将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立为太子。这一决定彻底打破了王室原有的权力平衡和继承秩序,使得宫廷内部陷入了混乱和纷争之中。
姬宜臼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深知自己无力与父亲和褒姒抗衡。在母亲申后的精心密谋和安排下,他与申后趁着夜色,偷偷地逃离了王宫。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生怕被周幽王的人发现。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匆匆赶到了申国,投奔申侯寻求庇护。申侯看着狼狈不堪的女儿和外孙,心中满是心疼和愤怒。他怎么也想不到,周幽王竟然如此昏庸无道,做出这等违背天理人伦的事情。申侯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女儿和外孙讨回公道。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心中的怒火终于如同火山喷发一般,彻底爆发。他无法忍受女儿遭受的不公待遇,也不能容忍外孙被废太子之位。于是,他联合了鄫国(地处河南方城,这个国家虽地域不大,但在当时也有着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以及西夷犬戎,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军。犬戎部落长期生活在西北边陲,他们生性勇猛剽悍,自幼在马背上长大,骑射技艺精湛,作战时勇猛无畏,令人生畏。这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西周都城镐京(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作为西周的都城,这里曾经繁华无比,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发起了进攻。
在联军的猛烈攻势下,镐京很快便陷入了危机之中。犬戎的军队如潮水般涌进城中,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骊山之下,周幽王被犬戎残忍地杀死,结束了他那昏庸的一生。褒姒也被掳走,从此下落不明。犬戎军队还肆意搜刮城中的财物,将周朝多年积累的财富洗劫一空,随后扬长而去。曾经辉煌无比的西周都城,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西周王室陷入了绝境。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申、鲁、许等诸侯国挺身而出。他们深知,若不尽快拥立一位新的君主,周王室必将彻底覆灭。于是,这些诸侯国当机立断,共同拥立姬宜臼继位,姬宜臼就此成为了周平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刚刚登上王位的周平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犬戎的势力依旧十分猖獗,他们时常侵扰王室领地,给周王室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躲避犬戎的侵袭,周平王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开启了艰难的东迁之旅。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告别了故都镐京,那里有着他童年的回忆和曾经的荣耀,但如今却已成为一片废墟。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希望能在洛邑这片土地上,重新寻找周王朝新的根基,恢复周王室的昔日荣光。
周平王即位后,深知要重振王室并非易事,需要有得力的辅佐之人。于是,他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郑武公雄才大略,有着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治理地方的经验。他在任期间,积
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使得郑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晋文侯也是一位贤明且有军事才能的诸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的全力辅佐下,周平王勉强支撑起了摇摇欲坠的残局,使得周王室不至于马上崩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室的衰落趋势依旧难以阻挡。
周平王在位期间,相继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的卿士。郑国在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的精心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势力越发雄厚。起初,周平王对郑氏父子颇为倚重,给予了他们极大的权力和信任。但随着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超出了周平王的掌控范围。周平王心中开始忧虑起来,他不愿看到朝政大权被郑庄公所操纵,担心郑国的势力过于强大,会对周王室构成威胁。于是,趁着郑国国内多事,郑庄公未能及时前来上任的时机,周平王企图撤掉他卿士的职务,并暗中将朝政大权分托给虢公。
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顿时心生埋怨。他自认为对周王室有功,多年来尽心尽力地辅佐周王室,如今却遭到如此对待,心中自然愤愤不平,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马上赶往洛邑(今河南洛阳),气势汹汹地向周平王施压。周平王面对郑庄公的质问,自知理亏,虽再三赔礼道歉,但郑庄公态度坚决,寸步不让。双方僵持不下,气氛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周平王无奈之下,只好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以此来平息郑庄公的怒火。
此提议一出,犹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上激起了千层浪。让天子的王子前往诸侯国充当人质,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周天子尊严的严重践踏。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皆认为此举乃是对周王室威严的巨大损害。然而,面对当时复杂的局势,众人苦思冥想,却始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之法。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深思熟虑,群臣最终达成共识,决定采取一种相互交换人质的策略。具体而言,就是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来到洛邑,作为人质留在这里;而王子狐则前往郑国,名义上是去学习,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质的交换。
这一决定虽然并非完美无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算是一种权宜之计。于是,这一事件被载入史册,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这一事件,无疑是周王室衰落的一个明显标志。从这一史实不难看出,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势力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周王虽名为天子,但在诸侯眼中已无足够的威严,实际上不得不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甚至不得不以交换人质这种有失体面的方式,来换取表面的和平稳定。
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意义深远的春秋时期的开端。在周平王继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却另辟蹊径,拥立周幽王之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至此,周王朝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这一僵局让原本就混乱的局势更加复杂。周平王和周携王各自拥有一批支持者,双方为了争夺正统地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一时间,周王朝内部战火纷飞,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瞅准时机,果断出击。他深知,只有消除周携王这个威胁,周王朝才能重新统一,局势才能稳定下来。于是,晋文侯亲自率领军队,向周携王发起了进攻。在晋文侯的强大攻势下,周携王的势力逐渐被削弱。最终,晋文侯成功地将周携王攻杀,自此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长达2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宣告结束,东周初年的局势也由此稳定下来。
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国君秦襄公展现出了非凡的忠诚与军事才能。在犬戎攻打周朝的危急时刻,秦襄公作战得力,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亲自率领秦国军队,与犬戎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多次击退犬戎的进攻。并且,他还派兵一路护送周平王迁都,为周平王的东迁之旅保驾护航。
为了表彰秦襄公的赫赫战功,周平王打破常规,将他从大夫的职位破格提升为诸侯,并赐予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的广袤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这无疑是对秦襄公极大的肯定和赏赐,也是对他多年来为周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认可。
不仅如此,周平王还亲自与秦襄公立下盟誓:“西戎凶残无道,他们肆意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如今,只要秦国能够奋起反抗,攻打并驱逐这些恶徒,如果秦国能够成功攻占这些土地,那么这些土地就将永远归秦国所有。”
这份盟誓犹如一道光芒,照亮了秦国前进的道路,也点燃了秦国人心中的斗志。在这份盟誓的激励下,秦国上下一心,士气大振。人们纷纷踊跃参军,渴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以后,秦国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不断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同时,秦国积极向外扩张,与周边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争夺。在秦国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秦国的势力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然而,经过犬戎的这一番劫掠,周王朝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丧失了大片故土。此时的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
部的一隅之地。东面不过荥阳,西面不跨潼关,南面不越汝水,北面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与曾经统治方圆数千里的鼎盛时期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周王朝的人口也大量减少,地窄人寡。曾经辉煌无比的周王朝,如今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大大衰落下去。
在此局势下,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整个中国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发动战争,百姓们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历经风雨的周平王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驾鹤西去。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见证了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开端。周平王死后,谥号为平王。周平王的太子姬泄父(姬泄父)命运多舛,早年便英年早逝。无奈之下,王室只能由周平王之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位,是为周桓王。
周桓王继位后,又将面临怎样的局势和挑战,周王朝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留给后人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