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清澈 作品

第1122章星辰大海(先发两章)

第1122章星辰大海(先发两章)

此时的高振东脑海里,翻腾着自己上辈子看到无数天舟飞船飞天的样子。

耳边传来的是同志们的“红外跟踪正常……”

脑袋里回响的是电视上听到的“光学跟踪正常……”

耳边:“xx跟踪正常……”

脑海:“远望截获目标……”

火箭越飞越高,在显示屏里逐渐变成了一个小点。显示器上很快就将直播画面,切换成了接收到的各种数据,虽然不够直观,但是依然能看出来,火箭工作一切正常。

“一级分离……”

“二级点火……”

“二级分离……”

“三级点火……”

“……”

来自未来记忆中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高振东脑海中回响,一时间,他痴了。

火箭的每一步工作都非常正常,同志们盯着各种监测数据,心情越来越激动,快了!快了!

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

高振东不知道过了多久,现场的同志们也在紧张忙碌着,一直盯着显示墙上的各种数据。

“整流罩分离!”

现场负责播报星箭状态的同志,声音已经不复平静,颤抖越来越明显。

这是卫星入轨前几乎最后一步,在大家看不见的太空中,整流罩上几枚爆炸螺栓同时炸开,太空中没有声音,整流罩按照预定的程序和方向,向着三级火箭的两边飞去。

“调姿发动机启动!”火箭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播报员同志的声音在大厅中回荡。

这枚卫星自身是不带调姿发动机的,它的入轨、调姿,都靠三级火箭上的发动机。

三级火箭上的调姿发动机与其说是发动机,不如说是一套喷气系统。这套系统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后续卫星的试验任务,毕竟第二颗卫星开始,就要自己调姿了。

卫星已经裸露在太空中,一枚卫星在没有大气遮挡的太阳光下,熠熠生辉。

可惜没人能看见,但是这不重要,人们能感受得到!

同志们能通过现场无数的显示器和监测数据,看到卫星一切正常。

三级发动机和卫星联合体四周几道白色的气体喷涌,指挥大厅中声音响起:“调姿完成,调资系统工作正常!”

高振东知道的是,原本70年那颗卫星,可没有这么复杂,那颗卫星不需要考虑卫星初始方向,因为它没有太阳能电池,而这一颗不同,虽然用的是沿轴向四周布置太阳板的最简单方案,但是依然要考虑一下卫星的初始姿态。

先进了,甚至比自己记忆中的还要先进啊!

同志们的情绪越来越逼近那个点,这是最后的一步了。

“轨道正确,星箭分离!”三级发动机也是火箭,这是最后的一步,将调好初始姿态的卫星留在轨道上。

此时,三级发动机已经将卫星送入了轨道,就等分离了。

卫星底部的弹性支架处微微一亮,随后三级火箭四周同时喷出一股细微的白气,卫星与火箭逐渐分离。

此时,距离此处千里之外的金陵天文台,一架庞大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指向了预定的空域,金陵天文台的同志们带着点焦急搜索着那个方向的太空。

这是光学跟踪的最后一站!

“看见了!看见了!”天文台的同志惊喜的叫了起来。

旁边一位同志似乎有些不敢确信:“真的?”

“真的,你来看!这东西一看就是人造的,这条轨道这个位置此时原本是没有任何别的人造天体的,最重要的是,样子就是通知我们要找的的那个样子!来看来看,放心,我跟着的,不会跟丢。”

天文爱好者的小口径业余天文望远镜都能看清这条轨道上的东西,更别说金陵天文台用的专业大口径天文望远镜了。

旁边的同志伸头过去,望远镜里,漫天的星宿闪动之下,一个银色的多面体在空中闪着光芒,缓缓向前飞行。

“就是它!就是它!快,向上级报告!他们一定等着呢。”

此时,西北戈壁的火箭发射指挥中心里,同志们正在紧盯着火箭的数据。

“分离成功、准确入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金陵天文台的同志们,在预定轨道、预定区域,已经成功观测到了这颗卫星!卫星运行正常!同志们,欢呼吧!”

“噢~噢~噢~噢~噢~噢~!!!!!”

现场响起了巨大的欢呼声,经久不息。

年轻的同志们脱下帽子,扔向了空中,一些年轻的小姑娘,一边拍手一边跳,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我们也踏入太空了!”“……”

此时,不论星上载荷工作情况如何,至少我们已经成功的掌握了人造卫星发射的全套技术。

防工委领导看向高振东:“振东同志,有什么感觉?”

高振东哈哈大笑,说出了那句自己上辈子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防工委领导哈哈大笑:“说得好!说得好!这句话,你们要记住了!”

一旁的火箭发射总指挥也笑了起来:“这位同志说得太好了!浪漫、磅礴!”

此时,同志们已经从发射成功的兴奋里暂时的走了出来,他们还有工作要做。

火箭发射总指挥也重新拿起了指挥话筒:“启动星载载荷任务!”

同志们坐回自己的座位,开始紧张忙碌的操作起来。

外面的戈壁滩上,几台巨大的抛物面天线指向幽暗的星空深处,一道道无形的电磁波携带着指令,飞向了宇宙。

无形的电波往来,织成了一张张无形的大网,要趁着卫星还在我们能通信的时候赶紧下达指令,要不然就得等它绕地球一圈回来才行了。

“星载任务启动成功!”

“太阳能板发电正常,电池组正常!”

“数据采集任务成功启动。”

“数据广播正常……”

“广播信号正常……”

“语音、数据轮播启动……”

随着这一声报告,在旁边的一台接收机里,传来了一阵音乐声。

虽然质量不是很高,和hifi佬要求的音质相去甚远,听起来甚至有些像是压电陶瓷片发出的那种非常单调的声音,但听在同志们的耳中,却犹如天籁。

人们能很清晰的听出来那首歌曲的调子,甚至有人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

“东方……,太阳……”

同志们一边工作,一边唱和,声音逐渐变大,汇聚成一股洪流,在大厅中回荡。

防工委领导抓起了一旁的一部红色电话。

“叮铃铃铃……”京城,几位首长守在电话边,他们在等,在等那个好消息。

一位首长按下了免提按键。

“卫星发射成功!入轨精确、运行正常、工作载荷全部按照预期工作!”

几位首长对视一眼,眼中都露出了欣喜的神情,这一天,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开始,我们等得太久了。

“好!干得好!同志们辛苦了!”一位首长笑了起来,声音爽朗。

“不辛苦!这是人民的胜利。”防工委领导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很是清晰。

有工作人员应首长们的要求打开了一台特制的收音机,一阵特殊的音乐声从收音机里传出来。

首长们闭目聆听,手指在桌面上微微的打着节拍,跟着一起哼了起来,神情陶醉……

——

第二天早上八点,我国的电视、广播电台,以及《日报》的头版头条,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作为国内第一通信社,自然是有人在发射中心现场蹲守的,高振东那句话,被他们直接笑纳,作为报道的主标题。

一幅照片占据了《日报》的半个版面,确切的说,和邱小姐出阁那次一样,《日报》不存在头版头条,因为头版就只有这一条消息。

照片上,一枚火箭带着浓烟,在火光中冉冉上升,直刺苍穹。

“……卫星的成功发射,让我国正式成为实际上第三个掌握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国家……”

原本我们是第五个,第一是老毛子,第二是花旗佬,排第三的高卢人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65年11月25号发射的,第四个是小鬼子,至于约翰牛……它在这件事情上坐小孩那桌,1971年。

而现在,高振东小翅膀忽扇忽扇的,把我们送上了第三的位置,比高卢人还早了两年多。

“……我们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起点高,卫星入轨重量大,是所有国家第一颗卫星中,重量最大的……”

远征一号和原本历史上一样,改进自我们的中程导弹,但是这个时空里,我们的中程导弹射程达到了3500公里,打依然是差不多高的轨道,但是载荷可就重了很多。

“……我们的卫星重量是白熊第一颗卫星斯普尼特1号的3倍,花旗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的30倍,其上搭载了大量试验载荷和任务载荷,不仅是试验卫星,同时也是一颗具有一定工作功能的工作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