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芋何 作品

23. 第 23 章

“你那是让母亲看管吗?你那分明是架空了母亲,想把银子都攥在自己手里!”


朱氏语气平和,不愧是多年的当家主母,那份气韵,她终究是养成了。只不过说出来的话里的内容,却还是将她的不满准确地传达出来。


彭氏必须立即把朱氏的指控给消解掉,不然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她深呼吸一下,然后慢条斯理地说:“还请大嫂不要妄言!首先,我的提议不是说由我来掌管银子,我是提议谁负责哪件生计,那就由谁暂时保管着那项收益,就像以前家里铺子里的掌柜一样,这样也是为了方便他们行事时用钱,而且账目都要过母亲的目。


当多寻摸出几条生计后,自然要由一人统领掌管,就像以前家里爷们管外边的事一样。家里的用度,也要定期交到管家中日常的人手里。目前,是大嫂你安排这家里的这些事,这用度自然就是交由大嫂来保管。


就像前几日我们几个卖衣服得来的钱,师太相赠的银两,母亲都是交由大嫂来保管。难道我们就能说是大嫂将老夫人架空了吗?


显然不能,我们大家没这样以为,老夫人也不这样认为。


那么现在依旧是按前事行事,大嫂何以言说这样就是架空母亲。


二者,大嫂说我想把钱攥在手里,这话也不对。现在也没定下来就说是我去忙活卖笋的事,要是大嫂去管这档子事,那这银钱自然就由大嫂来保管。


家里的事四弟妹可以代劳,四弟妹若是小孩脱不开手,那么还可以由母亲亲自来打理。当然,母亲不想理这些烦心事,一直陪伴着母亲的姨娘可以在一旁帮忙。”


王氏一开始本来是想帮着朱氏的,毕竟四爷和大爷是一母同胞,而且现在家中银钱也是朱氏管着,她母女三人手无缚鸡之力,完全是朱氏照顾,她才不用像其他人那样劳累。


但是当彭氏提到只要朱氏去管外边卖笋子那一摊子事后,家里便可以由她来做主。


她心动了,照顾孩子,完全可以找个姨娘在一边帮着照看,而且管家也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她觉得自己完全忙得过来。


所以前边还忍不住想插言替朱氏抱不平的她,这会选择闭上了嘴。


朱氏眼角余光看到了跃跃欲试想要发言的王氏,她本来也是想让王氏来给自己掠阵的,谁知王氏一听到她有可能渔翁得利后就利索地闭上了嘴。


朱氏恨得牙痒。


但是也只能她自己开口了。


她用手按了按身旁气得上脸的小女儿,让她不要开口。长辈间说话,晚辈插嘴怎么都落了下乘。


朱氏虽然语气依旧没有起伏,可话里的针锋相对却是明显了:“三弟妹不用说得这么高风亮节,你谁都举了一遍,怎么就没说到你自己呢?”


彭氏轻呵:“大嫂子不用反讽弟妹我,我没说我自己,那就是真的没打算来管家。如果大嫂去负责卖笋,那么我便带着家中针线活亮眼的姨娘忙活绣品。毕竟光靠卖笋,是支撑不了家里的用度的。而且这笋也是季节产物,过了这段日子,也就没有笋可卖了。当然,若是大嫂管家,那我依旧去卖笋,绣活先交给家中姨娘和姑娘忙活着,倒时再从中选出一个能担事的人管这块。”


本来老夫人是不满彭氏的,不过彭氏那大段的发言后,她倒是也想通了,自己偏爱朱氏,自然是愿意什么都朱氏管着。


如果是以前,大家都依靠傅家养活,那么也没人会有意见。可现在大家都是靠自己挣扎过活,谁又还愿意低声下气在朱氏手下讨生活,特别是这些都还是她们自己挣来的。


所以,她们什么都还能敬着自己,家里家外的账目都会在自己这边过一遍,那么自己也能做到心里有数。这对自己来说已经是最好的局面,再一意孤行站在朱氏这一边,渐渐的,可能她连那份敬意都会失去。


这时,听到彭氏提到绣品,她的心思也转到了这边:“你这样说,是绣活的事可以做了?”


彭氏转过身对着老夫人,恭敬地回道:“回母亲的话,情况还是之前说的那样,今日我自己先买了些料子回来,这两日便由阿荷和储姨娘先做着,当然我若有空,也会一起做。


储姨娘女红好,这在家中是出了名的,阿荷我也不能让她成日闲着,总要跟着学一学安身立命的本事。现在不同于往日,她做好大小姐的本分就行了。


本来我先前是交代她在家里先做母亲和何姨娘各做一套外衫出来的,她还算听话,刚回来时我也检查了她今日的活计,料子都裁剪好了,我现在是庆幸刚好前不久就安排了针线房的过来教学做衣服,不然她也就只能绣个花了。


现在我想着衣服先停两日,我们先争取两日里做出两样成品拿去给掌柜的过眼,要是行,自然后边家里就可能做这活了。要是这一次不过关,那么我还是想在掌柜那里要回些建议改进下,总之这单活计我还是想拿下,毕竟家里能做的事不多。”


朱氏见老夫人都已经被彭氏的话牵着走了,便知自己孤军作战,已无胜算。


她内心懊恼,以前知道彭氏是个能干的,虽说出身低些,见识少些,但是将三房打理得也是井井有条。以前由于出身的问题,再加上嫁的又是家中庶子,平日里在老夫人面前也好,在自己和王氏这些妯娌面前也好,自然也是恭敬有加,甚至带些卑微的。


没想到现在竟然敢这么硬气地和自己说话,还敢争权。


若是王氏,她还能想到,毕竟那就是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可是彭氏,她是怎么都没预料到。


家中落难,自己作为家中长嫂,又是一直掌管中馈的,还得老夫人信任,说来说去,她都没想到过竟然会大权旁落。


但现在大势所趋,家中众人又不会因为自己的不乐意而就否定这件事的。


敬于她大嫂的身份,彭氏那话里倒是由着她先选了。


她本来是想主外的,毕竟家中的钱是死的,只有外面的进项才会源源不断。可彭氏后边的话又把她点醒了,卖笋这事只是一时的,而且她又想到了卖笋的实际进项,每日也就二十来文,就算卖两个月,也就一两银子,还没她现在手中握着的银子多了。


再说绣活,她还是有之前的顾忌,就像彭氏都做了人家不收的打算,她这个从没卖过绣品,女红只限于自家人用的就更是没把握了,她去揽这件事就更不划算了。


思来想去,她还是安于现状好了:“既然母亲也没话说,那我们只能先按着三弟妹的建议来了。卖笋这事也就只有弟妹你和慧姨娘去忙活过,慧姨娘上不得台面,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15114691|16151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那就还是由三弟妹你来负责好了。我依旧还是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大家。”


朱氏这种习惯说漂亮话的本领,妯娌间也是见怪不怪了。至于话里对慧姨娘的贬低,大家也没什么异样,本来世道姨娘地位低下,而且这也只是大家面上虚与委蛇的套话,别说主母间不在意,就是身为姨娘的人自身也不会往心上去。


话到这里,家中近期的安排算是初步敲定了。


大家都不想再纠缠,便各自安静下来。


彭氏却总感觉背后发痒,下意识地回头去看,却见不同于其他人,傅则萦带着一分不满的眼神盯着自己,她下意识反思难道刚刚自己所做让着丫头不满呢?莫不是她误会了自己妯娌几个瓜分了家中权势,而她不满于自己提出的卖笋生计旁落他人?


但按常理来说,家中长辈主管家中大事,乃公认之理,就她刚刚提的建议其实也没那么站得住脚,也是老夫人和朱氏一时没反应过来,再加上现在的确是自己出钱出力最多,她们才被唬住了。


这已经为她们将来行事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了,小丫头那么聪明,不该听不出这安排对她才是最有利的啊?


彭氏看看傅则萦附近,她旁边的梨幼还是下午和自己一起时的兴奋样子,另一旁的傅则萧却是羞红了脸。


这下她反应过来了,小丫头这是为刚刚大嫂那句话为慧姨娘抱不平了。彭氏回过头看了看朱氏的方向,果然,顺着傅则萦的视线,穿过自己,就是落在大嫂身上。


看来,这几日她们几人共同行事,还是建立了相应的感情。更何况慧姨娘当初本就是傅则萦生母秦氏的贴身丫鬟。


彭氏心里有了打算。


自己这里,倒是可以说得上和她们连成了一条线,只待双方寻个机会将话挑明。


但是女儿那里,她得引导着她多去和傅则萦一行人亲近亲近。


女儿向来有些清高,在府里时就只愿意去讨好贴着大房那两个,不愿理搭理这些庶出姐妹。


傅则萦那里因为小,又因为傅则萦出门少,更是没有交集。


这么大的孩子,她也了解自己女儿的性子,不好直接给她讲道理,叫她去亲近那一群弟弟妹妹,不然反而引起女儿的逆反。


好在女儿是虚荣了一点,清高了一点,但是却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


她得花了心思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女儿和她们接触。


日子一长,处成习惯了,自然就悄然无声地消除了女儿心中的那些芥蒂。


何姨娘是三爷生母,傅则荷因着心里的小九九不怎么亲近她,但是三爷傅镜钧和彭氏却是对她恭敬有加。


傅老夫人本就是性情柔和之人,傅太医虽然有几房妻妾,但是却很护着老妻,故而傅老夫人日子过得顺畅,心气自然也顺畅。


平日里就不喜欢为难妾室,何姨娘还是当初她的大丫头,她一直也很亲近何姨娘。


当初她习惯京城水土,跟着傅太医在京城住了几个春秋后,便带着儿孙回了诚州府,这些年来,全靠何姨娘和她做个伴,日子过得不无趣。


故而对于三子三媳亲近生母,她是看在眼里,但却不反感。


毕竟她自己有儿孙孝敬,何姨娘又是她倚重之人,她没必要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