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探望恩师
赵良言满脸笑容,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苏怀瑾的双手:“哈哈,小师弟,又立新功啊!这次你带队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当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苏怀瑾也紧紧地回抱他,笑道:“二师兄,谬赞了,我只是运气好而已。” 两人松开彼此,赵良言在沙发上坐下,苏怀瑾给他倒了一杯茶。
赵良言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赞叹道:“好茶啊!怀瑾,你这小子,现在可是声名远扬了。这次赵敬肃王古墓的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你可算是为咱们师门争了光。” 苏怀瑾谦虚地摆摆手:“二师兄,这都是团队的功劳,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而且,能有这次发现,运气也占了很大成分。” 赵良言摇摇头,认真地说:“小师弟,你可别谦虚。我了解你,这些年你一直埋头苦干,在考古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次的成功绝非偶然,是你应得的。”
两人聊来聊去,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这次赵敬肃王古墓的发现上。赵良言饶有兴趣地问道:“怀瑾,这次在古墓里发现的那本竹简,上面的记载真的像报道里说的那么详细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让我们对西汉历史有新的认识?”
苏怀瑾一听,来了兴致,他起身走到办公桌前,拿起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回到沙发旁坐下。他翻开笔记本,说道:“二师兄,竹简上的记载确实非常详细。关于刘彭祖的生平事迹、家族背景等,都有很多新的内容。比如说,以往史书中对于刘彭祖的性格描述比较单一,只说他巧诈奸佞,但竹简上还记载了他一些鲜为人知的行为动机。他表面上对官员谦卑恭敬,亲自打扫住所,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掌控他们,一旦官员违背他的意愿,他就会不择手段地报复。这让我们对他的性格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赵良言听得入神,不住地点头:“嗯,这确实很有价值。那关于他的家庭生活呢?竹简上有没有一些有趣的记载?” 苏怀瑾笑着说:“有啊,这也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竹简上记载了他有众多宠幸的姬妾,子女成群。他的世子刘丹与自己的妹妹及同胞姐姐通奸,后来被门客江充告发,刘丹因此被废黜。而且,刘彭祖还娶了他哥哥江都易王刘非的宠妃淖姬,生下一子,名为淖子。这些家庭琐事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贵族生活和伦理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赵良言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怀瑾,你说这次的发现,会不会对我们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格局有新的启发呢?刘彭祖作为诸侯王,他的行为和决策肯定会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苏怀瑾点点头,说道:“二师兄,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在研究竹简的过程中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刘彭祖在位六十年,赵国的相国频繁更换,不是因罪去位,就是被处死或受刑罚。这说明他在赵国有着绝对的权力,他的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赵国在政治上相对独立,对中央政权的政令执行存在一定的抵触。这或许能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西汉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两人越聊越深入,在交流中,他们不仅对这次考古发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西汉历史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不知不觉,天色渐晚。赵良言看了看手表,惊讶地说:“哎呀,都这么晚了。小师弟,今天和你这一聊,真是受益匪浅啊。对了,师父最近身体怎么样?”
苏怀瑾回答道:“师父身体还不错,就是年纪大了,有时候会念叨我们这些学生。” 赵良言点点头,说:“咱们也有段时间没去看望师父了,找个时间一起去吧。” 苏怀瑾连忙应道:“好啊,我也正想着去看看师父呢。”
几天后,苏怀瑾和赵良言一同前往恩师沈玉文的家中探望。沈玉文教授已是百岁老人,但精神矍铄,思维依旧敏捷。看到两位得意门生来看望自己,他满脸笑容,十分高兴。
三人围坐在客厅里,沈玉文教授感慨地说:“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们这次的考古发现了,怀瑾,你做得很好,为国家和民族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你的荣誉,也是我们整个考古学界的骄傲。” 苏怀瑾恭敬地说:“师父,这都多亏了您当年的教导。没有您的悉心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沈玉文教授摆摆手,说道:“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这次的发现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当年,我和你们一样,充满了对考古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发掘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从未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考古发现,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致敬,都是在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赵良言接着说:“师父,您说得对。现在的考古工作条件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比如文物保护技术的提升、考古理念的更新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沈玉文教授点点头,说:“是啊,时代在发展,考古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你们作为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不仅要做好考古发掘工作,还要注重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
苏怀瑾认真地聆听着师父的教诲,说道:“师父,我们一定会努力的。这次发现了赵敬肃王古墓,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文物和古籍。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发现,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沈玉文教授微笑着说:“很好,怀瑾。考古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你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考古发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解读。同时,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研究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考古事业的发展。”
随后,沈玉文教授又询问了他们在考古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和对考古事业的热爱,让苏怀瑾和赵良言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