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垂首 作品

第140章 群英荟萃

众人皆沉浸在这精彩纷呈的故事之中,每当情节推进至紧张刺激之处,他们便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心弦亦随之紧绷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彼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惊险挑战。然而,当故事中的奇妙发现和惊人遭遇逐一呈现之际,人群中又会时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之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曲激昂澎湃的交响乐,将整个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孩子们更是瞪大了那双如宝石般晶莹剔透的眼睛,张得大大的嘴巴几乎可以塞下一颗鸡蛋。他们就这样目不转睛地盯着苏怀瑾,完完全全被她口中所描绘出的那个奇妙世界深深吸引住了。此时的他们,已然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心中唯有那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之旅。

就连平日里忙于应酬的大人们,此刻也纷纷暂且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以及眼前的美味佳肴,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故事每个细节的倾听当中。他们的表情丰富多彩,时而因某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面露惊讶之色,时而又对主角的智勇双全表示由衷的钦佩之情。

在这群听众里,有个特别的小家伙名叫郑家耀。只见他听得如痴如醉,小小的脑袋就像拨浪鼓似的,伴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不断地晃动着。那双肉嘟嘟的小手一会儿紧紧握成拳头,似乎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一会儿又缓缓松开,像是为主角成功克服困难而长舒一口气。此时此刻,他仿佛已经穿越时空,亲身置身于那神秘莫测且危机四伏的考古现场之中。

不知不觉间,夜幕悄然降临,晚宴也在这一片温馨祥和的氛围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当不得不与苏怀瑾分别的时候,小家伙郑家耀却显得有些依依不舍。他眨巴着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苏怀瑾,嘴里还嘟囔着:“叔叔,我还想听更多的故事呢!”那副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当热闹非凡的宴会落下帷幕后,郑栋国并没有立刻离开,他先是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的夫人、几个子女、孙子女和外孙子女一一散去。随后,他才将目光转向一旁安静坐着的苏怀瑾,并示意对方留下来。两人就这样开始了一场漫长而深入的交谈,毕竟明天即将举行的苏富通拍卖会意义非凡,至关重要。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纷纷扬扬地落在了大地上。郑栋国与苏怀瑾一同乘坐一辆豪华轿车,向着苏富通拍卖会的现场疾驰而去。

还未靠近拍卖现场,远远望去,只见位于港府中环干诺道的拍卖会场外已是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道路上车流如织,喇叭声此起彼伏;人行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整个场景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示出这座城市繁华喧嚣的一面。

而此时的会场周围更是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各路人士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那场面之壮观,那阵势之浩大,真可谓是应了那句小品中的经典台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当然,这里并非真的同时具备如此众多的元素,但却足以体现出人们对于这场苏富通拍卖会的高度重视以及无比高涨的热情。

即便是像苏怀瑾这样久经沙场、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人,在面对眼前这般情景时,也不禁感到有些难以置信。这前所未见、规模空前的盛大场面犹如一场惊涛骇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他席卷而来,带来的强烈震撼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坎上,令他的心灵瞬间遭受巨大冲击,一时间整个人都陷入了恍惚状态,仿佛灵魂出窍一般。

时光悄然流转,季节的指针指向了秋季。微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轻轻地抚摸着人们的面庞。此时,天气已微微转凉,但人们内心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苏怀瑾和郑栋国等人纷纷换上了剪裁得体、质地精良的秋装,那一件件精心设计的服饰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他们身形的线条,更显优雅与气质非凡。他们步伐稳健而从容,宛如闲庭信步般缓缓地步入了会场之中。

他们的身影刚一出现,就如同夜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立刻吸引了众多目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们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自身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气场,让人无法忽视。尤其是郑栋国,当他踏入会场的那一刹那,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原本嘈杂喧闹的人声瞬间被压过,所有人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郑栋国的身上。尽管许多人对站在郑栋国身旁的苏怀瑾感到陌生,但在场仍有不少眼光敏锐的业内人士一眼便认出了这位近来声名鹊起的人物。

要知道,有关苏怀瑾的那些传闻,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早就在业界迅速传播开来,而且那速度简直比风还要快!比如说那场令人心跳加速、惊险万分的温陈两家斗宝大赛,真可谓是惊心动魄,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次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山西之行,更是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奇闻轶事,都成了大家在茶余饭后热烈谈论的热门话题。

不过呀,有一件事情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苏怀瑾曾经参加过一次刺激无比的海岛寻宝之旅。因为这次行动牵扯到太多的机密信息以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像被施了魔法一般,对整个过程守口如瓶,谁也不肯透露半句。如此一来,这段特殊的经历就如同被一层厚厚的迷雾所笼罩,让人难以看清其真面目。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顶级豪门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了苏怀瑾的这次海岛寻宝之行。可是呢,他们对于到底找到了多少宝藏却是一无所知。毕竟他们没有亲临现场,无法亲眼见证当时的实际情况,自然也就不敢轻易下结论去确认那些传言是否属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