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所以,你们都下山出仕吧
杨彪手里的讨贼檄文,并不只是大汉黑暗之中的希望,同样也是他弘农杨氏的希望。
这讨贼檄文,一看就是郑铮写的。
他将皇帝和朝廷从这次的事件里摘了出来,并将所有的错事,都安在了皇后和那些佞臣身上。
以刘备在百姓心中仁德的影响,定然会有大量的百姓,愿意相信刘备的话。
如此一来,便会让一部分人不会对大汉失望。
他郑铮是将死局盘活了啊!
而且杨彪更加清楚,只要刘备和郑铮他们能够能将讨贼檄文上说的事情给统统完成。
尤其是将那些被吸引来的异族给击退了。
那刘备便会在大汉子民的心里,留下力挽狂澜的雄主形象。
一念至此,杨彪心里想到:
到那时,他刘备的声望将会在这大汉境内如日中天。
等到刘备得胜归来,他的地位可就不只太尉这么简单了。
或许在郑铮的操作下,进位称王也并非不可能。
到时候,自己的女儿便会是王妃,而自己的外孙就会是世子。
若非刘备匡扶汉室的理念,让他不能轻易的坐上那至尊之位。
否则的话,不说别人,光凭借郑铮一人就能给刘备抬到那个位置上。
想到这里,杨彪下定了决心。
这一次,老夫就算是拼尽全力,也要将婉儿坐上王妃之位。
于是,杨彪赶忙询问送檄文来的司马防:
“太尉派人送檄文来,可有命令传开。”
司马防点头回应:
“有!”
“太尉下令,要各郡县官员,要第一时间将这讨贼檄文,诵读于市集,公之于众。”
杨彪听闻,心中暗道:
诵读于市集,公之于众。
这事情怎么看都像是郑铮的手笔,他这是提前在为太尉养望。
看来他们的尚书令,对于击溃异族大军,可以说是信心十足了。
既然如此,老夫可是要好好的帮帮忙。
这次的事情,既然是陛下惹出来的。
那让宗室前来诵读,表明立场便是至关重要的。
皇上无法出面,那由宗室来诵读,也是让他们出面代表皇帝的立场发言。
如此一来,更能让百姓接受,皇帝是被妖后佞臣挟持,而且那引异族入侵的诏书乃是伪诏,非皇帝本意。
一念至此,杨彪对司马防说道:
“司马公,这诵读檄文之事,不能由你们京兆尹来做。”
“应该让刘艾他们去做。”
司马防闻言一愣,随后便想明白杨彪这么做的用意。
于是,司马防回应道:
“确实。”
“这事情让宗室来做,效果可能会更好。”
“只是,他们会同意么?”
“哼!”
杨彪闻言,冷哼一声,随后声音低沉的说道:
“陛下整出这些事情来,他们这些皇室宗亲,定然是比我们都要慌乱。”
“现在太尉给他们指了一条明路,可由不得他们不走。”
司马防闻言,深以为意,随后对杨彪说道:
“这事情太尉的命令是由我们京兆府去做。”
“如今要换成宗室,那自然由我这个京兆尹去和他们说清楚。”
杨彪听闻,心中暗想:
这司马防还挺积极的,不过也能够理解。
司马氏虽然没有像我杨氏跟太尉绑定的这么深。
但是也不算浅。
毕竟,他的长子司马朗如今可是在太尉府任职。
他的次子司马懿和杨修一样,乃是郑铮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他司马氏可是在刘备入主长安之后,第一个投靠过去的世家。
以刘备的仁德,司马氏光这一个身份,就足以让他在刘备治下得到优待。
更何况,司马氏的那些青年才俊也不算差。
等到这次危机过去,司马氏的地位,也肯定是水涨船高。
一念至此,杨修心里泛起嘀咕:
我除了婉儿已经没有嫡女了。
我得看看,我族中的那些庶女,有没有知书达理的合适之人。
过继过来养一段时间,送到司马氏那里联姻去。
也算是为我那外孙铺铺路。
与此同时,远在南阳的卧龙岗中,一名青年正在收拾着自己草庐中的菜园子。
若是关羽在此,定能一眼认出这青年便是当初去他帐下献策的朱亮。
也就是历史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的心中并不平静。
在他通过老师的讲述,以及自己打听到的消息,他已经对当今天下最有可能成事的各路诸侯做出了评价。
其中,在他心里,最适合他投靠的便是当今的太尉刘备。
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刘备礼贤下士,能够给予麾下众人充分的信任,可以提供舞台任其发挥。
就像刘备对尚书令郑铮一样。
诸葛亮自认自己的才学并不比郑铮差,到了刘备那里定然会有着同样的待遇。
只是没想到,不等他学成出山,汉皇刘协竟然整出那般骚操作。
一下子将大汉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给整的细碎。
他之前还特意去附近城中的酒肆,观察着百姓的变化。
但是入耳的,却是那些听不得的脏话。
总之,就是已经对大汉,已经对着大汉朝堂失望透顶了。
于是,诸葛亮回到他的草庐之中,思索着解决之道。
眼下已经稍稍有了头绪。
就在这时,他的好友庞统和徐庶,带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他的草庐之中。
那老者正是他们三人的老师,名为司马徽,道号水镜先生。
只见司马徽询问道:
“孔明,你那破局之策,可曾想到了?”
诸葛亮闻言,对着那老者行了弟子之礼,随后回应道:
“老师,已经有些眉目了。”
“若想要扭转汉室在百姓心中印象,那便要一个足够分量的人站出来,对此事做出不一样的解释。”
“混淆百姓视听,让天下人不至于联合起来抵制大汉。”
“如此一来,刘皇叔那匡扶汉室的理念,还是会有人支持的。”
司马徽闻言点点头,随后说道:
“你这想法,倒是和那尚书令郑铮想到一起去了。”
说罢,司马徽将一份抄录的讨贼檄文递给诸葛亮,随后对其说道:
“看看吧。”
“你说的那个有分量的人,已经站出来了。”
诸葛亮接过那檄文看了起来,看到最后诸葛亮笑道:
“有了这讨贼檄文,大汉便有救了。”
这时,徐庶说道:
“不只是大汉有救了,只要太尉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到。”
“那太尉便是这大汉的天。”
一旁,庞统摇摇头,随后说道:
“不!”
“从这檄文发出之后,太尉便已经是了。”
“尚书令郑铮,用一纸檄文便扭转了局势,当真是神人也。”
这时,司马徽继续说道:
“眼下虽然局势扭转,但危机尚在。”
“如今太尉刘备被尚书令郑铮,在百姓心中抬到了很高的位置。”
“如果他此战败了,那天下人心中的天便塌了。”
“心中的希望也就破灭了。”
“这无论对大汉,还是对百姓都是灭顶之灾。”
“我知你们都有匡扶天下,救赎黎民之志。”
“眼下,正是你们运用所学,匡扶天下的时机。”
“所以,你们都下山出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