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仔 作品

第206章 救了状元中状元

清康熙年间,江南小镇乌溪镇背靠青山,一条蜿蜒的小河穿镇而过。镇西住着个叫周承安的穷书生,家中徒有四壁,唯有满架书卷,他每日苦读,盼望着能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这年秋闱将近,周承安收拾行囊,准备赶赴省城参加乡试。临行前,他路过镇外的破庙,听见里面传来微弱的呻吟声。他壮着胆子走进去,只见角落里躺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面色苍白如纸,额头滚烫,正发着高烧。此人身边散落着笔墨纸砚和一个破旧的包袱,显然也是赴考的学子。

周承安心生怜悯,顾不得自己赶路要紧,先将年轻人背回了家。他变卖了家中仅有的几件值钱物件,请来郎中为年轻人诊治,又日夜悉心照料。年轻人醒后,自称名叫沈文远,祖籍徽州,此次也是前往省城参加乡试,不想途中染病,幸得周承安相救。沈文远感激涕零,与周承安结拜为兄弟,约定若能高中,定当涌泉相报。

待沈文远身体康复,二人便一同踏上了赴考之路。一路上,周承安对沈文远照顾有加,将自己的干粮省下来给他吃,夜里还把床铺让给他休息。沈文远看着周承安的举动,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到了省城,二人顺利参加了考试。放榜之日,沈文远竟高中解元,而周承安再次名落孙山。沈文远拉着周承安的手,言辞恳切地说:“兄长之恩,文远没齿难忘。待我进京参加会试,若能得中,定要为兄长谋个好前程。”说完,给了周承安一些银两,便匆匆离去。

周承安失望地回到乌溪镇,继续苦读。这一年的除夕夜,大雪纷飞,周承安家中冷冷清清,唯有一盏孤灯相伴。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周承安打开门,只见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倒在门口,仔细一看,竟是沈文远!

沈文远气若游丝,抓住周承安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兄长……我遭人算计……中了状元却被……灭口……求你……帮我……”话未说完,便没了气息。周承安悲痛欲绝,他将沈文远的尸体好生安葬,心中对他的遭遇愤恨不已。

当晚,周承安在梦中见到了沈文远。沈文远面色惨白,跪在他面前:“兄长,我本已高中状元,却被朝中奸佞嫉妒,暗中派人将我杀害,抢夺了我的功名。我死不瞑目,求兄长进京为我申冤!”周承安惊醒,想起与沈文远的情谊,决定替他讨回公道。

周承安变卖了祖屋,凑足盘缠,踏上了进京之路。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到了京城,他四处打听,得知新科状元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心中更加笃定沈文远是被人冒名顶替。

周承安冒死写了一封状纸,在皇城门口击鼓鸣冤。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朝廷派人彻查。真相大白后,奸佞之徒被严惩,沈文远的冤屈得以昭雪。康熙皇帝听闻周承安重情重义,又才华出众,特赐他同进士出身,直接留在翰林院任职。

此后,周承安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每到夜深人静,他都会想起沈文远。有一晚,沈文远再次托梦给他,这次面带微笑:“兄长,多亏你为我申冤,如今我已能安心投胎。你仁厚正直,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福报。”

周承安一生清廉,造福百姓,成为一代名臣。乌溪镇的百姓们都说,这是周承安救人心善,才有了后来的机缘。而那一段离奇的故事,也在小镇上代代流传,警示后人,善恶终有报,助人亦是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