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台下 作品

第361章 李世民的仁慈,给高家机会

另一边,关中大兴城。

随着诸多战报传来,打破了城池的清静。

大兴宫内,尚且为少年的代王杨侑,在大殿中来回踱步。

他脸上的成熟已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慌张和迷惘。

霍邑乃至于河东郡,甚至绛郡等地相继沦陷。

李家大军势如破竹,距离大兴城越来越近。

“殿下莫要着急。”

为杨侑左臂右膀之一的段达,沉声劝慰。

“是啊,叛军距离大兴城尚有一段距离,何况靠山王已带兵支援。”

周公瑾跟着劝道。

“孤怎能不急,大兴城若出了什么差池,孤如何面对皇爷爷?”

杨侑苦笑不断。

这大兴城可以说是大隋颜面。

按道理来说,此地才是真正的京都。

只是杨广后来定居洛阳,此地才成为陪都。

要是这个地方被叛军拿下,大隋不单单丢脸,叛军还占据一个要地。

日后大隋想要平定李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段达和周公瑾对视一眼,两人均是叹息一声。

周公瑾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安慰:

“靠山军天下无敌,靠山王又是常胜将军,叛军何惧之有?”

“是啊,那十三太保又都是人才,加上靠山军乃精兵悍将,绝不是叛军可以抵抗的。”

段达紧随其后道。

听了这话,杨侑的脸色这才缓和不少。

然而他这口气尚未松懈下去,就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下一秒,就见一名斥候三两步入殿,对着杨侑行礼。

“何事?”

杨侑忙问。

段达和周公瑾相继看来,两人均认为,估摸着是战报传来。

“说不准靠山王,已然击败了叛军。”

“八成是了。”

“殿下也可以安心了。”

两人相继说道。

杨侑听了,都觉得有那么几分道理。

“殿下,靠山军与叛军交手后不敌,被拦在了高陵一带。”

斥候擦掉额头汗珠,直接汇报道。

周公瑾几人的神情瞬间定格下来,一个个脸上写满了不敢置信。

“你说什么?”

杨侑咽了口唾沫,声音都有几分颤抖。

斥侯硬着头皮,又将军情说了一遍。

“这怎么可能?”

听了这话,段达不敢置信。

靠山王居然败了?

周公瑾更是一副见鬼的神色。

“怎么会这样?”

杨侑双腿一软,差点就没站稳摔下去。

“难不成是我们小看了李家?”

周公瑾神色顿时变得凝重万分。

“除此之外,另外两路叛军,距离大兴城越来越近。”

斥候继续汇报。

另外两路,自然便是李渊和李建成率领的兵马。

只要这两路大军进展顺利,加上李世民的兵马,就可以瞬间对大兴城完成合围之势。

这下子,几人都不淡定了。

“快,向京都请援!”

最后还是杨侑率先反应过来,连忙下令。

这时候除了继续请援之外,就别无他法!

可是段达和周公瑾心头都清楚,就算这时候求援,京都那边也不一定能及时派遣援军回来。

“并肩王估摸着已经凯旋归来,只要他带着一众兵马前来,必然可以击退叛军!”

杨侑咽了口唾沫。

是的,他所有的希望,就在吴缺身上。

毕竟靠山王都败了,足以说明李家叛军不简单。

“诺!”

周公瑾不敢耽搁,一抹额头汗珠,便第一时间离开。

段达也迅速离去,立马安排大兴城严守。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回缩关中兵马,一切以守住大兴城为主!

整个城池的氛围,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街道上无数兵马来回走动,还有一些骑兵奔走。

百姓们看着阵仗,都预感到有大事发生。

甚至有人,想要趁机离开大兴城。

可到了这紧要关头上,大兴城岂能放行?

这时候高家那边。

高履行急匆匆的回到府邸,闯入书房惊到了正在看书的高士廉。

他满脸不悦,张口训斥:“看你那慌慌张张的模样,成何体统?”

“父亲,大事不好了。”

高履行脸色煞白。

“什么就大事不好了?”

高士廉皱眉问。

高履行没有耽搁,迅速将靠山军战败的消息说了出来。

“什么?”

高士廉震惊不小。

靠山王连带着靠山军,居然败了?

“还有这个。”

高履行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来。

高士廉接过一看,见到上面署名之时,他瞳孔猛地一缩!

署名,李家李世民!

这是李世民的书信!

“居然是他!”

高士廉神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

这时候李家给高家的书信,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话虽如此,高士廉还是打开书信看了起来。

里面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李家不日之后便会兵临大兴城。

李世民更是大发慈悲给高家一个机会。

如若高家后悔,便可将长孙无垢叫回来,并将大兴城城门打开。

届时之前的过往便一笔勾销,高家还可以搭上李家这艘大船。

“岂有此理!”

高士廉看完之后,脸都绿了。

李世民如此姿态,完全不将高家放在眼里。

言语之中,更是带有威胁之意,简直混账到极点!

不等高履行问什么,高士廉直接将书信撕了个粉碎。

“父亲,靠山军都败了,李家极有可能...”

高履行声若细蚊,低着头不敢看他父亲一眼。

“混账!”

高士廉大怒,一巴掌就扇在他脸上。

高履行挨了一耳光没敢吭声。

“抛开无垢不谈,高家若是如了李家之意,日后在李家面前连条狗都不如!”

高士廉沉声道。

他可不相信,李世民真可以做到一笔勾销。

就单说当初在太原的事,就足以看出李世民此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而且绝不是心胸宽阔之辈。

“孩儿明白。”

高履行也清醒过来,但他还是忍不住问了句:“如若高家不从,他日大兴城被破之日...”

“放心,绝不会有那么一天。”

高士廉沉声道。

“父亲,为何你如此自信?”

高履行又问。

靠山军已败,李家其余两路大军势如破竹。

李家大军围困大兴城的计划,已有了雏形。

这时候,谁能改变整个局势?

“以吴缺的性格,断不会让这样的事发生。”

高士廉沉声道。

他的自信,便是来源于吴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