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5
了书院响亮的风景。
仙人洞书院里不仅有文学院甲班才华横溢、年轻俊逸的四大文才子,还有武学院甲班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四大高手。
她们都是仙人洞这一届最出色的学生。
现在却多了几个有诨号的,与之齐名。
一是名落孙山“黑面儒生晏栖”;
二是醉酒戏佳人,“风流浪子谢知音”;
三是经常和她们在一起,半道上杀出来的黑马,从书童蜕变成藏书阁阁主弟子的“大智若愚喻慕青”。
给她们起外号的人有心凑出第四个人,但看一圈仙人洞的学生,也没有合适的。
于是这第四个人选就落了空。
第33章 谢知音闯祸(捉虫)
三年后。
她们几个在仙人洞已是小有名气。
尤其是谢知音, 虽然她文采在学生里并不出众,但放在外面,不说博古通今、才高八斗, 那也是学富五车、博览群书。
而且她人又喜动, 酷爱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 上到参加仙人洞内举行的蹴鞠大赛和诗词大会,小到每年写春联都有她的份。
不仅如此, 谢知音人如其名,天生就有对乐曲独特的敏感, 在学习六艺的过程中,她将十八般乐器一上手就能学会, 并且精通。
她特殊的音律本事被文院的院长发现, 并拿出了一箱乐谱孤本, 要她在三个月内将曲子补全并且演奏出来。
傅子笙去谢知音房中找她的时候,亲眼见她卧榻和枕头边都放满了陈旧的乐谱,想必谢知音亦是每日钻研此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月后,谢知音就将乐谱补全交给了院长。
为求自证,谢知音得瑟的先后用竹笛、古琴、箜篌、长箫和埙等乐器,将其中最难的一首早已遗失千年的古曲《广陵止息》演奏出来。
乐曲夫子当即对她惊为天人,更有甚者上前一把拉住她, 想将她带回乐室讨论曲谱。
谢知音受众人夸赞, 纵使疲倦难以遮掩,脸色乌青发暗, 但眼睛里止不住的笑意, 让她整个人洋溢着格外的活力与耀眼的光芒。
在乐曲一道,仅仅只是会拨弄几下琴弦, 将笛箫能吹出个响来的傅子笙对此甘拜下风,由衷佩服她。
喻慕青闻得此事,私下里将藏书阁的名曲谱抄录了一份,在谢知音十七岁生辰那日,送给谢知音做生辰贺礼。
傅子笙知道喻慕青是好心。
但谢知音却并不领情。
自从她不久前在音律上名声大噪,就有不少学子夫子对她慕名而来,险些将她的住舍的门槛都踏破了,谢知音当即猛地摇头道:“不要,我不要,慕青你拿回去,我学音律就是为了出风头的,可不想一辈子栽在这条道上!”
喻慕青闻言感到遗憾,将珍贵的名曲谱塞回了袖子里。
傅子笙站在一旁看着长高她一头的二人,顿觉时光如梭,光阴似箭。
当年她们相识在梅花坞,她原以为谢知音、喻慕青和她同岁,谁想谢知音是后天发育,比她大了两岁有余。就连瘦瘦小小长期吃不饱饭,黑黑瘦瘦的喻慕青都比她大一岁。
年岁上来后,三人的差距就显了出来。
十七岁的谢知音底子好,后天发育得快,个头蹿的高,一张唇红齿白的脸,浅眉琼鼻,俊美得让人脸红,稍不注意便能看成是谁家的风流小姐。
刚入十六的喻慕青则更加稳重,个子也不矮,身上有着稳重的气质,沉淀着不为人知的过往的她显得更加的老成与神秘,偶尔面无表情时勾唇笑起,宛如在算计什么,便是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傅子笙有十五,仍是个少年模样,头发长得良莠不齐,挽成小髻用布巾便能完全包住。眼儿圆圆,牙儿尖尖,粉雕玉箧的小脸就好像五年没有变过样子,时间在她的身上停住了。
傅子笙不信邪,在休课时着自己的衣裳,总是穿深色衣物,小小年纪就沉着个脸,作出大人的行径。
仙人洞的学生虽然五年一届,但也不是完全不给学子们下山的机会。若是家中有重大的丧嫁,学子们可以跟夫子告假,禀明去日与来时,就能下山远行。
再者,她们作为读书人,衡量学问、才学和地位的高低,科举制就是最严苛、有效的途径。
她们每年在春闱秋闱时期,有特殊的日子能告假下山参加科举,考取功名。
这不,傅子笙去年就和谢知音、喻慕青各自下山去参加科举。
照理说,她本是没有昌国东洲户籍的,但只要她一提这件事,晏六三日后就给她弄来了离仙人洞一个不远的州城,扈州惠云县的一个同名同姓的寒门学子的户籍。
谢知音当初是离家出走,现下也是偷着回老家参加科举。
喻慕青的娘是中洲人,但家系不明,而且她生在梅花坞,理应属梅花坞户籍参加科举。
于是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