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暗卫领了任务走了。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叶陌倒要看看,当大家看到这些书的时候,月明公子还怎么继续装下去?
这本诗集,叶陌看过了,每首诗都介绍了它的写作背景,写作地点,作者简介,诗的解释……都介绍的非常详细。
叶陌就想不通了,齐明月做的那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笆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
她更是,一会儿抒情诗,一会儿田园诗,一会儿又是写景诗,一会儿又是战场上的不得志……
她一个年纪轻轻的、细皮嫩肉的人,是怎么做出这样的诗的?
她哪来那么多的阅历?
大家就和降智了一样,根本就没想过这些!
这难道就是主角光环导致的集体降智?
叶陌就是要扒了月明公子的皮,给大家看看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叶陌就是要等着看好戏!
不过,叶陌先要解决眼前奏折的问题。
第二天早朝,叶陌看着下面的大臣,把眼前的奏折全都丢在了地上,随后就是一阵输出:
“你们这些人,是不是想累死朕?
你们看看自己写的奏折,都是些什么东西?
一千字的奏折,有八九百字都是在赞美朕,朕知道自己很好,还需要你们来吹捧?
真正的事情就一两百字带过了。
你们就是这样对待国家大事的?
朕如果需要那些虚名,让人到民间找一些说书先生来赞美朕就行了,那些人的口才可比你们好多了。
怪不得,最近朕觉得最近精神不济呢,都是被你们写的这些狗屁奏折给折腾的。
你们是不是想累死朕,好换一个皇帝来辅佐?”
大臣们听了这话,立马都跪了下去。
丞相:“臣对陛下绝无二心!
奏折的事,是臣的疏忽,还请陛下责罚!”
众大臣:“臣对陛下绝无二心!还请陛下责罚!”
叶陌:“都起来吧。”
大臣们:“谢陛下。”
等众人起来后,叶陌才继续说:
“以后写奏折,有事就写奏折,没事就不要写奏折了,不要再把赞美朕的那些奏折交上来了。
另外,奏折里不需要写赞美朕的话语,简明扼要,把要上奏的事情说清楚,字数最好不要超过400字。
当然了,如果有事情的解决办法,可以附在奏折的下面,这个字数不限。
都听明白了么?”
大臣们:“臣等遵旨。”
叶陌:“如果谁在阳奉阴违,按原来的方式,在奏折上写一些无关紧要的话,累到朕的身体,我会以为你们是盼着朕早早驾崩呢,后果应该是你们是不想知道的。”
大臣们:“臣等谨遵陛下教诲!。”
果然,之后交上来的奏折好多了,叶陌的工作量减轻了不少。
再说说叶陌的暗卫这边,他们按照叶陌的交代,把唐诗三百首悄悄放在了那些,欣赏月明公子的文人和大儒的房间里,剩下的诗集,暗卫乔装打扮以后,就在街上叫卖了起来。
当大家看到诗集的时候,和叶陌想的一样,都是大吃一惊!
月明公子做的那些诗集,都收集在了这本诗集里,只是作者不是月明公子。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当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上是为了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单车问边塞,虽有孤寂之感,但更多的是凌云之气。
此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沿途所见之景。
再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
当大家一页页翻过这些诗集以后,看到那些写作背景以后,还有什么不知道的,月明公子这是盗取了别人的诗作,真是不要脸!
第126章 这个皇帝我来做(7)
不过这些诗人是谁?能写出这种千古绝句的人物,他们怎么没听说过?唐朝又是什么朝代?凉州是哪里?河西节度使又是什么官职?大家都没有听说过?……
暗卫就给大家解释了:在大海的另一面还有一些国家,唐朝就是他们那片大陆上,古时的一个朝代。
大家也
就明白了,怪不得他们没听说过凉州和河西节度使,原来不是在自己生活的这片大陆上啊。
大家更加鄙视月明公子了,这是仗着他们没听说过,偷盗了别人的佳作,故意糊弄他们呢?
这简直就是文人之中的败类!
这时也有人说:当时我就觉得奇怪,月明公子,看着也就十几岁的年纪,哪里像是去过边塞的人?
可是我的质疑被周围人的夸奖声淹没了,我看到推崇月明公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就不敢再发出质疑了?
有一个人发声,接着又有几个人也开始发声!
月明公子不光是那些男子在推崇,那些世家小姐也在追捧,出来了几道异样的声音,也被人忽略了过去。
发声者也怕被月明公子的追捧者声讨,就不敢再发出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