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0章
天底下只能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把宗教压下去,皇帝的权威就得不到保障。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难得,北派还有这么多无信仰人士。
父子俩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就在联络这些起义军。他们同意给起义军提供粮草兵甲的支援,企图将起义军收编整合,以此谋夺大业。
扶苏是个大忽悠。
他告诉起义军首领们,自己已经成功打入了南派武林之中。最近北派武林也要发生巨震,正是最好的起事之机。
太子殿下三言两语就说得众人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以后的朝廷会管束那些武林人士和疯狂扩张的教派,百姓不用再受这些人的欺辱,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
但也有首领怀疑扶苏能不能做到。
甚至怀疑他是不是骗人的,其实他就是武林人士。以后他当了新的皇帝,就会让武林人士更加猖狂。
扶苏微笑着反问:
“侠以武犯禁,放任他们猖狂下去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起义军首领不懂这些大道理:
“但你自己就是武林高手,你应该和他们是一伙的才对。”
扶苏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
“你错了,任何人当上皇帝之后都会背叛他原本的阶级。”
关陇世家出身的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开始打压世家。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懂世家对皇权的危害了。
我们从此不是盟友,而是敌人。我们利益相悖,所以我就算重用你,也永远不可能放任你继续坐大。
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开始打压军阀。因为他知道文人造反三年不成,武将造反却很简单。
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威胁皇帝的统治地位。不把军阀压下去,大宋很快就会成为五代十国里下一个被篡夺的政权。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真的对农民好吗?当然不是,他当皇帝是为了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过上好日子,可不是为了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出台的政策里有很多反而是针对底层老百姓的,明朝的阶级固化只会会之前更加严重。寒门虽然有机会爬上去,却是因为前人铺垫出来的科举制,而不是明太祖在扶持农民。
事实上老农民也供养不起读书人,读书多费钱啊。寒门出贵子,这里说的寒门可不是底层耕农,而是有一定家底的乡绅富户。
就像在隋唐之前,百姓也不是说的底层庶民,而是落魄的贵族和世家。那个时候的庶民是没有“姓”的,“百姓”自然也就不是他们了。
华夏历史上也就是没有商人当上开国皇帝的例子,不然大家肯定能看到对方扭头就打压商贾,加深“商为末流”的阶级固化。
同理可得,江湖人当上皇帝后,自然也会打压江湖人,还会打压得更狠。
最了解江湖人的,就是江湖人自己。
起义军首领并不懂这些,但他见扶苏那句话说得笃定,一时被镇住了。
他还是无法理解。
毕竟他自己当农民的时候日子难过,成了起义军首领后,就对手下的其他农民很好。人为什么会背叛自己的阶级?他想不明白。
扶苏只举了一个例子:
“河东有个起义军首领叫鲁围,他起义是因为邪教要捉他们村的女子去当教主的妾侍。后来他掌握了权利之后,你知道他做了什么事情吗?”
这个问题太尖锐了。
鲁围后来耽于享乐,自己也开始掳掠良家妇女给自己当妾。被忍无可忍的副手诛杀,对方成为了新的首领。
新首领虽然不好色,却贪财。所以他会搜刮百姓,而这也是邪教会做的事情。
首领终于明白了:
“我知道您的意思了。”
权利会腐蚀人心,很少有人能一成不变。等所处的地位发生改变时,总归有人思想转变,失去本心的。
首领看向扶苏:
“您不怕您自己也失去本心吗?”
扶苏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没当过皇帝的人才会被权势改变,他现在这模样已经是改过后的样子了,还能怎么改?
首领却觉得扶苏这是自信。
对方敢和他说这样的话,敢挑破这个残酷的真相,说明他有充足的自信自己不会变。
首领十分佩服:
“您这样的,才是真英雄。”
扶苏勉励他道:
“你当首领这么久也不曾改变,你比我更令人钦佩。希望你能继续坚持下去,千万不要被权利腐蚀。”
这位首领已经起义十来年了,却依然怀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这些年来坚持以前的作风不曾改变,从不奢靡享受,十分难得。
这样的人,以后必成大器。
扶苏扭头就和父亲嘀嘀咕咕:
“我瞧着他有些像岳飞、于谦那样的人物。”
秦政颔首:
“难得抓到一个,要好好利用。”
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臣子?还是珍稀品种,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有本事还品德高尚的人,正适合树立起来当个典型。以后多传播传播他的事迹,让他成为大秦的代表名臣,还能反哺大秦的名声。
如他这般臣子多了,大秦又不拉跨的话,后世人提起来就会说大秦是个群英荟萃的朝代,从皇帝到臣子都非常优秀,成为历史圈白月光指日可待。
扶苏打着小算盘:
“我觉得蒙卿他们也很适合走这个路线,回去就给他们造势。”
秦政欲言又止。
他觉得蒙恬和蒙毅听说之后,估计会很惶恐。怀疑太子殿下又在给臣子挖坑,不知道是想干什么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