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2章

进来的军队走远了才会被伏击,迅速歼灭掉,动静并未传出关外去。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外头的人没收到里头的最新消息,一时也没太往心里去,反而认定了他们是直接朝着咸阳进发的了。

有人开始行动了,其他队伍就会更加蠢蠢欲动,生怕自己慢人一步,什么都分不到。

虽然依旧有六国王侯只想着在外头占自己的地盘,但更多的人还是眼馋关中。别的不说,关中这地方关起门来就可以安心搞发展,不比外头朝不保夕要强?

于是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多个队伍同时出现在函谷关外了。

大家表面上维持着友军的和善,其实谁都想先一步进去。假模假样地谦让了一番,到底也没敢太耽搁时间。

人数有点多,歼灭起来不太容易。

问题不大,他们入关之后有些人会分散,先把落单的干掉。剩下的那些再一口气包圆,实在不行把函谷关卡住,关起门来打也行。

秦政得到消息后直接让章邯带兵,出去配合将军们行动。

章邯手下的兵暂时还是那么些,骊山的刑徒和家奴之子。后者不必多提,重点说说前者。

在大秦,很多罪名都会导致庶民沦落成刑徒。因为大部分罪都是罚钱,拿不出钱就只能拿劳动力了。

而要脱罪,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立军功,军功可以抵罪。

商鞅制定这套政策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穷民的同时提升秦国的战斗力。

秦国法度严明,规定得细致又严谨。就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约束庶民听话,以及提高他们“犯罪”的概率。

一不小心就容易犯罪,所以经常要交罚款,没有罚款那就去干活。

不想干活是不是?太好了!我大秦正需要你这样的壮丁去上战场!立军功不仅可以抵罪,还可以赚取钱财田产和爵位哦,福利多多,心动不如行动。

这样环环相扣的安排里,再加上大秦男丁成年前后都要服兵役,最后就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所以骊山的刑徒虽然是刑徒,人家可不是单纯的老百姓。里头一多半都上过战场,剩下那些是参加过成年前的兵役、经历过军事培训的士兵预备役。

章邯带着这么一支队伍出去,加上他们比寻常庶民中征来的兵更急迫地想要立军功,章邯自己又是个名将,能指哪儿打哪儿太正常了。

这些年因为战乱结束的缘故,始皇帝能支配的男丁数量涵盖了整个天下。战争也就是打打匈奴和百越,征兵情况还好,倒是修建基础工程更需要人。

所以陛下更想要帮他做苦工的劳力,刑徒难得才能够抓住机会上战场。好不容易机会撞到跟前了,为了脱罪他们打得可比旁人卖力得多。

扶苏翻着奏报说:

“可惜六国不吃秦人这套。”

大秦统一之初,觉得商鞅的那一套很好用,所以直接推广到了全天下。要是顺利的话,天下万民也会逐渐成为秦人现在的模样,家无余钱、为脱罪只能老老实实干苦力或者帮大秦打仗。

统治者还是很喜欢这种乖顺的状态的,且商鞅之法在秦国用了那么多年,怎么就在外头行不通呢?大秦庶民一开始也是不习惯的,慢慢不就习惯了嘛!

可惜没给他们慢慢来的机会。

而且外头有六国旧贵族故意挑唆,他们哪里会任由大秦如愿,自然要绞尽脑汁地闹事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法律贵族也要遵循。

虽然贵族罪减一等,也不缺钱财给自己赎身。但是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贵族还想着攒钱招兵买马复国呢。

大秦的这个政策就是慢刀子割肉,一点点削减贵族的家产。长此以往,别说复国了,家族都得没落下去。

同为贵族,秦国贵族就无所谓。

因为已经习惯了这套律法,犯法的次数并不多。再加上现在声名赫赫的贵族全都是靠着军功爵制起家的,哪怕嫌弃律令太多也不会说什么。

傻子才会质疑自己的立身之本,比起律法带来的小麻烦,律法能给他们提供足够强力的士卒、助他们立下更多战功才是最要紧的。

这是既得利益者的立场。

六国旧贵族没有这个立场,他们只看到了商君策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何况六国旧贵以前散漫惯了,他们脑子里就没有遵纪守法的念头。

旧贵族:我们只是好好地在家里过日子,隔三差五就有秦国的游缴上门说我们犯了法要交罚金,不交就拉去当刑徒,这谁受得了?

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不把你这套律法搞掉,我日子没法过了。

扶胥若有所思:

“父亲原来是想用这一套打压贵族吗?”

扶苏把玩着杯盖:

“温水煮青蛙又不是只有汉武帝会玩。”

汉武帝搞推恩令收拾藩王,他爹用律法软刀子割贵族的肉。

不过说真的,这两招其实都是“表面上看起

像委婉,实则非常强势”。

诸侯不是傻子,他能看不出来推恩令是在坑他们?旧贵族不是傻子,自然能够看出来自己被算计了。

两位陛下全是手段强硬的人,别人委婉算计人是努力不让人发现,他们委婉算计人是就算我明晃晃告诉你我在慢刀子割肉,你也得受着。

然后,搞推恩令的汉武帝,你还得夸他照顾宗室子弟。要不是他搞推恩令,多少宗室就分不到地盘了?诸侯和他们的嫡长子不高兴没关系,其他儿子高兴啊。

而搞商君策的秦始皇呢,当代人是没谁觉得他做的对,都在骂秦法严苛。后世人可不这么想,大家觉得大秦法度严明真好,旧贵族不肯遵纪守法才讨厌,一群法外狂徒就该被拖去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