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5章
众人看得嘴角直抽,无法理解怎么有人上了天幕后不找仇人麻烦,找自己麻烦的。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原本因为吕布出现而紧张的曹操等人略松一口气,现在看来吕布应该没空欺负他们的少年体,可以稍微放松一会儿。
再去看另外两个出现的成年人。
吕布是汉末时期的,他能上天幕或许和梓桑有关系,但他应该不是来自梓桑所在的位面。
说不得是秦始皇私底下联系了吕布,把人拉拢过去了,所以吕布才会口称太子殿下。
就吕布那个神奇的脑回路,还真像是能做出隔着四百年时空找主公的样子。他完全不会考虑主公在秦朝、自己给人家效力之后,以后打下来的江山找谁继承。
想到这里,众人表情微变。
荀彧皱眉说道:
“吕布勇武有余,谋略不足。然有始皇帝在背后指点,说不得能为他拉拢来贤才投奔。”
一文一武合力,秦朝那头再不断地给吕布提供新的贤才投靠。之后吕布遣人找到始皇帝的后人,说不得真能再造大秦。
即便成功不了,割据一方也是不难的。没法完成大一统秦朝的复国,完成诸侯秦国的复国却是手到擒来。
而且就吕布那个脑子,只要始皇帝彻底拉拢了谋士,吕布是不可能跳反自己摘桃子的。身边的谋臣能轻轻松松打消他的那些念头,在把他洗脑得对始皇帝特别忠诚。
想到这里,曹操帐下众人面面相觑。
他们已经发现了,天幕上的很多少年人看似都是汉末的,实则来自汉末的不同时期。
比如郭嘉,他10到15岁时是公元180年至185年。而诸葛亮呢,却是191年至196年。
五到六年为一个节点,所以汉末这段时间,至少能分出几十个节点来。他们只能保证自己的这个节点情况尽在掌握,其他的几十个就不好说了。
光吕布还活着的节点就无数,谁知道秦始皇拉拢的是哪个?
始皇帝肯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该不会每个汉末都布了一个局。有吕布所在的局或许是以吕布为主导,换一个吕布已死的时空,约莫看上了其他人。
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思,他们再去看剩下两个疑似也被拉拢的成年人——
这两人穿着打扮不太像先秦时期的风格,反而像他们汉末的。所以,这两个绝对也是始皇帝的新臣属。
看第一个,长得很熟悉。
贾诩默默往后缩了缩。
别看他,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其他贾文和被策反了跟他有什么关系?
何况他也是半路才投靠明公的,在此之前那么多年,提前遇到明主决定好最终站队不是很正常的事情?
上头那个贾文和那么年轻,一看就是很多年前的他。得是永康元年左右(公元167年),灵帝才刚刚继位那会儿,那都多少年前了,距离现在三十年了有。
那个时候的自己,贾诩回忆了一下,应该刚刚举孝廉,在老家凉州当郎官。
曹操惋惜地看向贾诩:
“文和,你……”
他想说“你糊涂啊”,但仔细想想,人家投靠的是始皇帝,自己还能和始皇帝比?
所以别说其他的贾文和向始皇帝效忠了,就是他这个改投大秦,别人也不会觉得贾文和眼光差。
这么一想,简直心塞了。
没关系,还有更心塞的呢,比如第三个人。
荀彧看向郭嘉:
“奉孝,解释一下?”
郭嘉挠挠脸:
“嘉怎么知道?嘉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荀彧一看就知道这人在心虚。
无他,之前那个少年郭嘉就对秦人态度暧昧,现在直接来了一个真的投靠了大秦的,怎么能叫人不联想?
再说了,上头那个郭嘉年轻俊美,看着应该不到三十的样子。
郭嘉自己是二十六岁时才被引荐给了曹操,之前都在隐居不出仕,说不好上头那个他到底投靠曹操了没有。
别不是从曹操帐下跑路的吧?
三十多的郭奉孝理直气壮:
“嘉不知,不要看嘉,嘉对明公忠心耿耿!”
不到三十的小年轻郭嘉干的事情,他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稳重郭嘉不认,休想攀扯到他身上。
曹操连忙打圆场:
“奉孝岂是那等会轻易改弦易辙之人?当年他瞧不上袁绍,去看了一眼就直接离去了。”
言下之意要是天幕上的郭嘉看不上他曹操,根本不会投靠他。既然投靠了他,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被别人拐跑。
现在的曹老板还没到日后那种随便猜忌别人的时候,正值壮年的他心胸比日后宽广得多。
《三国演义》里编撰他杀害吕伯奢一家时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将他刻画成一个心胸狭隘不择手段的奸贼。
不过曹操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人。
官渡之战后,他打败袁绍,从对方的官署中获取了许多书信。其中就有自己的部下因为认定官渡之战曹操必输,提前和袁绍眉来眼去,答应此战结束就投靠袁绍的承诺。
可曹操清点完毕后不仅没有计较他们勾结袁绍的罪责,反而还当众将所有信件烧毁,并表示“袁绍势大时,我尚且不能自保,又何况诸位呢”。
这个举动虽然是为了拉拢人心,但他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就足够证明他的心胸了。
换成袁绍,他才不管什么拉拢不拉拢属下,肯定要计较的。
田丰当初劝说袁绍,袁绍不听他的意见,导致自己兵败。事后想起此事每每懊悔不已,却还是二话不说一听谗言就把田丰杀了,完全不知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