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7章
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可不是光有能力就行的。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她不卷,怎么比得过其他同僚?
[凤秦史官]:灭赵说完了,再来说说灭魏之战。此战太子殿下只派遣了百家弟子随行,言说有此足够配合通武侯王贲将军灭魏。
[凤秦史官]:通武侯水淹大梁之时,殿下派去的墨家弟子与名家弟子起了大作用。
[凤秦史官]:城门迟迟不开,魏王不肯投降。眼看城中黎庶将要死伤惨重,两家弟子毅然决然站出来,出了一计。
史官的讲解里充满了她的个人情绪,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她是大秦的史官,不像昨天的陈寿是和大秦无关的闲杂人等。
知道真相的人都失忆了,完全没发现她的个人加工。
实际上当时的真相是王贲嫌弃名家弟子碍事,天天逼逼赖赖和别家吵架,什么忙都帮不上,净添乱。
名家弟子被刺激到了,非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于是骚扰墨家弟子给他们制作了安全性极高的船只和扩音装置,又怕死地套上多层铠甲防身。这才钻进船里晃晃悠悠划到城下,开始对着大喇叭冲城上喊话。
王贲刚开始就是看个热闹,不觉得名家能起什么作用。就这么城下喊一喊,很难叫上头的人改变主意决定投降。
[凤秦史官]:名家弟子不顾危险在城下喊话,劝说城内众人投降。墨家弟子担忧名家弟子会被弓箭手射杀,特意为其制作坚固的船只避体。又担忧名家弟子声调不够高,贴心地准备了扩音机关。
秦昭襄王看得一愣一愣的。
说墨家弟子兼爱,见不得水淹大梁淹死数万庶民他信。但是说墨家弟子那么好心给名家弟子做东西,他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呢?
还有名家弟子,什么时候这么热心肠了?还不顾生命安危主动去城下喊话,说他们是为了立功还可信一点。
史官却是说得慷慨激昂滔滔不绝。
[凤秦史官]:名家弟子深知直接劝说魏王投降很难成功,决定分而化之。
[凤秦史官]:他们提醒城墙上的士兵考虑城中家人,水淹太久房屋必然坍塌。贵族躲在城墙上自然不愁,庶民在城内却性命难保。
[凤秦史官]:又劝城上贵族三思,庶民死伤太多,城内又积水深厚,必将引发疫病。届时便是贵族躲在城墙上,也难逃染病的结局。不如直接投降,何必跟魏王一般宁死不降呢?
史官觉得光靠自己复述的,根本无法体现名家弟子的机智。所以她特意找来史书记载拍照上传,让众人亲自看看。
大家点开图片一看。
好家伙,史官说得也太美化了,名家弟子干的事情可不止这些。
他们还挑拨城内庶民,跟他们说活不下去就来抢城墙。房子会塌,城墙一时片刻塌不了,上去就能活命。
结果这么直的钩,魏国贵族还咬了。当即下令让部曲守着上城墙的楼梯,不许任何庶民上来,直接激化了矛盾。
而且有一句话名家弟子说的很有道理,士兵们的家眷都在城内。城墙上那么多士兵驻守,谁知道他们会不会为了自己的亲人调转方向攻击城上的贵族?
名家把能挑拨的人都挑拨了,贵族和庶民、士兵和贵族、贵族和王侯。最后城上人人自危,谁也没法相信谁。
城外积水不退,城内人心惶惶。
疫病和缺粮,两座大山压在头顶,惹得城上乱作一团。
[凤秦史官]:通武侯见城上混乱,又见墨家制作的船只不错,便命墨家多做了一些。而后派遣小队趁着夜色乘船悄悄靠近城墙,发动进攻。
[凤秦史官]:有名家弟子吸引城上注意,城上根本不曾发现端倪。待意识到危机已近时,大秦已经偷渡了许多士兵靠近城墙。
内忧外患,大梁城中的敌人自然没了反抗的心思。因而王贲迅速拿下了大梁,及时将城内积水疏导引走,避免了城中死伤无数的惨剧。
[凤秦史官]:这一切都赖于太子殿下深谋远虑、善于用人!是殿下派遣百家弟子随行的,殿下真是料事如神!
众人:……
你们殿下是否料事如神我们不知道,但你是秦梓桑的脑残粉我们看出来了。
[汉高祖]:秦二世派来的人怎么也跟他似的,那么会挑拨离间呢?
[汉光武帝]:高祖,晚辈认为这应该是秦国的传统技能,毕竟自秦惠文王起就很擅长挑拨离间。
[汉高祖]:你是说秦二世学到了张仪范雎吕不韦尉缭的精髓?
[秦始皇]:。
秦政摸了摸怀里的小猫咪,心想都是胡扯。他家太子这么乖巧可爱,哪里就和那几个家伙一样无耻了?
果然还是要叫阿苏学会经营美名,不然以后容易遭人骂。
凤秦史官觉得这群人一点都不懂她们殿下的英明神武,光看见挑拨离间了,没看见殿下救下了数万人的性命。
众人: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们秦人不去水淹大梁,那些庶民也不会遭遇这等危险?
[东秦史官]:梓桑殿下确实宅心仁厚,当年兖州牧曹操非要屠徐州城池,也是殿下特命赵伯然随行劝说,才阻止了这等惨事。
东秦史官现在很怀疑他们的秦五世梓桑就是长公子扶苏的转世,毕竟史书记载梓桑陛下原名秦扶胥,后改名秦胥。
扶胥不就是扶苏吗?而且还和隔壁的扶苏撞了表字,那肯定就是一个人!
所以东秦史官自然要出面帮忙说好话。
潜水窥屏的曹操:……?
[魏武帝]:不是,这里头有操什么事啊!秦梓桑不是秦朝人吗?比操出生早了快四百年!操怎么会认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