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0章

影视剧里时常有那种桥段,朝廷下达了新政令,张贴出来给百姓们看。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大家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还有官吏主动解释。

但其实这样的操作极少出现在古代。

首先百姓不识字,其次底层官吏自己都不一定清楚政令的深意。

官吏们顶多站在张贴出来的政令旁边,念诵政令内容。或者白话解释一下这个政令具体是干什么的,免得百姓连朝廷下达了什么政令都搞不明白。

至于这个政令对百姓有什么好处,我堂堂官老爷哪有空给尔等小民解释?

大部分政令在推行过后,大家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才会后知后觉意识到头顶上的皇帝是个好皇帝。

华夏古代千百年来走的都是愚民路线。

只有新社会才会耐心地给百姓解释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其实是在为你们好云云。因为百姓当家做主了,百姓不再是朝廷的牛马。

[清乾隆]阴阳怪气:他倒是好心。

衬托得其他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汉昭烈帝]:楼桑果然不愧是一代仁君!

过过苦日子的刘备觉得这样挺好的。

刘备扭头就和诸葛亮商量:

“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笑:

“陛下想做,那就做吧。”

当年携民渡江的刘玄德从来没有变过初心,他也不怕开了民智之后老百姓就不好管了。整天想着奴役百姓的人才会害怕这个,真正一心为民的人反而无惧。

秦政冷冷地瞥了一眼那个发言讽刺他儿子的清人,心想清朝的果然讨人厌。还有之前那个赵匡胤,他也记住了。

扶苏丢掉小玩具:

“阿父,我有点饿了。”

秦政这才发觉已经到了用膳的时辰,扶苏之前偷吃了一点小零食,还是开胃的那种,现在觉得自己快饿扁了。

秦政便在群里问陈寿要了其他资料。

关于他儿子具体怎么推行政令的,他可以回头自己看。现在还是带孩子吃饭比较要紧,可不能把他家太子饿坏了。

[陈寿]:是了,已是用膳时间,暂且便到这里吧。若诸位还有什么想知晓的,用完膳某再来与诸位讨教。

扶苏崽今天有小海鲜吃。

叔叔姨姨知道崽崽不能吃太多零食,只好遗憾地把零食换成了一些难得的食材。比如古代运输不便的海鲜、水果,还有一些国外的特产等等。

扶苏用小勺子舀着菠萝炒饭,吃得头也不抬,酸甜可口的味道是小朋友的最爱。旁边的侍从则在帮忙剥着虾蟹,他只需要负责吃就行了。

秦政看着儿子香喷喷的吃相,多吃了一碗饭。

扶苏还想吃炒饭。

秦政拒绝了:

“不行,炒饭油多你不能多吃。”

扶苏只好愤然多吃了一小碗虾肉。

秦政翻看着陈寿发来的资料,翻着翻着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楼桑之所以能做到每次推行的政令都让万民称赞,其实不仅仅是他派人去给庶民解释了,这些政令对他们有好处。

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推行的多是见效快的好政策,见效慢的他会捎带着和见效快的一起推行。

庶民的目光被见效快的吸引了,便会忽略另一个不起眼的政令。等再想起来的时候,那个政令已经有所成效。

除此之外,父亲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功不可没。

都说始皇帝害在当代功在千秋,可见能惠及千秋同时也会让庶民吃亏的政令,很多都已经被当爹的推行完了。

扶苏用不着亲自去做这些得罪人的事情,他当然可以在父亲的基础上只做拉拢人心的事情。

这自然不是什么巧合。

秦政若有所思——所以另一个始皇帝是故意把会被骂的政令自己先推行完,剩下的留给儿子来?

父子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秦楼桑能被千古传诵固然是因为他为人仁德爱民,背后却也少不了父亲为他悉心铺路。

始皇帝用自己挨骂换来大秦和爱子的美名,不仅稳定了大秦朝纲,也成就了大秦第一仁君。

也难怪后头的其他皇帝名声上比不过秦楼桑,他们可没有一个亲爹这么掏心掏肺替自己打算。

秦政伸手给吃撑了的儿子揉肚子:

“朕对你这么好,你长大之后可要好好孝顺朕。”

扶苏崽崽打了个小饱嗝:

“我本来就很孝顺的!”

秦政点头:

“是啊,孝顺到偷偷教公子政把健体药剂藏起来自己喝,不要给昭襄王,还说是朕让你这么干的。”

臭小子别的没学会,让亲爹背锅倒是学得很快。

扶苏立刻甜甜地说:

“可是我只有一瓶药剂嘛,我怕昭襄王抢走喝掉了,阿父就没有了

!”

秦政点点他的小鼻头:

“就你借口多。”

第255章 史官:我们太子可不像宋真宗贪生怕死

莫说扶苏不太信任昭襄王的人品了,秦政也不是很信任。

所以对于儿子不给昭襄王药剂这件事,他倒也没多说什么。

之前两界只能聊天,没有办法互通有无,秦政做不了什么。如今扶苏居然真的磨着红包群把公子政加进去了,秦政就不好再袖手旁观。

至少,得收拾一些东西送去那边。

秦政叫来李斯等人,吩咐他们将良种之类的好物整理一份。

秦政淡淡地说:

“朕与先祖昭襄王联系上了,尔等将清单上的这些准备好,朕要作为见面礼送与先王。”

说着递了一张纸过去,又命李斯等人商议是否有要增加的,再列个更详细的清单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