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2章
“不过里头的清人比较例外,好像他们一来就容易被前头三家联手嘲讽。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有时候遇到其他朝代,他们也会加入嘲讽清人的大军。但是清人好像不怎么在意,气得脸色铁青依然能硬着头皮待下去。”
扶苏就大概听懂了:
“他们来了没找到秦人,就站在大门口自己吵架?”
那也是怪无聊的。
田建嘿嘿一笑:
“来都来了,总不能白来一趟。”
找不到罪魁祸首泄愤,可不就只能互相吵吵架了吗?
田建估摸着他们可能想挑拨得清人受不了先动手打人,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打回去。
反正梓桑位面是出了名的只罚钱不关禁闭,本地的地府律就这样。汉唐明三家不缺钱,赔得起。只要他们不是第一个动手的,打起来肯定清人赔更多。
可惜清人好像大多都没什么钱,不敢随便打架。每次都只是自己在那儿生闷气,一家吵不过三家,还嘴都费劲。
扶苏不解:
“他们没钱吗?为什么?”
末代几个皇帝没钱扶苏还能理解,前头几个出名的怎么也得有点家底吧?
田建可是个八卦小能手,没有他不知道的,当即就给太子殿下分享了一下那家是怎么变的没钱的。
原来是后头几个皇帝功德太少,有一个还被倒扣了许多——说的就是乾隆。
法则结算功德的原则表面上是看你推行的利国利民的政策多寡,实际上看的是你执政后对文明的推进做出了多少贡献。
法则看的是文明进程、是文化繁荣这些,而不是在意人类的死活。所以乾隆那种给文物盖牛皮癣的糟蹋文化瑰宝行为,导致他倒扣了不少功德。
据说法则罚这个罚挺狠的。
类似的因为损害文明进程受罚的人也不少,不过大多都是乱世中的。那些人本来也没多少功德,早投胎去了。
田建背地里蛐蛐人:
“清朝那个康熙,你们听过的吧?他生前就喜欢拿国库往外借银子,给群臣施恩,说大家日子过不下去家里没钱可以来借钱。后来国库没钱了,借款要不回来自己不去要,让他儿子去当恶人。”
扶苏点头:
“他又借钱出去了?”
田建点头:
“是啊,他虽然生气后代子孙不争气,功德都没多少。但是看别家皇帝整整齐齐那么多,他就不乐意自家人少,散了好多功德出去。”
“他儿子雍正就相反,一毛不拔。谁来都不借,所以现在全家他最有钱。但是有钱也没用,他不给子孙花。”
扶苏懂了。
康熙借钱给子孙,导致自己变穷。雍正看他爹这样觉得他们瞎搞,懒得掺和。乾隆自己都被罚了巨款,估计也没剩多少钱。
总之,一家子平均下来都很穷,难怪不肯和人打架扣钱。
说起这个扶苏就想到:
“汉朝不是有很多皇帝吗?那些年纪小就夭折的估计也没什么功德,老刘家都不互帮互助的?”
田建一听乐了:
“老刘家能是互帮互助的人?”
扶苏一想也是。
那没问题了,估计汉朝皇帝自己都想着小屁孩让他们投胎去重新做人挺好的,也就理直气壮地不管了。
其实真要管的话,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昭烈帝那些手里钱都多,根本不存在清人这种给儿孙分了钱全家就都陷入赤贫的问题。
告别齐王建后,扶苏和父亲讨论这件事,一致认为康熙挺抽象的。
始皇帝也有钱,但始皇帝绝对不会跟他似的闹得自己捉襟见肘。
大秦也不是没有需要接济的先王,每个月给他们点零花钱饿不死不就行了吗?康熙这是给出去了多少啊?
秦政淡淡地说:
“他当年允许群臣去国库借钱时,只怕也以为臣子借不了多少。未料想群臣拿他当肥羊薅羊毛,缺不缺钱都去借。”
自己富得流油了,还要去借巨款,最后康熙成了个笑话。
这次估计也是没吸取到教训,又重蹈覆辙了。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很难自我改正的,栽过的跟头八成还会继续再栽一次。
扶苏不解:
“他看不到自己的余额变化吗?发现给出去的钱太多,那就别往外借了呀!”
秦政有个猜测:
“如果他把账户交给其他人帮他打理呢?”
懒得自己管账,也懒得自己去处理亲戚借钱的问题。为图省事找了个人替他当账房,账房抹不开面子或者反正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就来者不拒了。
这件事也不难打听,至少难不住齐侯建。扶苏给田建发了个消息让他去问问,没过多久田建就回了信。
真让秦政猜中了。
扶苏看完差点没笑死:
“他把账户丢给他心爱的好大儿胤礽打理,胤
礽估计心里对他有怨气,故意往外散钱。”
前太子胤礽宁愿把他爹的钱散给他四弟的子孙,也要坑到他爹倾家荡产。
起初康熙没发现,后来发现了又追不回来,而且他确实觉得自己亏欠儿子。关键是地府里还有胤礽亲娘在呢,康熙面对早亡的发妻也没什么底气,最后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秦政听完微微摇头:
“他会觉得亏欠?不过是抹不开面子。”
要脸面的时候说一句亏欠,其实心里早就不满了。胤礽母子大约也是拿捏住了这一点,捏准了康熙不好因此发难。
要是康熙因为被亲戚借走太多钱就恼羞成怒训斥儿子,他自己觉得说出去不好听,会被人指责小气。
扶苏发现这些后世的帝王好像普遍都有过于要脸的毛病,尤其在乎清流们对自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