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5章
但夏帝他是个大聪明,他觉得攻不下渊国是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就近抽调了一些。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抽调完确实效果显著,渊国开始节节败退了,自家也给秦国开了空门。
谁看了不夸一句聪明机智。
未料想军事上还能见到拆东墙补西墙的骚操作。
还是那句话,夏国无将了吗?
大将当然是有的,只是夏帝觉得大将的建议不值得听取。他直接否决了大将的决策,自己来当那个排兵布阵的人。
秦王对此习以为常:
“他十五年前就这样。”
十五年前秦王刚成年,遭遇夏国大军压境。国内都很紧张,结果打完发现夏军不过如此。
不是军队实力太差,是元帅不行。
秦王只说了一句话:
“夏帝当时御驾亲征。”
秦政:……
秦政懂了,他彻底懂了。
所以说不懂军事的人没事不要玩什么御驾亲征,就算非要来,你也别指手画脚的,乖乖坐着看将军们发号施令就行了。
但秦政还有不解:
“他十五年前便战事不利,怎么如今还是这副德行?”
秦王觉得他还是有长进的:
“最起码这一次没有御驾亲征。”
秦政:御驾亲征这事过不去了是吧?
秦王叫来了一位将军,为太子详细讲解一下十五年前的战役详情。
秦政认真听完,终于对夏帝的军事能力和他的迷之操作有了大概的了解,弄懂了对方为什么这么奇怪。
十五年前,夏帝刚刚继位。
当时的他是个满怀壮志的青年,误以为敌人都是菜狗。
他看北边的蛮王觉得那是个大老粗,只会拼蛮力,不懂军法谋略。
他看西边的秦王觉得是个被权臣把控的傀儡,秦国又弱,打他们就跟玩似的。
看南边的渊王又觉得老渊王快死了,人老了就胆怯怕死,根本不敢抵抗他们大夏。
总之,放眼四海,没有英雄。
夏帝从小是听着夏国灭海的丰功伟绩长大的,不仅对一统天下充满了野望,也同时对夏国现状不太满意。
因为国人都在吹捧当初率领夏军灭海的大将军,夸赞他功勋赫赫。反观大将军的伯乐夏国先帝,却遭到了国人质疑,说他丧失了雄心壮志。
夏帝一边利用这点抹黑他爹,取而代之。一边又很不满大将军抢走灭国风头,国人难道不该夸赞君主英明吗?将军只是个听令行事的臣子罢了!
小肚鸡肠的君主是这样的。
自己的军功是自己的,臣子的军功也是自己的。臣民不能吹捧立下战功的将军,因为将军能立下功勋都是多亏君主慧眼独具。
反正臣子绝对不能抢君主的风头,抢了就是原罪,就要被打压。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夏帝开始排挤将军。
可怜人家大将军才灭一国就开始无仗可打,被迫沉寂了十几年。本以为锐意进取的新帝上位,自己还能重新发光发热,结果迎来的是打压。
怎么才能解决君王被抢风头的问题?
夏帝一拍脑袋——御驾亲征。
只要军中最大的首领是自己,功劳就肯定不会被臣子抢去了,逻辑多完美啊!
起初,夏帝只是想去蹭功劳的。
虽然御驾亲征了,但他并没有领兵打仗的想法。一来要保护自己,二来没经验担心会吃败仗。
可在前线呆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想法渐渐转变了。当时几国都节节败退,给了夏帝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
夏帝开始觉得打仗嘛,就那么回事,简单得很。所以要什么将军,朕自己就可以来,这样朕的军功说出去还更有底气。
秦王补充道:
“他一接手军队,朕就知道时机来了。”
当时大秦没什么大将,先前辅政的大将军去世了,国内青黄不接。秦王也有尝试从外头吸引人才,不过时间还短,效果不足。
主要是夏国对于灭三国的宣传太足,很多人才都怀疑秦国国祚不长,不肯过来白费功夫。
而且秦王更多的重心放在内政治理上。
一名厉害的大将在战场上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秦政招揽来的二流将领抵挡不住。
好在夏帝自己把大将丢开了,亲自上阵。这么一来,秦国将领打夏军就跟玩似的了,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秦政挑眉:
“秦国节节败退,只怕也是故意做出的假象。再挑拨一下夏帝的野心,他自然会选择一展拳脚。”
要知道当时秦王都十七八岁了。
几个月大就继位,哪怕不算上前头几年幼生期大权旁落的时候,后头十年难道还会什么都不做?
秦王矜持地颔首:
“夏帝身边的大太监里有朕的人。”
能一起随军的大太监,必然是夏帝最信任的。结果这是秦王的人,关键时候吹耳旁风狠狠坑了夏帝一把,这才是始皇帝的正常水平。
一直被动挨打才不正常。
夏帝自己是不知道这些内情的,他只知道自从他接手了军队后,夏军就没怎么打过大型的胜仗。
小胜还是有,可是之前积累的优势荡然无存。各国开始靠着天险和互相驰援,把夏军拖入了消耗战。
第一次出兵因此以失败告终。
之后夏军休整了几个月,再次发兵。他又让大将军领兵,然后发现局势大好之后,就再一次蠢蠢欲动,亲自统兵。
结果和上次没有区别。
不过夏帝身边的大太监却吹捧他,说他比之前有进步。拿了战绩出来对比,最后得出结论胜场比上回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