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7章

秦王把这件事抛之脑后,只在秦政过来的时候和他提了一句。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秦政并不意外:

“梓桑从小就没受过委屈,应是旁人拿对待质子的态度对他,他不高兴了。”

秦王一想也是:

“是朕有些疏忽了,确实不好叫我大秦太子受这等委屈。”

秦政又道:

“他被人欺负了怎么不同朕说?”

秦王:“……他还用得着同你说?他都先斩后奏把事情解决了。”

自己都没跟他计较不请示父亲私自传播秦王谣言的事,他亲儿子都没这个熊心豹子胆!

秦政却早已习惯:

“梓桑到底是当过皇帝的人。”

秦王:所以你就纵容他肆意僭越是吗?

秦王跟他亲儿子相处从不这样。

他再看重长子,他也先是君后是父。长子很懂分寸,不会在这上头掉链子,一直都很妥善地努力维护着父亲独一无二的权威。

秦王觉得,秦政和秦梓桑的相处倒更像民间的寻常父子。

秦政瞥他一眼:

“你不会懂的。”

他有的是其他儿女敬他畏他,难得阿苏不怕父亲,阿苏是不一样的。帝王的权威在哪里不能彰显?他可不想所有儿女都那般怕他,好歹得有一人不同。

秦政很快就结束了和秦王的谈话,急匆匆回去问儿子可是受了欺负。

扶苏正在吃便宜三哥给的糕点:

“没有吧?他们都傻乎乎的,特别好骗。我随口一编,就全信了。”

秦政不信,又叫来侍从询问。侍从一直跟随公子桑出行,肯定知道内情。

侍从想了想,摇头表示没有。

秦政这才放心:

“下回有事第一个同朕说。”

扶苏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他第二天出门听到了最新版本的流言。

说是章台宫里的侍从原本还奇怪,王上分明没和什么渊国公主有过来往。结果前去禀报王上后,王上居然不曾否认,也没有叫人澄清流言的意思。

这下传闻就被彻底证实了,所有人都信了扶苏不是渊桑而是秦桑,是大秦的四公子不是渊国的四公子。

那群侍从还绞尽脑汁回忆王上到底是什么时候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和渊国公主春风一度的。

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许是渊国公主假扮成侍女混入了秦王宫中。”

毕竟王上这些年身边相处最多的就是侍女,姬妾反而见得少。不进后宫后,只有可能是临幸了侍女,不然说不通。

章台宫也不是所有宫侍都侍奉了秦王十几年的,好些侍从年纪大了就调去了其他地方当值,换了新人上来。

到底是十一二年前的旧事,过去了太久,已经不可考。秦王没说要查,别人只能稍稍问问,又不可能跑去查个底朝天。

流言编得有鼻子有眼。

扶苏听到二公主活泼地和姐姐分享:

“是真的!他们都这么说!说是父王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四子,这才叫四弟吃了那么多苦。就是去年安插在渊王宫里的探子偶然查出了这桩往事,父王才紧急传讯给二哥,叫二哥去照顾四弟的。”

大公主认真点头:

“原来如此,难怪我们以前都不曾听说。”

扶苏:……

这群人是不是有点闲?再这么下去怕是连秦王怎么和渊国公主相处的都能编出来了吧?

姐妹俩结伴绕过树丛,突然看见了扶苏,顿时眼前一亮。

大公主拎着裙摆走过来:

“是小四呀!”

少女亭亭玉立,已是抽条的年纪。个头比扶苏高多了,扶苏还得抬头看她们。

二公主拉起扶苏的小手:

“走,跟姐姐去前头看小鱼。趁着天气还不太冷,等天冷了鱼儿就不爱动弹了。”

大公主也说:

“冬日里水面要结冰的,你之前在夏国住着不晓得。夏国都城比我们这儿暖和一些,听说下雪都少。”

扶苏一头雾水:

“咸阳冬日里河面会结冰?”

他在咸阳住了一百多年怎么不知道?

扶苏不知道是正常的。

先秦时期的气候与现代不同,那会儿零度线在黄河流域。到了唐朝的时候,气候还是很热,大家衣着都非常轻便,对比明清时期堪称是“暴露”。

明朝是小冰河时期,气候转冷。女性的衣裳包裹得越来越严实,除了社会风气变差的缘故外,也有气候寒冷的因素在。

扶苏生活的咸阳气候大约类似于后世的长江流域,冬天冷得不行,夏天热得要死。

所以始皇帝陛下喜欢借巡游的由头,夏日停留在东海岸避暑。而冬天,这个气候下冬日的江河是不会结冰的,下雪倒是会下,就是下得

不多。

大部分的小说作者习惯以现代的地理条件来书写古代故事,就会出现气候和地形上的乌龙。

不止是温度,像鄱阳湖那种后世出名的大湖,先秦时期还是一片沼泽呢。

如今已是深秋,即将入冬。

习惯了零度线气候的太子殿下很快就会感受到来自零下十多度的打击。

这篇小说估计写得比较早。

近年来西安等地冬天没这么冷了,天气变暖后冬日河流也不会年年结冰。但是再往前二十年,甚至还出现过零下二十多度的极端低温。

今年的降温速度极快。

扶苏觉得昨日气温还好,今日早晨刚把手伸出被子,就冻得缩了回去。

半夜好像听到屋子里有过动静。

秦政进入西稍间,见儿子窝在被子里不动弹,伸手试了试他的额头温度,所幸没有发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