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夏帝来回踱步走了两圈:

“不行,不能叫他们截了朕的胡!”

虽然公子正还没培养起来,但他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秦王留下的公子尽是些十三四岁的少年人,根本不足为虑。只要夏国找借口派遣人手跟随公子正回国,也能继续掌控公子正。

夏帝思索片刻:

“跟他回去的侍从,要好好挑。”

夏帝准备派点人跟着秦政回国,继续留在秦政身边给他洗脑,叫他知道念着夏国对他的恩情。

不过夏国肯定是不会直接就帮秦政登基的,毕竟秦王只是重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死。而夏国的战事不能再拖,秋收之后就必须得动兵了。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对于夏帝来说,秦国新王上位比不上秦国继续陷入夺位内乱要好。

夏帝也要防备公子正翻脸不认人。

他思来想去,认为把公子正送回去搅浑池水是最好的选择。

先让秦国的局势就这么乱着,这样秦国便没空插手夏渊之间的战争了。等夏国腾出手,再帮公子正继位。

到那时,夏国定然已经将渊国打得节节败退,展露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秦国会畏惧夏国,不敢拒绝夏国对秦国内政的插手。

很完美的安排。

夏帝派了太监总管去找秦政。

秦政听着太监总管各种明示暗示,告诉他他能回国夺位都是夏帝开恩。表面耐心谦逊,实则心不在焉,压根没听进去。

夏渊开战前,秦王会找机会把他弄回国去,这一点秦政早有预料。

倘若战争开启或者战事结束,夏帝可就不一定会轻易放人了。

秦政和秦王都怀疑夏国这次的大战要滑铁卢,到时候质子在手就会被夏帝当成筹码,以此令秦国投鼠忌器,不好趁夏国战败跑来进犯。

秦王对公子正寄予厚望,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秦政有些忧虑地看向儿子。

他倒是脱身了,阿苏怎么办?阿苏是渊国质子,和夏国打仗的就是渊国,夏帝一定会盯紧公子桑的。

应付完了太监总管,秦政叫上儿子去书房议事。

扶苏肯定不能去渊国,得回秦国去。

但秦王不认识扶苏,是不可能为了扶苏想办法,帮他一起脱身的。

父子俩商议的对策是借助他们自己培植出的势力达成此事,只不过不能现在行动。必须等秦政回到秦国境内后,扶苏才能跑路。

秦政主要担忧儿子独自在外:

“归秦的队伍里会有夏帝的人,只怕不是朕想加快速度就可以的。”

要是他拖太久,扶苏就得在夏宫中多待一段时间。待的时间越长,可能发生的意外就越多。

万一夏帝突然发疯要诛杀渊国质子呢?

若非为大局计,秦政绝不可能答应自己先走。要走也是儿子走,他留下来断后。

扶苏示意父亲不必担忧:

“我还有修改器呢。”

秦政却说:

“也就是你有修改器,否则朕怎么都不可能答应你留下的。”

扶苏知道父亲说的是真的。

要是没有修改器,他阿父一定会绞尽脑汁,想到别的方法叫他能够先走。那样的法子对后走的秦政隐患很大,不过秦政自己并不在乎。

扶苏拉了拉父亲的衣袖:

“阿父去了秦国,记得替我在秦王面前多多美言。”

他可是渊国公子,秦王说不得对他有意见,就不许他和公子正来往了。

扶苏这么说只是为了撒娇,叫父亲把注意力从离别这件事上挪开。

秦政安抚地摸了摸他的脑袋:

“放心,他会喜欢你的。”

他国公子怎么就不能在秦国任官了?又不是他国君主。

楚国公子昌平君还当过秦国相邦呢,虽然后来为了楚国造反了。扶苏不是昌平君,他不会这么做的。

数日后,秦政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离开了夏都,前往秦国都城咸阳。

扶苏站在宫门处送他离开。

秦政带走了一部分人手,剩下的继续留在夏宫中潜伏。

带走的基本都是秦阁中侍奉的,里头有一些是秦政父子的心腹,另一些则是夏帝安插的眼线。

夏帝借口公子正习惯了这些人的服侍,硬是将他们都送去秦国。秦王大约也不好把所有侍从都打发掉,至少得留下几个,这样夏帝的目的就达到了。

可惜夏帝并不清楚,那些人里不少是秦政的心腹。如果真要留人,留下的也会是自己人,而不是夏国的眼线。

夏帝算是做白工了。

秦政走后,秦阁里人手减少。夏帝又趁机往里塞了一些新人,这部分就全是为了盯梢公子桑的了。

扶苏假装自己是个快乐的小傻子,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夏帝隔三差五就问起:

“公子桑最近表现如何?”

下头回道:

“公子桑有些孤单,似乎很是想念公子正。倒是没听他说起过想回渊国,整日只念叨着阿兄。”

夏帝有点无语:

“还是小孩子脾气。”

看来在渊桑心里,渊国还没秦正重要。真给他一个选择,他估计也是选择去秦国找秦正,而不是跑回渊国去。

夏帝就摆摆手,说之后不用经常来汇报情况。要是公子桑有特殊的表现,再来回禀也不迟。

顿了顿,又补充道:

“盯紧了他。”

下属明白。

两国开战在即,不能叫质子有机会逃掉。这种事情以前在各国时有发生,夏帝可不愿意成为下一个冤大头。

质子逃了,这质子不就白养了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