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不,皇帝没那么重要。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她们拼的从来就不是爱情,而是权利、是地位,是想让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以后能够一定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命运。
扶苏给宫外写了一封信。
不多时,民间便流传起了一则八卦轶闻。
说的是皇后给贵妃和二皇子下毒,结果自己收买的宫人曾经受过贵妃恩惠,不忍心害对方。但是干不好主子吩咐的事情,以后必然没有好果子吃,她便干脆将那毒下给了皇后和太子自己。皇后事败,便发疯污蔑贵妃,拖着贵妃和自己一起死,叫贵妃背负骂名身亡。
这个故事传得很广,但都是在民间流传。二皇子的下属偶尔听闻了,立刻前来汇报给他。
二皇子沉郁地听完:
“是哪里传出来的故事?”
下属回答:
“据说是那名宫人被处死前悄悄告知朋友的,不过属下没查到具体是哪一名宫人。倒是皇后偷偷买毒药的渠道,已经查了个七七八八。”
可以证明毒确实是皇后下的。
二皇子冷笑了一声:
“自作孽不可活,却害得我母妃陪她共赴黄泉。”
要不是她和太子都死了,二皇子说什么都要报复回去的。
不过她们死了也别想快活,等他上位,定要挖坟鞭尸,再把皇后的娘家一起给她送下去。
还有那个老不死的夏帝,不辨是非,他也不干净。
故事当然是扶苏传的。
他倒不是纯好心帮贵妃澄清,而是不悦皇后凭什么干干净净地死去,毒本来就是她下的。
现在故事只在民间谣传,以后却会越传越广。
夏国人之间的成王败寇扶苏不管,但是得罪了他和阿父的人他是不会放过的。顺便还能利用这件事达成自己的目的,希望二皇子不要让他失望。
秦政断言:
“二皇子废了,四皇子也受昭仪牵连,剩下的皇子没有势大的,夏帝或许会延迟立储。”
这次的事情被夏帝利用了个彻底。
他不仅废了二皇子,还打压了四皇子。两个对他最有威胁的皇子都翻不起风浪了,他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慢慢考虑是否真要选择三皇子当储君。
扶苏询问:
“他觉得三皇子年纪太大了?”
夏帝一向认为自己还年轻,所以他大概率更青睐幼子。这样等自己老了,幼子也才刚刚长成,正好可以接班。
不像现在,立个年长皇子,过几年又要开始打压新太子。反复折腾一遭,不仅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惹得朝野动荡。
扶苏很快把这件事抛之脑后:
“不管他,他不立储是他的事。这次的下毒真凶夏帝似乎没有非要揪出来的意思。”
估计也是觉得对方帮他解决了逐渐长成的储君。而且查不出什么,干脆就放弃了。
说不得在夏帝心里,事情就是四皇子母子干的。贵妃一看就不是,只剩昭仪最像那个幕后黑手了。
秦政则道:
“既然他不立储,那就给他找点事情做。”
秦政递过来一封信,示意儿子看看。
扶苏接过一看。
夏国原本的冰商开始不管不顾了。
他们本就在冬日的煤炭上出了一大笔血,急需靠着卖冰回血。现在眼看卖冰不成了,自然要换个法子弥补损失。
于是这几个家族开始抬高手中其余商品的价格,通过增加这些商品的净利润来平账。
这番抬价也引起了其他贵族的跟风。
因为冬天出血的不止这几家,大家都出了血,都想赚回来。既然有人带头提价,那他们就跟着提好了。
这些被提价的商品并非基础的生活必需品,那个赚不到什么钱。庶民本来也不怎么参与消费,基本都是自给自足。
所以遭到提价的多是昂贵商品,到最后,大夏的物价整体抬高了一大截,谁也买不到便宜货。
可是买不到便宜货,就代表着自己日常消费这些奢侈品的时候,需要付出更多钱财,算是又造成了新的损失。
若想要补上这些损失,是不是只能将自家售卖的商品继续提一提价格?
恶性循环开始了。
夏帝原以为冰价大减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对夏国有利。没料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算是尝尽了苦头。
他开始焦头烂额地调控物价。
扶苏真诚地表达了同情:
“不懂商业的帝王来调控物价,真是难为他了。他不会弄巧成拙,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吧?”
秦政:……
写作同情,读作幸灾乐祸是吧?
第222章 要搞就搞点大事,够癫才有意思
最近天气越发热了。
虽然夏帝很不幸地还是没有解决物价飞涨的问题,但因为飞
涨的是奢侈品又不是生活必需品,其实对整个大夏的影响还是不大的。
除了贵族日子难过,其他都还好。
部分贵族想过哄抬其他物价,比如粮价、布价。毕竟眼看着就无法从其余贵族手里把亏损赚回来,难免将目光投射到数量庞大的庶民身上。
庶民手里的钱少归少,数量也不足。可那么多人加起来,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资金了。
可惜,庶民自给自足惯了,要买的东西其实不多。粮食大多是自家产的,布料贵了那就不做新衣服,反正他们也习惯了穿着破破烂烂。
算来算去,似乎只能从盐价上下手。
巧的是,不少贵族家里还真掌握着盐场。尤其是临海的海国,海国商人里大半都沾手了制盐生意,这不正好?
结果他们这边盐价一抬,那头就冒出不少民间私自制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