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安乐十一年,是先帝继位的第十二年。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十二年了,先帝没有一个孩子出生。但先帝并不是在继位那一年才成婚的,他在此之前做皇子的时候,已经有了姬妾。
所以算起来,其实是快十五年没孩子。
哪个朝臣能不着急上火呢?
因而当时朝野上下都在逼他过继,从小宗里挑一个充当养子。好好地按照帝王教育陪养个几年,总比先帝驾崩之后临时从小宗里选人继位要好。
这样的亏前头的朝代吃得太多了。
临时选出来的嗣子水平参差不齐,一不留神就会把朝堂弄得乌烟瘴气。大家真是怕了这群小宗来的新帝了,没有经过教育就直接走马上任,真的不行。
不是所有人都是天才的。
先帝当然不肯,但朝中逼得太紧,于是两边就僵持住了。恰逢春闱,又有好几个臣子私底下找先帝暗示,说六元及第难得,陛下千万不要任性。
先帝一下子脾气就上来了,非要和人反着干。他都没儿子了,皇位要给别人的血脉传承,他管本朝有没有六元及第呢。
连带着刚入朝的顾之禾都不受皇帝待见,足足在翰林院坐了好几年冷板凳。
直到先帝拗不过群臣,弄出了大皇子。表面上说是亲生的,私底下大家都知道其实不是,但没人会去拆穿,勉强相安无事。
当时先帝三十六岁。
从十六岁纳妾,至那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先帝也才三十多,不怪他不肯放弃挣扎。
由于之前的事情揭过去了,先帝也忘了自己任性的时候得罪过谁。顾之禾终于可以崭露头角,且他确实抓住了这个机会。
又过了十七年,先帝五十三岁时,迎来了二皇子。
男人五十岁也不是不能生,只是对先帝来说希望很渺茫。他自己也怀疑过二儿子的血脉问题,可常年不管事的他其实对宫廷的掌控能力挺差的。
这就导致明明宫妃和侍卫有染了,但是先帝愣是一点没查出来问题。
先帝至死也没拿到过楚才人出轨的切实证据,所以二皇子一直当着九江王。可先帝心里别扭着,总怀疑楚才人另有所爱,这才不肯给她晋位。
好在人家也不稀罕就是了。
别的宫妃无宠会日子难过,她有情郎接济倒是问题不大。九江王也会照顾母亲,何况九江王的存在就已经让人不敢怠慢楚才人了。
顾之禾不知道陛下为什么突然提起他当初科举时的陈年往事。
不过顾之禾诚恳地表示:
“臣不敢怨怼先帝,何况六元及第不过是噱头罢了,命里无时便不必强求了。”
这是多年后顾之禾的心声。
因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顾之禾自己都有妻有子,孙辈都出生了,大权在握这么久,很多事情已经看开了。
当了这么久的官,他能不知道状元根本不算什么吗?朝中泯然众人的状元多了去了,翰林院里一抓一大把,个个都是官当不明白,只能在里头修书的。
科举成绩只是敲门砖而已。
秦政反问:
“当年的顾探花也是这么想的吗?”
顾之禾一愣。
十六岁鲜衣怒马,凭借一腔惊人才华击败天下学子,硬生生从泥潭里爬出来的顾探花当然不是这么想的。
他那个时候不甘且愤怒,没有哪个读书人不想当状元的,所以他发誓要整顿这个可笑的世道。
卡他顾之禾的虽然是昏庸的皇帝,但朝臣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群人并非纯然无辜。
为什么会有人在他殿试之前,特意跑去找皇帝说六元及第的事?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去说了,这件事就泡汤了吗?
他们当然知道。
只是他们不在乎,一个小小的进士他们还不放在眼里。
别人在科举上的努力他们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在官场上待得太久了。久到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年辛苦科考的初心,无法对别人的经历感同身受,只剩下高高在上的“状元其实也没什么用”的评判。
顾之禾猛地惊醒。
这个想法和现在的他何其相似?
扶苏缓缓接口:
“六元及第对大秦来说是吉兆,但六元及第的又不是自己,也不是自家子孙。一个小县城来的乡下人抢走了自家精心培养的举子的风头,自然得给他一点教训。”
顾之禾一瞬间好像变回了曾经那个无力得只能任人鱼肉的他。
他缓缓咬紧了牙。
扶苏换了个角度继续说:
“世人都知道,有脑子的就该让六元及第现世。但是安乐帝这样的人治下有个六元及第的吉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不如忽悠着安乐帝把这件事搞砸了,群臣就会更加认识到安乐帝有多不靠谱。皇帝的威信遭受到了打击,便是我等臣党崛起之机。”
这是另一派人的想法。
顾之禾攥紧了拳头。
扶苏接着道:
“六元及第虽然珍稀,但与你我无甚关系。倘若这个六元的天才夭折了,我们反而能有可乘之机。
朝堂水深,不如就叫他先见识一下,以后入朝了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中立是讨不了好的,本党势弱,正需要多拉拢一些人进来。”
这是把人的气焰先打散,再施恩,借此拉拢对方。
像顾之禾这样人生际遇充满戏剧性的天才,他的故事总会为人津津乐道。只要运作得好,不仅自己可以将人拉过来,以后还能再对方的生平故事里占据一席之地。
前朝有岑夫子丹丘生花钱请李太白先生写诗,借此名传千古。他们这样名声不显的人,自然也可以借鉴一二,蹭着顾之禾的知名度在传说中留下一些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