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5章
宣传口就更希望全是正面案例了。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毕竟领导的意思是,每周至少挑一个企业出来宣传。又不能宣传重复的,这不就显得目标不足了吗?
小秦教授能懂他的意思真是太好了!
工作人员畅想着以后不缺宣传案例的美好未来,而后追着问了点细枝末节的问题。最后提到过几天他们还要去一趟百货商场,这是下一个先进案例。
扶苏点了点头,稍稍提点了两句。
虽然不能直接在文章里宣扬失败案例,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不过文章里还是可以夹带私货的,增加一些细节,委婉地告诉大家怎么样的操作是不可行会亏本的。
既然上头不希望大家创业失败,那该给的提醒还是要给。
扶苏帮忙把采访稿改了改,增加一些内容。譬如说厂长提起要找百货商场铺货的这一段,就可以增加一些警示语。
工作人员奋笔疾书:
“那我这么写,您看怎么样?”
扶苏接过去一看,只见纸上写着——
「记者同志问道张厂长为什么会想到要和百货商场合作,张厂长笑了笑,说道:
“这个社会是发展的,新事物有他存在的必要性。我一直觉得未来百货商场会越做越大,所以厂子迟早都会将货铺过去。”
“但是一开始,我觉得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紧急,想的是拖一拖,以后再做也不迟。可是秦教授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时候拖一拖就会错过最佳时机,以后追悔莫及。”」
一段话不仅提醒了读者要勇于抓住机会,别拖延、别纠结。还提醒了一部分准备开场的企业家,千万不要放过百货商场这个渠道,觉得人家没有发展前景。
顺便拍了秦教授的马屁。
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意动了的人拿着这篇文章反复研读,逐字逐句的解读研究,把文章想要传达出的消息都一一吃透。
工作人员心满意足地走了。
厂长有些激动:
“我刚刚的回答没什么问题吧?”
面对记者提问,他超紧张的。
不过他自认为自己发挥得还不错,说了很多正能量的话,还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文采和风度,形象塑造得极好。
扶苏随口安慰道:
“放心吧,等文章刊登出来,大家肯定都觉得你是个特别有智慧的厂长。”
文章没几天就登报了。
全国上下都知道了张厂长这位人物,还对他口中频繁出现的秦教授产生了兴趣。好些人就起了心思,想着能不能也来厦门请教一下这位有本事的教授。
最快找来的是本地的企业家。
这回不需要扶苏主动上门推销了,那些人一个两个都带着重礼登门求教。如果扶苏愿意也去自家厂子做个特邀指导,那就再好不过。
愿意给出好几成干股的人当然没那么多,但是肯稍稍给一些股份的大有人在。
扶苏这个人就很现实。
你给我多少股份,我就给你提供价值多少股份的指导。所以到目前为止,百货公司还是在他这边得到指导最多的企业。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前往百货公司采访的时候,对方负责人已经看过报导了。
他其实早就听说自己会是第二个被采访的,当时就有点期待。但那会儿的他并不知道原来文章会写得这么好,好到出乎他的预料。
工作人员来后,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
这位负责人倒是没有在采访中大肆夸赞秦教授,因为他觉得要是频繁提及秦教授,对教授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厦门这边要是每个先进企业都打着秦教授的名号吹嘘,难免会引起首都那头的注意。目前还不清楚首都的态度如何,还是不要给教授添麻烦比较好。
所以负责人只是稍微提了一下有位教授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具体是谁,没有细说。
反正有心人来了厦门会自己打探的,教授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他点到为止即可,全厦门再没有比他更贴心的人了。
负责人有些得意。
随着厦门几个先进分子的事迹刊登一并传得沸沸扬扬的,还有厦门要建造全国首个批发市场的消息。
据说厦门准备先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在这里可以批发到各式各样的产品。
——同类的厂子不够,那就只能不同类的摆在一起了。这样还能加快开张的速度,毕竟不能长期吊人胃口,吊到一定程度就得落到实处。
好在,现阶段很多做生意的小贩其实也不太清楚自己应该去进点什么售卖。去综合性市场逛一逛也好,说不定过去一家家看完,脑海里就有思路了。
而且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样子。就像百货商店,品类那么多,一听让人觉得能把这么多商品集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厉害的事情。
朴素的人民群众果
然被“综合性”这样的新词给唬住了,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秦政提醒小林:
“等以后市场扩大了,可以再宣传自己打造了第一家专门为某某类型商品建造的批发市场。这样是在宣传自己的专业性,也是在宣传自己这里这类商品卖得好、质量佳、非常受欢迎。”
比如全国首家专门的服装批发市场,一听就知道想进服装最好来这里。
一整个批发市场的服装,那肯定又多又全,什么款式都能找到,走在全国最前沿。
而且能开起来批发市场的,说明来拿货的多。大家都来这里拿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跟着学绝对没错。
小林疯狂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