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虽然边郡之后寿春那一片开始地震,接着京都也地震了,但很快南阳那一片跟着震了几回。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长沙王的封国就在南阳附近,也不得幸免。
元康四年从二月一直震到了十二月,多点开花。最严重的还不是地震伤人,而是地震震毁了寿春的城防水利,导致洪水四溢。
还有北境的上谷居庸那边,直接地裂,地下水涌出杀人。
那一块地方本来就缺水,也就地下水多稍微一点。接连几场地震下来,不断有地下水冒出来形成洪水,情况十分惨烈。
何况居庸等地还是山脉纵横的地方,地震会导致山崩,周围的村落也会受灾严重。
这一整年下来,贾南风都没空搭理那些藩王。她按照秦政的意思把楚王他们放出来重新启用了,派去协助赈灾。
别的不说,赈灾的时候有个宗室站在旁边盯着,确实管用不少。只要宗室子弟自己不想着中饱私囊,那么赈灾的钱粮就能发放下去,不至于被扣押太多。
三王刚被放出来,正是需要立功的时候。贾南风又特意强调了这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该没有傻子会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捞好处。
之前的旧账还没彻底翻篇呢,这会儿搞事是不是活腻歪了?
可惜司马家的人不可用常理推断。
楚王倒是老实干活了,河间王也没敢怎么闹事。但东海王不一样,这是位有个性的藩王。
东海王觉得自己本来就是被牵连的,没有犯错,这次放出来之后,那就更没有小辫子了。
所以他才不觉得自己需要蛰伏,反而认定这是个拉拢人马、培植势力的好机会。
赈灾?赈灾哪有他的大业重要!
东海王深恨皇后不给他面子,将他关在京都两年不肯重用。所以他决定结交寿春等地的官吏,正好这里受灾严重,下发的赈灾物资也多。
至于怎么结交,这还不简单?放任当地官吏截留钱粮,他们自然就要承自己的情。
这一片恰好距离他封地近,以后可以常来常往。等他举兵的时候,东南必然群起响应。
东海王计划得挺好的。
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寿春本地的官吏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这两年贾南风把朝野治理得不错,吏治尚算清明。要说北地那边,可能还有不少官员起了小九九,想和五胡勾结,东南那就不太成了。
因而东海王只能拉拢不甘心灭国的吴国旧部,正常大晋官吏是不搭理他的。可一旦东海王和吴国旧部牵扯到一起,那他就是自寻死路了。
这次赈灾扶苏作为钦差跟着东海王一起去了寿春。
作为看起来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郎,哪怕扶苏官居高位,也被东海王视为了毛没长齐的小子。
谁让东海王这两年不在朝中呢?
他觉得扶苏定然是那种被家族捧出来的少年神童,属于造势的产物。真正的能力如何不好说,反正世家多是这种人才。
好些世家子年少就有声名了,年纪轻轻便担任太守等职。但他们压根不懂治理,上任都是带着副手一起去的。政务交给副手帮忙处置,自己只负责清谈结交当地豪强。
东海王认定扶苏也是这类人。
尤其是他跟扶苏同行时,发现这少年郎形容懒散,不爱干活。对方也确实带了个副手一起出门,明显就是来帮他干活的。
于是东海王把防备心都放在了副手身上,直接忽略了没什么真本事的扶苏。
直到——
扶苏笑吟吟地看着被押解的东海王:
“大王怎么和反贼凑在了一起?莫非大王也觉得先帝不该灭吴,想帮着他们反晋复吴吗?”
东海王怒目相视:
“血口喷人!”
他哪里知道那些是东吴旧臣,想着复国的啊!他只是看谁能拉拢就拉拢谁,鬼晓得扬州这一块这么奇葩,能被拉拢的全是东吴旧人。
扶苏让人把他看管好,别再放出来坏事了。而后接过了赈灾事宜,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当地吏治。
这群东吴旧臣肯定是要收拾的,还有扬州其他地区蛰伏的反贼,同样不能放过。趁着这次他来扬州赈灾,一并解决掉。
不过扶苏过来可不是为了大晋国祚添砖加瓦的。
所以在打压吴人的同时,他可没忘记顺便拉拢暗示其他官吏。就连吴人他也能拉拢,而且吴人反而更好拉拢。
——吴国复国已经成为奢望了,但尔等又不想便宜了晋朝,不如这样,投靠我大秦好了。
大家都想推翻司马氏,可以合作啊!
不少吴国旧臣想到自己这些年在司马皇族手中确实很不受待见的现状,猜测改朝换代之后说不得可以重新得到重用,于是决定干了。
毕竟他们对于晋朝来说是前朝旧臣,但是对于更后面的秦朝来说就不是了。好歹隔了一朝,而且他们还能当开国功臣呢,这不就顺利完成了出身上的更替?
扬州这边江东世家比较势大,和中原还有北方的世家不是一波的。他们抱团严重,所以也被中原排挤得比较厉害。
晋朝衣冠南渡以后,北方迁来的贵族到了他们的主场,不少都被夺走了话语权,翻身做主了属于是。
而且正因为他们跑来的是世家横行的江东,所以东晋皇族越发没有了存在感,整天在世家中夹缝生存。
扶苏笑吟吟地和这群人交往,完全看不出来他打算把江东世家骗去中原杀。
放任他们在江东当土霸王?
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先用官位把他们引去中原,为了权利他们会去的。然后再一网打尽,撅了他们在江东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