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咦?他好像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是个无名小卒啊!
第112章 当外交家有个强势的后台
扶苏看张仪一脸恍惚,就知道他没打听到自己的光辉历史。搜索本文首发: e8中文网 于是起了坏心眼,也故意不说了。
扶苏还道:
“张子怎么还站着?快坐。”
张仪:!!!
先秦时期只有很受尊敬的学派领袖才能被尊称为“子”,譬如孔子老子墨子等。张仪虽然自负于自己的才能,却也没料到会有被称为“张子”的一日。
毕竟他张仪也没有特别出名的学说造诣,虽然纵横家在后世赫赫有名,但在当时还只是起步阶段。
张仪师从谋圣鬼谷子,鬼谷子就是纵横家的创始人。
一个刚刚创立没多久的学说,在鬼谷子本人一直隐居不出世的情况下,除非弟子特别争气、跑出去闹出了大动静,否则这个新学说在现阶段应该是没太多人知道的。
而有据可考的鬼谷子纵横一派弟子里,第一个闹出大动静的就是张仪。
实际上鬼谷子的弟子到底有谁都不好说,不少人都“据说”是他的弟子,时间跨度从孙膑庞涓到徐福张良,远超过一百年,明显存在后人杜撰夸大的成分。
而这群名人徒弟里头,也只有张仪和苏秦是实打实的纵横家,其他的不是兵家就是方士。
总之,在张仪和苏秦接连出名之前,纵横家的光辉是没那么闪耀的。
甚至有可能知道鬼谷子这位隐居大才的人都不是特别多,毕竟古代消息传播滞后,营销造势的手段也比较少。
张仪听着太子一口一个“张子”,突然觉得座下的杌子都开始烫了起来,有点坐立难安。
他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没有经历过后头那么多年的风云叱咤。就算未来能有很高的成就,现在也是个新手村出来的Lv10,距离满级很远。
再是大才,也得经过风雨磨砺不是?
所以张仪感觉到了压力山大。
好在张仪毕竟不是一般人,很快就冷静了下来。
他拱拱手无奈地说:
“太子莫要打趣在下了,时势造英雄,如今时势已变,还是要谦逊为妙。”
扶苏微笑:
“张子莫要妄自菲薄。”
张仪:看出来了,大秦这位太子满肚子恶趣味。
张仪果断选择结束和他的谈话,扭头看向另一位比儿子正经多了的君王,还是跟这位大王聊吧。
扶苏也扭头看阿父。
始皇缓缓开口:
“张子可知苏秦此人?”
张仪:……
始皇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怎么了?张子?”
张仪:好的,破案了,能养出那种儿子的果然不是什么正经君王。
张仪认命地接下了“张子”这个称呼,开始谈正事。
他肃穆了神色:
“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压制秦国。看似煊赫,实则并无什么效果。”
至少对秦国来说,属于雷声大雨点小,挠痒痒级别的那种。
关于苏秦的活跃时间,不同史书的记载出现了相悖的地方。但无论参考哪个史书,都最好不要参考《史记》。
史记里写苏秦佩六国相印时,同时存在了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和燕文侯。
这是很明显的谬误,因为这几个人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
赵肃侯公元前326年去世,楚威王是329年,燕文侯333年。而魏襄王和齐宣王一个318年才继位,一个320年才继位。
苏秦要是合纵能合他们几个,那得把死人拉出来合纵了。要么就和还没当上王的魏齐公子搞合纵,显然也不现实。
何况苏秦的明主是燕昭王,压根不是燕昭王他曾祖父燕文侯。
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应该是秦惠文王死后冒头的,符合当时燕昭王刚刚继位广邀贤才的历史背景。
苏秦真正合纵的时机,应该在秦昭襄王称帝那会儿。
秦稷忽悠齐王当东帝,自己当西帝,分散火力。苏秦忽悠齐王去掉帝号,跟他们一起打秦国。
当时各国的君王,没有一个和史记记载里合纵时的那位对得上,应该全都换成他们的儿孙。
那么史记所说的苏秦合纵后秦国15年不敢东出,就彻底不存在了。因为昭襄王的阴谋被破坏之后,没两年他就又蹦出来欺负魏国了。
而哪怕苏秦合纵真的发生在惠文王时期,也不存在什么十五年不敢东出。惠文王的记载里就没有连续15年没东出的情况,哪怕加上继任者秦武王也凑不够。
张仪回忆着自己听闻的事迹,分析道:
“苏秦的目的并非压制秦国,而是为燕国取得利益。在秦国威胁到燕国时,他游说五国联合,对秦国形
成压制。”
“然而当秦国缩回关中不再行动后,他又迅速放弃了这番联盟。因为继续攻打秦国对燕国没有好处,相反,秦燕之间常年是盟友。”
惠文王将公主嫁给了燕王,正是燕昭王的祖母。秦燕隔在赵国之间,基本不接壤,也没有领土争端,他们甚至还拥有共同的敌人赵国。
只不过燕昭王对赵国兴趣不大,更想要齐国而已。
所以后来苏秦又在政治生涯的最后时间唆使齐王独吞宋国,导致齐王引起众怒,最后齐国被燕国所灭。
苏秦真正的功绩应该是在齐国的这两件事上,而非后世以为的针对秦国。秦国只是表面上的目标而已,可能因为昭襄王太跳了吧,就很适合当那个挡箭牌。
可实际上看谁最后的下场最凄惨、国家自此一蹶不振,还得是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