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杨彪总能在维持住好名声的同时,防止自己卷入事端中去。搜索本文首发: 今晚吃鸡
他当官至今,历经过汉灵帝、十常侍、董卓、王允、郭李等一系列一个比一个难搞的上司。却能一直不受牵连,安安稳稳把司空司徒太尉尚书令等至高官职做个遍,历史上还寿终正寝了,就可见其厉害。
跟着汉室沉沦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不仅没有去协助伏完,还纵容了儿子投身秦司徒一党。
如今杨修在党派内部混得如鱼得水,杨家的恢弘肉眼可见地还能继续维持下去。
待此事结束,杨彪的太尉之位不会受到影响。汉室忠臣哪怕死绝了,他杨彪依旧可以继续当他的太尉,他和他儿子也能继续在朝中为弘农杨氏提供支援。
这便是望族世家的本事。
始皇扫了一眼张扬肆意的杨修,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平衡世家和朝堂。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是继续任用世家,用其他方法防备世家对朝堂形成冲击,掌控皇帝。
二是趁着乱世把世家弄掉,方法也不难,纵容土匪们对世家下屠刀就行了。大世家都干掉,小世家再用权术一点点削弱,最后朝中再无世家。
但这个方法即便解决了世家,以后还会迎来学阀。
届时不是世家作乱,而换成了科举形成的师生朋党抱团进行党争。不过学阀比起世家要好处理得多,对皇帝来说还是能够清理掉的。
但与此同时,世家带来的、集全族供养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也会出现断层。
光靠古代科举想要筛选人才,很难再出现如今汉末的人才井喷局面。
除了少数天才可以年少成名,大部分都只能等他们大器晚成了。毕竟年少时这些人资源不足,还得应付科举,接受的教育和世家子比起来差太大了。
大器晚成虽然也是成了,然而成就的人才干不了两年就到了迟暮之年。年老者精力也不济,对朝廷来说不算什么好事。
因此,世家的去留皆有利也有弊。
始皇要做的,是选择一个对当前政治格局来说最佳的方案。
杨修见司徒陷入沉思,这次却猜不透对方到底在想什么。他一向自负于自己揣测上意的本事,反而在司徒面前,他却只能猜中十之一二。
始皇感受到视线,抬眸看了他一眼。
杨修连忙垂下脑袋,不敢再探寻打量。
待众人散去,扶苏笑着问道:
“阿父决定好要如何对付世家了吗?”
太子殿下还是如此敏锐,永远是最懂他阿父的那个。
始皇瞥他一眼:
“你知道的太多了,换成曹操在此,你要步上杨修的后尘。”
扶苏骄矜地说道:
“我没事为什么要去猜他曹孟德的心思?况且曹孟德怕被人看透,我阿父可不怕这个。”
始皇露出了点笑意来:
“你整日里就知道溜须拍马。”
扶苏已经开始分析起父亲的想法了:
“官学的建立不可一蹴而就,便是要培养寒门学子,也得慢慢来。现在就摈弃世家实属操之过急,届时寒门子弟还没起来,世家子先没了,朝中就要无人可用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维持住两边的平衡,一边打压世家,一边扶持寒门。
无需一股脑彻底解决掉世家,只要让世家没办法一手遮天就好了。
唐末世家被一锅端了之后,天下就当真没有世家了吗?不是的,诸如琅琊王氏之类的其实还存在着,只不过没有当年那么显赫了。
从宋朝开始,世家子的名号拿出去已经不算什么了。反而你在朝中有什么高官大儒当老师,才是能令人高看一头的。
汉唐皇帝容不下世家,主要还是世家掌握的权柄太大。
世家官员可以左右朝廷官员的任免,他们会疯狂推荐自己的姻亲门生,在朝中形成朋党,甚至架空皇帝。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保留下世家提供的精英子弟,对皇帝来说收益最大。
届时官员选拔看科举考核,官员任免听皇帝调令。世家只是个单纯的精英培育所,而寒门也能提供大量中低端人才、以及少数灵光一现的精英人才,双方形成制衡。
始皇喝了口茶,才道:
“明朝时期正是这样的形式。”
真以为世家子精英众多,就一定会在朝中重新将世家捧出来了?精英归精英,学问做得好的不代表官能做得好。
世家中纯靠家族才能坐稳官位的人才可太多了。
哪怕这些子弟政治头脑太差,各族之间官官相护,也能让他们继续当官,不至于被党争等原因踩下去。然后他们联手排挤寒门子弟,靠着人数和高官垄断上升渠道。
倘若没有足够的权势庇佑,世家出来的精英人才也得在朝中靠自己的本事混。混不下去的自然会被淘汰,再加上皇帝有意
防备,世家这才无法继续一手遮天。
扶苏赞同了父亲的看法:
“朝中当官的自家子弟多了,总能总结出不少当官的技巧。各式各样的情形他们都经历过,家中小儿自小便能学习先辈经验,入朝后也能如鱼得水。”
但世家衰微之后,同时入朝的自家子弟就那么几个,其中能做到高官的也不多。
没有足够的前辈经验支撑,后头的精英哪怕学出来也只是书呆子。除了学问做得比寒门子弟好之外,也没太多优势。
大家当官的起跑线差距不会太大,朝中就能形成相对良性的环境了。
始皇最后下定决心:
“先削一波世家,削弱到合适的程度,不必全部打压。而后扶持寒门,让他们双方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