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大汉这些年以儒家为尊,而儒家先贤、荀彧的先祖荀子,曾经明确写过不耻屠城之事。搜索本文首发: 奖励一把

曹操一下子哑口无言:

“此事、此事便不必问文若了,操不行便是。”

一个秦梓桑不满他还可以不管不顾,加上荀彧,加上不赞同的颍川大才赵俨,这么多人一起发声,可见自己手底下的谋臣都不赞同此举。

曹操又不是个傻子。

他敏锐地意识到继续坚持会直接得罪手底下的所有谋士,秦正秦胥代表兖州集团,荀彧赵俨代表颍川集团——那不给他得罪完了?!

赵俨看他松口,最后补充了一句:

“若屠杀徐州庶民,以后徐州只怕更难归心。使君不可只看此举能够威慑陶谦,也要考虑日后吞并徐州的大业啊!”

如果说前面的利弊陈述还能说是让曹操为了局势妥协,后面这句就是彻底地在为曹操的长远利益考量了。

这话听着也比前头那些更顺耳。

曹操借坡下驴:

“伯然所言甚是,操以后会谨慎行事的。”

如今没有杀父之仇摆在前面,曹操还没被仇恨冲昏头脑,否则再怎么劝也没用。

赵俨总算搞定了这个任务,心累地回去给主公写信报喜了。

不行,曹操身边是不能待了。他得想个法子脱身,跟着曹操真的没前途。

赵俨琢磨了很久要怎么不惹人怀疑地离开曹操身边,但他很快发现自己没必要纠结这个。

曹操的粮草即将耗尽,得回去了。秋季收的新粮不可能全给他拿来打仗消耗掉,不然明年一整年兖州人吃什么?

所以曹操眼看确实拿不下陶谦,便决定回去休养一阵。等待新的时机,到时候再重新出兵。

赵俨因此跟随曹操回到了昌邑中。

赵俨:差点忘了!打完仗要回来休息的!

也怪这一整年下来他都跟着曹操东奔西跑,几乎就没回过昌邑。他都要以为自己日后怕是得一直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几年内都见不到主公和君郎了。

赵俨打定了主意,下回曹操再出去他就不跟着了。谁爱跟谁跟,反正他不去。

曹操一回来,始皇就淡定地把伸得太长的手缩了回去。他将不少公务交接给荀彧,做出一副要休息的姿态。

曹操立刻心疼起来:

“先生这一年来实在是辛苦了!”

始皇轻描淡写地表示:

“没什么辛苦的,使君在外征战才是辛苦。”

曹操更感动了:

“先生还是如此替人着想!”

扶苏冷不丁开口,打断了曹操即将脱口而出的肉麻情话。

之前他们相处的几个月里,曹操这家伙动不动就爱给谋士写情书、对谋士说情话,来自秦朝的父子俩实在习惯不了汉朝的这种风俗。

所以扶苏上来就问送命题:

“某听闻曹使君曾有屠戮徐州黎庶的想法?原来您也是这等以欺压黎庶为豪的人,是某看错了人。”

曹操:……

曹操没想到这个消息会传回昌邑,他还以为自己没屠城就不会翻车呢。

眼看扶苏要拂袖离席,摆出一副就差跟他割袍断义的架势,曹操赶紧把人拉住。

第69章 奉孝和梓桑狼狈为奸

曹操知道这个时候不能跟扶苏陈述自己选择屠城的利益考量,因为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想让扶苏消气,只有诚恳认错才行。

但他再怎么诚恳,也不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诚恳的。他是为了挽回自己的谋臣,顺便做戏给秦正和其他谋臣看。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哪里能看不明白他的意图呢?

在主公没有踩到自己的底线时,这样的处理方式他们不会觉得惺惺作态,反而可能会认为主公放得下身段,值得追随。

可惜,这次的事情实在叫扶苏不满。

所以扶苏似笑非笑地看了曹操一眼,也没说原谅,也没说不原谅。

扶苏只道:

“曹州牧胸有乾坤,很多事情自有决断,想来是用不着我们父子的劝诫了。”

曹操听得压力极大:

“梓桑何出此言?操已经知错了!”

而后用眼神示意荀彧等人帮忙劝一劝,他依稀记得扶苏和荀彧家的小崽子玩得挺好的,想来和文若关系应当也不错。

荀彧无奈地摇了摇头。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赵俨也眼观鼻鼻观心,假装什么信号都没接收到。

他忍不住回忆起之前自己劝曹操的时候,曹操说过的话。当时曹操信誓旦旦,认定梓桑心软,很容易就能哄回来。

结果呢?

结果现在还不是要找文若帮忙说情?

可惜,赵俨并不觉得文若能说动梓桑。他们君郎主意极大,除了主

公谁也别想说动他,求他不如去求主公。

但——

曹操还真去求助始皇了:

“还请先生替操美言几句。”

说罢连连作揖,摆足了礼贤下士、知错就改的姿态。

始皇定定地看了他一眼。

这家伙能这么给他家阿苏面子,并不是因为舍不得扶苏这个谋臣。曹操说到底还是冲着他这个当爹的来的,想着通过善待儿子交好亲爹。

所以,曹操实则并不觉得惹怒了秦梓桑是什么大事,只要秦先生不生气就行了。

被始皇这么看了一眼,曹操有一种自己的小算计都被看透了的感觉。背后冒出了不少冷汗,正想说点什么补救一二。

却听始皇开口对儿子说:

“梓桑,来,随为父出去走走。”

接着起身,摆出要和儿子去园子里散心聊天的架势。曹操以为始皇这就是要帮他当说客了,稍稍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