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七国并不是单纯的七足鼎立才导致谁也无法彻底灭绝谁。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各国其实都是彼此眼中的肥肉。

只不过有的肥肉背后觊觎的人多,比如宋国。你试图吞下它,就会有其他人来收拾你,让你元气大伤。

——齐灭宋,因此齐被五国合围而灭。

而有的肥肉不够肥,觊觎的人少,比如代国。所以你想吞并它,难度就会降低许多。

——赵灭中山,无人在意。

为什么赵国能顺利灭掉代国,而没人帮代国复仇呢?

因为代国地处的位置尴尬,会觊觎它的人不多。所以各国也懒得和它联姻,只有赵国数十年来一直虎视眈眈。

后来赵国的赵襄子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于是等赵国企图吞并代国的时候,代国竟无处可以寻求援助。

它们唯一的姻亲就是想吞并它的赵国,堪称求助无门。

同样是弱小的国家,韩国靠着所处之地各国皆想要,走了联姻路线保全自己。

韩国地小难以被各国合围瓜分,只能便宜一家。但韩国与六国广泛联姻,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谁要动韩国,其他国家都不会同意。除非是自家灭韩,否则免谈。

届时各国都能以姻亲身份正大光明地出手相助,再顺便反攻一下侵略国,从这家捞几座城作为出兵的报酬。

当年吴王灭楚也是一样的道理。

秦楚联姻,秦哀公是楚王的外公。倘若放任楚国被吴吞并,秦国就吃亏了,自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秦人赋之《无衣》,发兵救楚。

是的,秦国的战歌《无衣》是在这个前情下创作出来的。

只有明白了为何六国会互相驰援的根本原因,才能精确想出应对之策。

始皇告诉孝文王:

“朕有两策,可令被灭之国无法光复。”

孝文王愿闻其详。

始皇说:

“其一,与楚国联手,先行瓜分天下。待赵魏韩燕齐尽灭,再与楚国决一死战,定天下归属。”

一国无法做到阻止别国复国,那就两国合力达成目标。两个大国一起出手,便是赵国也不可能抵抗得住。

之所以选楚国,是因为只有楚赵可选。而赵国显然不可能和秦国联手,只有楚国才有合作的可能。

至于其他四国,不是太弱就是没野心。

但孝文王指出了问题所在:

“楚王野心勃勃,恐会暗中使坏。且即便两国打到最后平分天下,想灭彼此也十分困难。”

言下之意,这一招并不稳妥,极有可能翻车。况且大秦一向自负强大,哪里肯把到嘴的肥肉分一半出去?

始皇并不意外:

“其二,便是先休养、后攻伐。积攒到足够的国力,一口气连灭数国,不给他们复国的时间。还得是先灭大国,否则小国随时可以被大国重新扶持起来。”

这是始皇帝选的道路。

孝文王却觉得这招比前一条更难:

“大秦灭赵已经是困难重重,想要一口气灭绝数国,谈何容易?”

当初那么多国家尝试过覆灭别国,也没听说过哪一家这么厉害,能一次性灭两国及以上的。

就算有,也是灭的不起眼小国。

可始皇说的是一口气灭几个大国。

然而至今为止,东周数百年来被灭的大国似乎也就一个三家分晋的晋了。

其他的基本都是积弱之后才灭亡的。

始皇定定地看着孝文王:

“所以朕说了,要积攒国力。都江堰即将修缮完毕,那里会成为大秦粮仓。若能将关中也以水利改造成沃野,大秦就有第二个粮仓了。”

孝文王顿时意识到了这件事的重要性。

有一个巴蜀,就能支撑大秦和赵国连年征战。再来一个关中,灭六国似乎当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始皇的目光扫过舆图:

“大王若真打算休养生息、以图后事,就要尽量止战。虽然各国非要与大秦交战的话,我大秦也不是打不起。可这样一来,图谋大业的时机就要继续拖延了。”

孝文王认为始皇说的有道理。

他便问始皇:

“卿以为,我秦国要休养多久,才有余力灭绝六国?”

始皇自负地表示:

“若关中能成沃野,十年内可开战。”

然而郑国渠本身就要修十年,所以说来说去还是要二十年后。

孝文王被始皇的自负感染到了,也振奋起来。

他连忙寻问:

“李冰父子负责修缮都江堰,据传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若寡人请他们再来关中修建第二个水利工程,爱卿以为如何?”

始皇并不清楚李冰父子是否能在

关中修渠,所以他说得比较委婉。他建议孝文王可以广招匠人,到时候就能集思广益了。

等大秦张罗着修渠的消息传去韩国,听说了西周公国和周天子惨状的韩王一定会心动。主动派遣郑国入秦,以此讨好秦王。

这些天韩王应该被吓得不轻。

始皇顺势提出了郑国此人:

“朕听闻韩国有一人名为郑国,擅修水利。大王既要广招匠人,不如也使人去向韩王要来韩地的工匠,一并参与其中。”

有秦国工匠盯着,郑国也不可能提出不合理的修建方式。

韩国想要的是疲秦,不是坑骗了秦国之后被恼怒的秦王举兵报复。所以郑国渠肯定是有用的,顶多埋几个小坑,让秦国修建的时候多耗费一点人力物力。

孝文王抚掌:

“善!”

接着,他又问起始皇可有更多的强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