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秦律本来就很严格了,再往极端上走,大秦焉能不灭?
扶苏慢悠悠地背了几段《五蠹》中的内容,大抵是在说儒生干预朝政、阻碍社会变革和进步,纵横家巧言令色、为了一方利益歪曲事实、威胁国家稳定,而工商之民也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他言辞犀利:
“然而韩非不曾说过,坚持刑名法术之道的人,也是国之蠹虫。为了自己的权势,可以枉顾君上的恩德、家国的安稳和庶民的性命。”
“错的是他们的身份吗?只是所有人都有私心,所有东西都会被有心之人用以谋利罢了。”
法家,也没比儒家好多少。
所以陛下,要不要考虑入我杂家呢?
始皇:……
始皇默默撇开了眼睛。
抱歉了秦皇,放任儿子忽悠你是朕的不是,但朕也没有办法。太子他是名家著名编外弟子,朕也说不过他。
秦皇是个思想很坚定的人,并非三言两语能够动摇。
然而他碰到了一个滔滔不绝的太子。
扶苏能从一百个角度把人带歪:
“陛下执政至今,算上未亲政之时,有四十五年了吧?”
这还是把死后的八年加上的。
秦皇突然get到了他想说什么,表情微变,不怒自威,看起来十分迫人。
扶苏并不受影响:
“一方君主和大一统皇帝之间的差别,陛下应该比我体会得更透彻。”
秦皇无法反驳。
身份更替之后,秦皇越发感受到两者之间的不同。在此之前,他很多时候只需要考虑大秦的利益即可,但大一统后他要把整个天下都当成他的大秦来考虑。
心态的转变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在他是始皇帝,这难不倒他。
但不幸的在于,天不假年。秦皇生前死后加起来才当了19年大一统皇帝,这还不如扶苏前世当的时间长。
扶苏在用事实告诉秦皇:
“晚辈自执政起就是以大一统帝王的视角看待天下,因而有些事情的看法,与陛下大有不同。”
“晚辈以为,天下皆该随朕心意行事。朕不喜儒家学说,儒家就要将他们的学说内核改为朕喜欢的模样。朕不喜法家的严苛,法家就得将律法宽限一些。朕要他们包容旁人,他们就得包容旁人。”
“大秦天下那么多才俊学说,真的非你一家不可吗?百年前你助秦强国,但百年后局势已经变了。你不行那就换旁人,有的是人能助朕统治天下。”
“它们所有的学说,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朕喜欢还是不喜欢。就像那些所有的阶级,也是一样的,自朕之下,皆为国民。商是民、臣是民、男是民、女亦是民,没有谁比谁高贵。”
扶苏反问秦皇:
“若皇帝选择打压女子而重用男子,真的是因为这么做对我大秦天下更有利吗?朕倒觉得,那是大秦在向势大的男权臣子做出妥协。”
那么你选择法家,是纯粹因为你欣赏法家。还是说大秦从商鞅变法走到这一步后,你发现好像不用法家不行了。儒家之类的学说没法接手这个大秦天下,于是向法家做出了妥协?
如果无需妥协的话,那你就是单纯喜欢法家了。
但话又说回来,身为大一统帝王,他完全没必要只偏爱一方。所有人都是帝王的工具人,所有学说都该主动去适应大秦,求着皇帝看到他们的好、求着皇帝重用他们。
秦皇皱眉陷入了沉思。
始皇闭了闭眼。
完了,他听进去了。
扶苏不愧是前后加起来当过30年大一统皇帝和54年大一统时期太子的人,他可太能拿捏大一统帝王的心理了。
秦皇虽然以前隐约有想过,所有人都应该随他心意而来。可惜现实比较残酷的是,战国时期的人才们太有个性了,根本不肯为了皇帝折腰。
更残酷的还在于,就算后来天下一统了,那些家伙依然不肯折腰。他们还活在诸子百家不差明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美梦里,对皇帝特别不客气。
秦皇想封禅,然后儒生叽叽歪歪。
秦皇想废分封,儒生又叽叽歪歪。
到后头甚至连什么阿猫阿狗的方士都敢议论他配不配当天下之主,主打一个无人真心尊重“大一统皇帝”这个新诞生的身份。
个个都觉得这和之前的诸侯王好像没什么区别,最多对标一下周天子。
——很不幸,周天子也没什么人尊重他们。
反贼从头到尾畏惧的都是始皇帝这个人,而不是什么皇帝的身份。不像后来皇权至上的时代,皇位上的就算是头猪,也多的是臣民战战兢兢。
总之秦皇受到的挫折数不胜数,时间一长次数一多,他自己内心深处都忍不住开始觉得这很正常了,心态压根没有完全转变过来。
第一个当皇帝是这样的,没有参照。
扶苏直接把秦皇心底对皇帝这个身份最根本的定义点破了——只有朕是不一样的,你们无论贵贱在朕这里都没有区别。
所以,儒家你在高贵什么?法家你又有什么资格瞧不上儒家?你俩都是朕的工具而已。
扶苏说完了想说的,觉得口有点干。
始皇默默给儿子续了一杯蜜水,看着他优雅又快速地喝完。一连续了三回,儿子终于喝够了。
扶苏得意地冲父亲挑眉:
‘阿父,我是不是很厉害?’
始皇无奈地看他:
‘你人设要崩了。’
扶苏:……
扶苏连忙重新挂起那温柔亲切的微笑,什么锋芒毕露的二世皇帝?不存在的,他就是个脾气温和、仁德谦逊的小太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