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屠夫儿子连夜躲灾
镇上有两条依山而建,相隔五十米左右的平行的狭长街道,无数条石板小巷仿佛人体血管,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平行街道相连相通,成为小镇居民来来往往的便捷通道。
其中,下行街道沿河而建,除了逢场天成为流动商贩临时的摆摊场所,更主要的功能兼具车辆通行。而上面一条街,则主要是传统的农产品集散地。每到逢场,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强大的人流量让镇上诞生了好几位富豪,除了靠卖百货起家的舒家,还有靠屠宰生猪而发达的黄家。
位于两条平行街道正中间的嬷嬷巷,解放前属黄家所有。
嬷嬷巷的来历与黄家后人感恩有关。清末时,黄家奶妈对黄家忠心耿耿,把黄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奶妈去世后,黄家为了纪念奶妈的功德,将小巷更名为嬷嬷巷,还在巷口建了一座功德牌坊,嬷嬷巷由此得名。
后来黄家所有家产充公,充公过程中,黄家主人因拒绝将家产公有而发生过付出一条生命代价的惨剧。
曾经,黄家的家族史比起舒家来,更为风光。黄家祖上门楣出过进士,解放前出过国军将领,曾带领川军勇敢杀敌。
世事变迁,黄家没落到男丁无法娶妻生子的地步。文革中,聪明嘴甜的黄家老大不顾街尾一位跛脚女子的拒绝,死缠烂打娶了跛脚女人为妻,这才慢慢续上了黄家香火。改革开放后,黄家弟妹在老大黄国放的带领下,无所畏惧的闯进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没用几年,黄家又成了镇上富裕人家。
黄家主人原名黄国军,后改名黄国放,这名字含义太多。其父因有国军当兵的历史,不可否认的判断国民党执政的长效性,所以给儿子取名黄国军,却没料几年后天下大变,便及时将大儿子黄国军改名为黄国放,一字之差,便有解放之意,倾向新政府的意图不言而喻。名字的更改也有效的保护了黄家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各种冲击。
大浪淘沙,黄国放抓住商机,走南闯北积攒了不菲的家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嬷嬷巷祖宅地盘的基础上,修了一楼一底共十六间砖瓦结构的楼房。从此,也算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
黄国放的大儿子黄石磊,看名字,应当长得结实,健壮如牛才是。但实际上名不符实,高而瘦,性格顽劣,总是惹是生非,毛病不少,唯一的优点便是遗传了父亲精明算计的优良基因。
不错,在河边带人追杀翟旭刚的人正是黄家公子,黄国放的大儿子黄石磊!翟旭刚受伤后,黄石磊并没有和父母打招呼,便连夜和两位朋友逃往城里躲了起来。
黄石磊虽然只有二十四岁,但随父摸爬滚打多年,竟然有了好几万的积蓄。基于此,他每天都在捕捉商机,可以说,这是本镇商界一位具有无限潜力的后起之秀。
黄石磊不知道翟旭刚受伤程度如何,他担心他们会报警,找到他家来。舒三妹已经认出他来了,这件事终究躲不过。他的命运将与翟旭刚的伤势息息相关。
黄石磊忐忑不安,既怕对方报案被送进派出所,又怕父母寻找追问。不得已,他派出他的好友,秘密进入医院打听翟旭刚的伤情。
翟旭刚伤情不算严重,至少不会有性命之忧,这让他长吁一口气。
现在让他不安的是,什么时候回家,如何减少父母的责骂和担心。他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他怕老爸的“二指禅”,敲打在脑袋上嘎嘣作响,痛得很!
他决定隐瞒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