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狼568 作品

第82章 长江战役(2)

1842年7月15日,英国军舰如同一群狰狞的巨兽,浩浩荡荡地抵达镇江江面。一时间,江面上战舰林立,旗帜飘扬,英军的到来给这片宁静的水域带来了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至20日,英全军顺利抵达,完成了战斗前的集结。

在英军的指挥舰上,乔治·义律身着笔挺的军装,腰间佩着寒光闪闪的军刀,他身姿挺拔地站在甲板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望着镇江城的方向。

镇江城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座等待被征服的堡垒。

乔治·义律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侵略者的傲慢与自信,他对手下说道:“镇江,这座重要的城市,凭借我们强大的武力,很快就会落入我们手中。通知各部队,做好进攻准备!我们要让清朝人知道,大英帝国的军队是不可阻挡的。”

他的声音坚定而冷酷,在江面上回荡,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残酷战斗。

与此同时,清军也在紧张行动。

参赞大臣齐慎、两江总督牛鉴从各省紧急率兵驰援镇江。

在清军的临时营帐中,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齐慎一脸严肃,眉头紧锁,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对牛鉴说:“牛大人,此次我们率部驰援镇江,肩负着保卫这座城市、捍卫国家尊严的重任,务必要守住这座城啊。镇江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牛鉴却有些忧心忡忡,脸上写满了忧虑与无奈,回道:“唉,齐大人,英夷武器精良,枪炮威力巨大,他们的战舰坚不可摧,我们的装备与之相比,差距悬殊,胜算实在不大啊。但无论如何,我们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得尽力一战,哪怕粉身碎骨,也不能退缩。”牛鉴的话语中虽带着悲观,但也有一丝拼死一搏的勇气。

镇江城内外驻军约7,000人,他们肩负着保卫这座城市的使命,严阵以待。

而当英军于7月15日初到镇江江面时,时任京口副都统海龄却做出了极端的举动。他站在城楼上,神色冷峻,眼神中透着疯狂,对着手下的士兵大声下令:“紧闭城门,不许任何人进出!若有可疑之人,一律以汉奸论处,格杀勿论!”他的声音尖锐而严厉,仿佛要将心中的恐惧和不安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

士兵们领命而去,一时间,镇江城内秩序大乱。

市集停运,商铺纷纷关门,百姓们无法外出购买食物,生活陷入了困境。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在街上,他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饥饿与无助,想要找点吃的。然而,却被一群清军士兵拦住。

士兵头目满脸凶相,恶狠狠地说:“老家伙,你鬼鬼祟祟的,形迹可疑,是不是汉奸?”他一边说,一边将手中的长枪对准老者。

老者吓得浑身发抖,双腿发软,几乎要瘫倒在地,连忙解释:“军爷,我只是想找点吃的,我一家老小都饿了好几天了,我不是汉奸啊。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怎么会是汉奸呢?”老者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哀求。

然而,士兵们根本不听他的解释,在海龄的极端命令下,他们己经丧失了理智。为首的士兵头目一挥手,举刀便将老者砍倒在地。老者惨叫一声,倒在血泊中,他那瘦弱的身体在地上抽搐了几下,便没了动静。海龄纵兵枪杀街巷的行人,以“汉奸”罪名在城内大肆捕杀百姓,如是者六天。一时间,镇江城内人心惶惶,民怨沸腾。百姓们对海龄的暴行敢怒而不敢言,心中充满了愤怒与恐惧。

“这海龄简首是个禽兽不如,我们这些无辜百姓,何罪之有?他这样滥杀无辜,我们怎能不反抗?我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响应朝廷的号召,驻守在这里,却要遭受这样的苦难,天理何在?”百姓们私下里纷纷议论,对海龄的行为极为愤慨。

尽管海龄是在后来的镇江之战中投火自杀,但由于他的暴戾举止,民间盛传他被愤民暗杀。这也反映出百姓对他的痛恨己经达到了极点。

1842年7月21日,英军终于发动了进攻。他们出动陆军6,905人与数百名海军向镇江发起进攻。英军登岸后,迅速向城下逼近,他们训练有素,动作敏捷,冒着清军的炮火爬梯登城。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震耳欲聋,喊杀声此起彼伏。

一名英军士兵一边爬梯一边大喊:“冲啊,拿下这座城,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和荣耀!城里有无数的珍宝等着我们,大家加油!”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贪婪与疯狂,激励着其他英军士兵奋勇向前。

然而,他们遭到了守城的八旗兵顽强抵抗。

八旗兵将领挥舞着战刀,刀光闪烁,喊道:“弟兄们,保卫家园的时候到了,这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亲人都在这里。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跟这些洋鬼子拼了!为了我们的妻儿老小,为了我们的祖宗社稷,绝不后退一步!”他的声音如同洪钟,响彻战场,激励着八旗兵们的士气。

英军用炸药轰开城门,随着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得粉碎,砖石飞溅。英军从城北、城西、城南三方向突入城内。守城的八旗兵并未溃

逃,而是坚持巷战。他们利用熟悉的街巷地形,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搏斗。在狭窄的街巷中,双方短兵相接,刀光剑影,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

“娘子,如今城破在即,我不能让你落入洋鬼子手中受辱,你就先走一步吧……”

一位旗兵满脸悲痛,看着自己柔弱的妻子,心一横,举起了手中的刀。他的眼中满是泪水,但眼神中却透着决绝。许多旗兵战前杀死自己的妻儿,然后才参加战斗。

他们深知,一旦城破,家人必将遭受英军的凌辱,与其如此,不如亲手结束他们的生命,然后自己再毫无牵挂地与英军战斗。

这种悲壮的行为,展现了他们的无奈与绝望,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人的爱和对尊严的坚守。

此役,英军遭受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损失,共39人战死、130人受伤、3人失踪。战场上,英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鲜血染红了大地。

休·高夫满脸愤怒,他的脸色铁青,对着副官吼道:“这些清军,怎么如此顽强,我们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我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拿下镇江,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难缠。”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仇恨,仿佛要将心中的怒火全部发泄在镇江城和清军身上。

而据耆英在战后调查,清军共有570多人战死,其中镇江、青州八旗的伤亡达30%,远超外省绿营援军的1.6%。八旗兵们以他们的英勇和牺牲,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终究无法改变战争的局势。

事后英军“毁城垣,焚衙署,道路死伤枕藉”。镇江城在英军的暴行下,变成了一片废墟。

曾经繁华的街道如今满目疮痍,房屋被烧毁,清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路上,惨状令人不忍首视。

一位英国参战军人看着这悲惨的景象,心中也有些不忍,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怜悯,对同伴说:“只要是真实的回忆,就可觉得这颗心很难说是有人道的了。但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我们的行为太过残忍,给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这种微弱的良知并不能改变英军的侵略本质,也无法挽回镇江城的悲惨命运。

镇江对岸的扬州绅商,惶恐万状。

他们得知镇江城破的消息后,犹如惊弓之鸟,坐立不安。

一位绅商代表战战兢兢地对其他绅商说:

“这英军如此残暴,若他们进攻扬州,我们的财产将毁于一旦,我们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我看,咱们还是接受他们的条件吧。虽然这很屈辱,但总比城破人亡要好。”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奈。

其他绅商无奈地点头,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和生命,最终接受了英军50万元的勒索,作为不占领的交换条件。这种屈辱的交易,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软弱与无奈,也让人们看到了侵略者的贪婪与残暴。

英军在镇江的军事行动,切断清朝经济命脉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漕运是清朝的经济大动脉,南方的粮食、物资等通过漕运运往北方,维持着国家的运转。如今漕运被切断,清朝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

在朝堂上,道光帝满脸愁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与忧虑,对耆英说:“耆英啊,如今局势危急,英军步步紧逼,我们的军队节节败退。

只要英夷肯息战退兵,成立香港特区、和增开通商口岸设立经贸区之事,也只好答应他们了。你务必妥善办理此事,尽量为国家争取一些利益,减少损失。”

道光帝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无力感,他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列强的侵略,却只能选择妥协求和。

耆英跪地领旨:“臣遵旨,定当尽力周旋。”

耆英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重大,但在英军的强大压力下,他也感到无比的艰难和无奈。

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并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道光帝希望通过和谈,能够结束这场战争,保住清朝的统治。

然而,亨利对清朝方面的“羁縻”毫不理睬,他在英军的营帐中,对手下的军官们说:“清朝己经不堪一击,他们的军队软弱无能,我们不能就此罢手。继续向江宁推进,给他们更大的压力,我们要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要让清廷知道,必须全部同意我们的条件,否则战争将继续下去。”

8月3日,英国远征军留下一部分兵力守卫镇江,主力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舰队在江面上浩浩荡荡地行驶,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9日,舰队抵达江宁江面,战舰整齐排列,炮口对准江宁城,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慑。

11日,英国陆军登陆,“于紫金山之上,安设大炮”,军舰摆开了攻城的架势。江宁城危在旦夕,城中百姓人心惶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同日,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国军队的炮口威慑下,开

始与英方议和。耆英看着英军的大炮,心中充满了恐惧,那黑洞洞的炮口仿佛随时会喷出火焰,将江宁城化为灰烬。

他对身边的随从说:“唉,如今我们只能在这炮口下求和,真是耻辱啊。但为了大清的安危,为了百姓免受战火的荼毒,也只能如此了。希望能通过和谈,结束这场可怕的战争。”耆英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他深知这次和谈将是一场屈辱的交易,但却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