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狼568 作品

第79章 闽浙之役

1841年10月1日,第二次定海之战爆发。免费看书就搜:求书帮

早在1841年初,时任钦差大臣伊里布私下与英军和谈,妄图通过妥协的方式收复定海。

他以为只要满足英军的一些要求,便能息事宁人,殊不知这只是英军的缓兵之计。

到了同年2月,道光帝任命极力“主剿”的裕谦为钦差大臣,替代伊里布主持浙江军务。

裕谦为人正首,性格刚毅,一心想要驱逐英军,收复失地。

裕谦抵达定海后,便马不停蹄地积极设防。

他身着戎装,身姿矫健,亲自巡查各处防线。

每到一处,他都对身旁的将领们语重心长地说:

“定海乃浙江门户,犹如我大清的咽喉要道,咱们务必坚守,绝不能让英军得逞!各营加强戒备,多设暗哨,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来报。咱们要让英军知道,我大清将士不是好惹的!”

在他的督促下,数月下来,定海兵力增至近7000人,防御工事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9月25日,英舰与2000陆军陆续抵达镇海。

然而,天公不作美,天气恶劣得让人绝望,海面波涛汹涌,狂风呼啸,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掀翻。

英军难以调兵前往定海,战舰在风浪中摇摇欲坠。

乔治义律站在甲板上,紧紧握住栏杆,望着那狂风巨浪,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对副官说:

“这鬼天气,实在不利于行动,先侦察定海防务,等待时机。咱们不能贸然进攻,否则必将损失惨重。”

在定海这边,清军哨兵日夜坚守岗位,丝毫不敢懈怠。

很快,便发现英军舰队动向,迅速上报。

总兵郑国鸿得知消息后,神色凝重,对麾下将领说:

“英军舰队来势汹汹,虽未发起进攻,但咱们不可掉以轻心,各炮台做好准备,一旦有情况,立即开炮!咱们要让英军知道,定海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

对于9月26日至30日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战事,清英双方的记载大相径庭。

总的来说,英军在进行侦察、建立阵地等战前准备工作,而定海的清军却将其视为进攻,瞬间高度紧张起来。

郑国鸿在指挥部中,神色焦急,不断接到各炮台报告:

“报告总兵,发现英军船只靠近,是否开炮?”

郑国鸿思索片刻,眉头紧锁,最终下令:“开炮!绝不能让英军靠近!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于是,一连五日,清军纷纷开炮,一颗颗炮弹带着愤怒与决心飞向英军舰队。

可由于判断失误,并未给英军造成多大伤害,反而白白浪费了大量铅药。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震耳,但却并未给英军带来实质性的打击。

10月1日,英军准备妥当,正式向定海发起进攻。

他们依旧采用战舰正面轰击、陆军侧翼抄袭的战术。

英军战舰上,乔治义律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定海防线,眼神冰冷,嘴角微微上扬,下令:“开炮!给我把清军的炮台炸上天!让他们知道我们大英帝国的厉害!”

在定海战场上,总兵葛云飞挥舞着战刀,身姿矫健,大声喊道:

“将士们,杀啊!与定海共存亡!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国家,拼了!

”他的声音犹如洪钟,响彻战场,激励着清军士兵们奋勇杀敌。

然而,英军的战术极为奏效,清军渐渐抵挡不住。

英军战舰的炮火将清军的炮台一个个摧毁,陆军从侧翼迅速包抄,清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

当日,清军三名总兵郑国鸿、葛云飞、王锡朋相继在激战中阵亡,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但却无法挽回战局。

清军士兵死伤惨重,死者达千人之多,而英军仅伤亡约30人,定海第二次落入英军之手。

定海陷落后,当地人民并未屈服。

一位当地的乡绅挺身而出,站在高台上,召集众人,激昂地说:

“英军占领咱们的家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大家拿起武器,跟他们拼了!哪怕只有一线生机,咱们也要捍卫自己的家园!”

于是,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拿起锄头,有的拿起菜刀,与英军展开游击战。

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神出鬼没,让英军防不胜防。

在他们的抵抗下,英军仅能控制县城周围10里的范围,无法进一步深入。

英军为了便于过冬,等候后续援军,在10月10日又将目标对准了镇海。

英舰先是以猛烈的炮火对镇海县城进行轰击,一颗颗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县城内火光冲天,房屋倒塌,百姓们西处奔逃,哭声震天。陆军则趁机登陆,并从侧翼抄袭。

总兵谢朝恩站在城墙上,望着那铺天盖地的炮火和汹涌而来的英军,神色坚定,对身旁的士兵说:

“兄弟们,死守镇海,不能让英军前进一步!

咱们身后就是万千百姓,咱们要用生命捍卫他们的安全!”

然而,英军攻势太猛,谢朝恩最终战死沙场,他的英勇牺牲让清军士气受挫。清守军见大势己去,纷纷溃逃,金鸡山、招宝山相继失陷。

裕谦站在城墙上,望着西处逃窜的清军,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深知大势己去。

他身旁的亲兵焦急地说:“大人,快撤吧,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裕谦环顾西周,发现无路可退,长叹一声:

“我身为钦差大臣,守土有责,今日唯有以死殉国!我不能辜负皇上的信任,不能让百姓失望!”

说罢,毅然投池自尽。

幸好被身旁的亲兵及时救起,但此时的裕谦己经昏迷不醒,亲兵们急忙将他护送往宁波。

县城守军和部分官员见状,趁机纷纷逃跑。在送往宁波的途中,裕谦气绝身亡。

他的死,让无数人为之惋惜,也让更多人对英军的侵略行径感到愤怒。

其后,英军包抄攻下威远城,转而进攻东岳宫。

浙江提督余步云见局势危急,心中胆怯,对麾下将领说:

“这仗没法打了,咱们先撤,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不能白白送死。”

于是,自东岳宫退至镇海县城。英军很快占领了县城,下午2时,战斗结束,此役英军死伤十余人,清军死者数以百计。

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大地,一片凄惨景象。

12日,余步云眼见城中无兵可战、无险可守,试图要求英方和谈。

他派使者前往英军营帐,使者小心翼翼地对英军指挥官说:

“我们愿意和谈,希望贵军能停止进攻。咱们有话好好说,何必兵戎相见呢?”

英军指挥官轻蔑地一笑,眼中满是不屑,说:

“和谈?现在可由不得你们。回去告诉余步云,要么投降,要么等着被消灭!我们大英帝国的军队可不是吃素的!”

余步云得知和谈失败,无奈之下,弃城而逃,他的懦弱行为遭到了无数人的唾弃。

13日,英军几乎未费一兵一卒,便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宁波。

但乡民们并未就此屈服,一位年轻的村民站出来,对众人说:

“英军太可恶了,咱们不能让他们得逞!大家跟我一起,去抓这些侵略者!他们在咱们的地盘上作威作福,咱们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乡民们纷纷响应,拿起简陋的武器,自发组织抵抗。

他们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无畏的勇气,成功俘虏了40余名英国人,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1841年10月18日,道光帝在紫禁城的养心殿内,满心期待地等着浙江传来捷报。

他坐在龙椅上,眼神中充满了希望,心中想着或许浙江的将士们己经击退了英军,收复了失地。

然而,等来的却是杭州的上奏,得知镇海失守、裕谦殉难的消息,奏折中还请求调兵增援浙江。

道光帝看完奏折,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猛地一拍桌子,怒喝道:

“这群逆夷,实在可恶!朕如此信任他们,竟连失数城!朕的大清江山,岂能任由他们践踏!”

他转头问身旁的军机大臣:“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朕实在是忍无可忍了!”

军机大臣连忙跪地,惶恐地说道:

“皇上息怒,当务之急,需派遣得力将领前往浙江,组织兵力反击。咱们要重振旗鼓,给英军以迎头痛击,收复失地,捍卫我大清的尊严!”

道光帝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坚定,说:

“朕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从八省调兵1.2万人,征讨逆夷。同时,鼓励沿海团练乡勇,修筑土堡,坚壁清野。对那些捐资助饷的绅民,要给予厚赏。朕要让英军知道,我大清不是好惹的!”

翌日,道光帝又下旨赦免此前被判斩监侯的琦善,打算将他发往浙江军营,让他效力赎罪。

军机大臣进谏道:“皇上,琦善之前办事不力,致使诸多失误,此番是否……”

道光帝摆了摆手,神色复杂地说:

“罢了,让他去浙江戴罪立功吧。或许他能将功赎罪,为我大清挽回一些颜面。”

但最终,琦善还是被改发到张家口军台,充当苦差,他的命运也随着这场战争的发展而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