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圈地!好一个积善之家!
第119章 圈地!好一个积善之家!
翌日清晨,文华殿。/w?o!s!h!u·c*h_e?n~g,.·c!o*m¨
朱高炽与朱雄英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
太子标一看见他们二人,顿时就乐了。
“好啊,炸平魏国公府的小祖宗来了!”
“你们俩这炮仗,震得全城人今晨都在问——魏国公府是遭了雷劈还是遭了劫?”
话说到这儿,太子标自己都觉得可笑。
两个屁大娃娃,还真是出手惊人,一不留神就能搞出些惊天动地的大动静,搞得整个京师都为之震动!
“行了行了。”朱高炽不耐烦地开口道,“老逼登放话了,让人我来找你,建厂生产糖霜,你赶紧给我圈块地!”
“建厂?圈地?”太子标眉头一皱,“以前没有这先例啊,你想在哪儿建厂?”
朱高炽取出一副堪舆图,放在案桌上面。
“这栖霞镇我看就不错,直接划给我吧!”
金陵龙蟠虎踞,四周是山,比如紫金山,比如栖霞山。
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在明代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
栖霞镇就位于栖霞山脚下,而且还紧挨着栖霞渡口,先秦时期便是长江上的重要渡口,四通八达,水陆并行,交通便利。
考虑到琉璃镜与糖霜即将销往全国,朱高炽当然要选择一个交通便利之地,而且还不能离京太远,栖霞镇就很是不错。?du咸?{鱼:看?.书)2= ÷无t?错·′?内\;容~%
只是太子标看后却眉头紧蹙,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这儿是金陵龙脉所在,士绅扎堆的膏腴之地,你想在此圈地建厂,只怕不容易啊!”
栖霞山起初名不见经传,自南朝时起,栖霞山因寺而出名,成为佛教圣地。
南齐时,平原人明僧绍,将其宅院“栖霞精舍”赠予法度禅师,法度将院改建为寺,并命名为“栖霞寺”,摄山也因寺得名“栖霞山”,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佛教子弟前去朝圣拜谒。
如此一来,栖霞镇也就成了人文荟萃之地,聚集了大批士绅缙绅。
“这栖霞镇里,有一积善之家,那就是栖霞宋氏!”
太子标看向朱高炽,沉声道:“宋氏在前宋朝就出了多位进士,子孙多为官,在元朝时,甚至列入朝班,至我大明,也声名赫赫的栖霞宋氏。”
“宋氏耕读传家,家风严正,多有善举,比如修路造桥、开棚施粥等等……主要是宋氏置办义田,将栖霞镇所有田地全都买下后,作为义田分给族里村人耕种,如遇灾荒,减租免征,并开义仓赈济……栖霞镇现在,没地了!”
听完太子标的解释,朱高炽神情顿时就变得古怪了起来。
他盯着图上蜿蜒的长江水道,喉结动了动。
栖霞渡口那几个字烫得他手心发痒——水路直通运河,往南能到苏杭,往北能进京城,这可是天生的商路咽喉。,2¢c+y+x*s′w¨.′c?o`m~
但太子标接下来的话,让他后槽牙咬得发酸:“现在全镇百姓都租种宋氏的义田,遇上灾年还能免租。你想在此圈地建厂?除非宋氏自己松口。”
呵呵,积善之家?
好一个积善之家!
“知道了。”朱高炽突然把图一卷,转身就走。
直到出了文华殿,朱雄英这才追问道:“高炽,这就走了?要不咱们重新选块地,不然皇爷爷交代的任务咋办?”
朱高炽却是笑着摇了摇头,道:“就这栖霞镇了,其他地方哪有天然渡口?”
“可是我爹刚刚不是说了,栖霞镇现在没地吗?”朱雄英满脸茫然之色。
朱高炽停下脚步,突然来了兴趣。
“那我们先去栖霞镇看看?”
“行吧……”朱雄英立刻附和道。
对于出宫,他一向都很积极。
二人叫上了徐增寿与李景隆,带上一些护卫,就直奔栖霞镇而去。
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惊起路边摊的鸡鸭扑棱乱飞。
栖霞镇距离金陵不远,再加上众人都是骑马,不过两个时辰,就顺利到了。
得益于郭英的严苛教导,朱高炽与朱雄英年纪虽小,但是马术还算不错,没有拖大家后腿。
朱高炽眯起眼睛打量——镇口的石拱桥雕着莲花纹,桥下商船往来如织,可岸边淘米的妇人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麻衣。街边酒肆飘出酒香,几个头戴儒巾的汉子正摇着折扇谈笑,而对面的岸前,一个脚夫正艰难地拖着船。
逛了一圈栖霞镇后,眼见天色不早了,众人随即准备返回京城。
“你们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
朱高炽突然勒马止步,若有所思地开了口。
“高炽,咋滴了这是?”
李景隆立刻追问道。
“没什么。”朱高炽摇了摇头,“就是想问问你们,这一路走来
,有什么想法没?”
短暂沉默后,朱雄英率先开了口。
“这些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很辛苦。”
“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的,想来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只怕连日常温饱都不能解决。”
听到这话,朱高炽诧异地看了朱雄英一眼。
这小子不错,不愧是太子标的儿子,能将老百姓记在心里。
解决百姓温饱,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
哪怕是几百年后的天朝,也一直致力于这条艰辛道路上面。
“那你们注意到没有,这每一个村镇里面,可都有着一些不事生产却能天天吃饱喝足的人。”
朱高炽扬起马鞭,指向了不远处的一座座豪宅。
在一排排低矮草屋土墙之中,这座雕梁画栋的高门宅邸犹如鹤立鸡群一般,显得很是突兀。
众人顺着朱高炽手指的方向看去,齐齐露出了思索之色。
很明显,这些豪宅应该就是那栖霞宋氏的府邸了。
“炽儿,这应该是宋氏或者耆老吧!”徐增寿主动地开了口。
所谓“耆老”,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大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并未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
直到洪武十四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度,为了教化的目的,又在里甲之内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有德行、有见识,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五名或十名老人,负责解决地方上的纠纷,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并且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
说得再直白一点,里甲老人制度,就是大明朝廷的乡野基层组织,类似于后世农村里面的生产大队,而里长和甲长(大队长和书记)也大多都是这些耆老担任。
但是问题在于,所谓耆老,一定就是德高望重吗?
士绅乡绅可以不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他们在这乡野一亩三分地上面,那肯定都是“德高望重”的,谁敢否认那就别想在这片乡野间活下去!
而这里长甲长号称“管摄一里之事”,负责配合地方县衙官府向平民百姓征收赋税和安排徭役,所以这其实就是等同于朝廷将这项权力交给了乡绅士绅,最后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个个“土皇帝”。
就比如说,这积善之家……栖霞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