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烟火2046 作品

第233章 青山不负人

茶叶生意渐入佳境后,林乔把目光投向了村小学。

那天清晨,她路过学校时听见朗朗读书声,忍不住驻足。所谓的学校不过是三间低矮的平房,窗户上的塑料布在风中哗啦作响。她悄悄走到最后一间教室外,透过缝隙往里看。

二十多个孩子挤在狭小的教室里,小脸冻得通红。教室一角放着接雨水的铁桶,屋顶明显有漏雨的痕迹。讲台上的老师正在教识字,孩子们跟着大声朗读,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凝结。

林乔的心揪了一下。她认识这位老师——村里唯一的代课教师马老师,已经在这里教了十五年书,每月工资只有八百元。

下课铃响,孩子们欢呼着冲出教室。一个小女孩没注意撞到了林乔身上,抬头一看是"林姐",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林姐!"小女孩兴奋地拉住她的手,"我妈妈说你帮我们家卖了好多茶叶!"

林乔蹲下身,替小女孩整理歪掉的红领巾:"你叫什么名字?几年级了?"

"我叫王小草,三年级!"小女孩骄傲地挺起胸脯,又突然压低声音,"林姐,我们教室好冷,马老师的手都生冻疮了。"

林乔摸了摸小女孩冰凉的小手,心里一阵酸楚。她抬头看向走过来的马老师——这位四十出头的乡村教师双手红肿,指关节处裂着口子。

"马老师,您辛苦了。"林乔真诚地说。

马老师腼腆地笑了笑:"习惯了。林村官怎么有空来学校?"

"叫我林乔就行。"林乔环顾四周,"学校条件这么差,怎么不向上面申请维修资金?"

马老师叹了口气:"申请过,镇上说经费紧张,要排队。村里又没钱..."

林乔点点头,没再多说什么。但回到村委会后,她立刻打开电脑,开始写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附上她拍的教室照片,发给了母校的团委书记。

"师兄,我们村小学急需帮助,能不能在学校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她在电话里详细描述了学校的困境。

三天后,母校团委在校园网和社交媒体上发起了"暖冬行动——为云岭村小学献爱心"的募捐活动。林乔每天整理材料,更新学校情况,回复爱心人士的咨询。

令她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周时间,就募集到了八万多元善款和大量学习用品。更有一位校友被她的故事感动,捐赠了一套远程教育设备。

元旦前夕,修缮一新的云岭村小学焕然一新。屋顶换了新瓦,窗户装上了玻璃,每间教室都配了取暖器。孩子们穿着捐赠的新棉衣,围着崭新的课桌椅又蹦又跳。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间"多媒体教室"——墙上挂着大屏幕,可以连接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一次使用远程系统时,孩子们瞪大眼睛看着屏幕里城里老师的生动讲课,不时发出惊叹声。

马老师拉着林乔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林乔,你知不知道这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他们终于能和城里孩子一样..."

林乔摇摇头:"这还不够。马老师,我还想办个夜校,教村民们识字和农业技术。"

就这样,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村小学的教室里坐满了大人。林乔和马老师轮流上课,从最基础的识字、算术,到茶叶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起初只有零星几个人来,后来教室坐不下,村民们就站在窗外听。

王大山看着这一切,对林乔的态度也悄然改变。一天晚上,他叫住刚下课的林乔:"小林,来我家喝杯茶。"

王大山家的小院里,茶香袅袅。王书记给林乔倒了杯茶,突然说:"我向镇里打了报告,想给你争取个编制。"

林乔一愣:"什么编制?"

"傻丫头,"王大山笑了,"总不能让你一直当临时村官吧?我想让你正式留在云岭村。"

林乔捧着茶杯,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一年前刚来时村民们的怀疑眼神还历历在目,现在他们却想让她留下来。

"谢谢王书记,"她轻声说,"我很愿意。"

转眼到了春节。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云岭村比平时热闹许多。林乔决定趁这个机会召开全村大会,讨论新一年的发展计划。

村委会前的空地上坐满了人,连许久不见的老人们都来了。林乔站在前面,身后挂着她的手绘村情地图和产业发展规划图。

"乡亲们,"她声音清亮,"去年我们的茶叶卖得很好,平均每户增收三千多元。今年我想扩大规模,同时发展其他产业。"

她指向地图上的后山:"我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看过,我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专家推荐了三种适合的药材,市场前景很好。"

底下有人提问:"种药材技术难不难?销路咋样?"

"技术可以学,"林乔早有准备,"我已经联系好了收购企业,他们愿意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想试种的可以报名,第一批我们控制在十户以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众人回头,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站在那里,皮肤黝黑,笑容灿烂。林乔认出来,这是村里出去打工的张强,据说在城里建筑工地当小工头。

"强子回来了!"有人喊道。

张强大步走到前面:"我在城里就听说咱们村的茶叶卖得好,特意回来看看。林村官,"他转向林乔,"我想回来种药材,行不?"

林乔高兴地点头:"当然欢迎!年轻人回来创业,村里全力支持。"

会后,张强留下来和林乔详谈。原来他在城里看到中药材价格连年上涨,早有回乡种植的想法,只是苦于没有技术和销路。

"林姐,"他已经改了口,"你真有本事,能把咱们村的茶叶卖到城里去。我认识几个做电商的朋友,可以帮忙拓展销路。"

林乔眼前一亮:"太好了!我正愁人手不够呢。"

两人越聊越投机,从茶叶包装聊到品牌建设,从电商运营聊到物流优化。不知不觉天已黑透,王大山过来催他们吃饭,两人才意犹未尽地停下。

春节过后,云岭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茶叶合作社新增了二十户社员,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也建了起来。张强果然带来了电商资源,村里的茶叶网店升级成了"云岭山货"旗舰店,新增了土蜂蜜、山核桃等特产。

林乔比以前更忙了。白天她要走访各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晚上要处理网店订单,回复客户咨询;周末还要组织技术培训。但她乐在其中,看着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变好,她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五月的一天,林乔接到县农业局的电话,说有客户投诉云岭村的茶叶农药超标。

"这不可能!"林乔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茶叶全部按照有机标准种植,绝对不使用化学农药。"

"但检测报告确实显示有问题,"对方语气严肃,"这批茶叶必须下架,你们要配合调查。"

挂掉电话,林乔立刻召集茶叶合作社的社员开会。当她说明情况后,社员们炸开了锅。

"谁这么缺德?坏我们名声!"

"是不是有人眼红我们卖得好?"

"完了,这下全完了..."

林乔让大家安静:"现在最重要的是查清问题出在哪里。请大家回忆一下,最近有没有使用过什么特别的农药或肥料?"

众人面面相觑,都摇头表示没有。这时,李婶犹犹豫豫地举手:"那个...上个月我家的茶树长虫,我用了点敌敌畏..."

"什么?"林乔震惊地站起来,"李婶,我不是再三强调不能用化学农药吗?"

李婶低下头:"我看虫子多,怕影响收成...就用了那么一点点..."

真相大白。李婶家的茶叶混入了合作社的统一销售中,导致整批货检测不合格。更糟的是,这个消息已经在客户中传开,网店收到了大量退款申请。

那天晚上,林乔独自坐在村委会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一年多的努力,可能因为这一次失误而付诸东流。

"林姐。"张强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她身后,"别太难过,总有办法解决的。"

林乔苦笑:"信誉一旦失去,就很难挽回。我太疏忽了,应该加强监管的。"

"是人都会犯错,"张强递给她一杯热茶,"重要的是怎么弥补。"

林乔接过茶杯,突然眼前一亮:"对了!我们可以主动召回所有批次的产品,全额退款,并向客户说明情况,承诺加强质量控制。"

"这得损失不少钱啊。"张强皱眉。

"但能保住信誉。"林乔坚定地说,"长远来看,值得。"

第二天,林乔在网店首页发布了致歉声明,宣布召回所有产品,并附上改进措施:建立更严格的产品溯源系统,每户茶叶单独包装,标注生产者信息;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测;安装监控摄像头监督加工过程。

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份诚恳的声明反而赢得了客户的尊重和理解。许多老客户留言表示支持,甚至有人特意下单表示信任。

一个月后,当新的检测报告显示所有指标合格时,云岭村的茶叶重新上架,销量不降反升。这次危机成了转机,让"云岭茶"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夏去秋来,林乔在云岭村已经两年了。按照政策,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可以自主择业,许多同学已经回到城市,有的考上了公务员,有的进了大企业。

母亲打电话来催她回去:"乔乔,你表姐在银行给你找了个职位,待遇可好了,你什么时候回来面试?"

林乔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茶园和药田,轻声说:"妈,我想留在这里。"

"什么?"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在那穷山沟还没待够?"

"这里不穷了,妈。"林乔笑着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今年还会更多。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孩子们有了好学校..."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母亲终于叹了口气:"你长大了,自己做主吧。什么时候想家了,就回来看看。"

挂掉电话,林乔走出村委会,迎面碰上王大山和张强。王书记手里拿着一份文件,满脸喜色:"小林,好消息!镇里批准了你的编制申请,从今天起,你就是云岭村正式的村干部了!"

张强也笑着说:"林姐,我们中药材基地的第一批产品马上要收获了,收购商说价格比预期还高20%。"

喜欢快穿局女员工请大家收藏:()快穿局女员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