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战事又起
鲁国使者回到鲁国后,向国君详细汇报了在越国的所见所闻。鲁国国君听完后,陷入了沉思。“易归此人,果然狡猾。他表面求和,实则暗中加强防御。看来,越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对付。”
一位大臣进谏道:“陛下,既然越国已有防备,我们不如暂缓进攻。先加强自身实力,等待时机。”
鲁国国君点头,“正合我意。传令下去,加大军队训练力度,扩充军备。同时,密切关注越国国内局势,一旦有可乘之机,我们立刻出兵。”
在越国的边境线上,气氛也越来越紧张。两国的士兵们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偶尔有小规模的冲突发生,但都被双方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战争。
易归在处理完朝政后,时常独自一人来到宫殿的花园中散步,思考着越国的未来。他知道,平定江南叛乱和应对鲁国威胁,这两场硬仗都必须打赢。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还需要政治上的智慧和经济上的支持。
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和商业。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增强越国的国力,为战争提供坚实的后盾。
在江南战场上,高仙芝和易安王的军队都已准备就绪。大战一触即发。高仙芝按照计划,率领主力部队向易安王的营地进发,同时派一支精锐部队绕道侧翼,准备突袭易安王的粮草补给线。
易安王也得到了情报,他按计划在山谷佯装设伏,吸引高仙芝的主力。当高仙芝的主力部队进入山谷后,发现并无埋伏,意识到中计,连忙下令撤退。就在这时,易安王的伏兵从后方杀出,高仙芝的军队陷入了混乱。
而另一边,易安王派去突袭高仙芝军营的部队也遇到了抵抗。高仙芝早有防备,留下了一部分兵力守卫军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时间,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
高仙芝在混乱中冷静下来,他重新组织军队,与易安王的伏兵展开殊死搏斗。同时,他派人去支援军营。经过一番苦战,高仙芝的军队渐渐稳住了阵脚,与易安王的军队形成了僵持局面。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双方都伤亡惨重。夜幕降临,双方暂时收兵。高仙芝回到军营后,心中充满了懊恼。他没想到易安王竟然如此狡猾,自己精心策划的计划竟然被他识破。
易安王也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他看着受伤的士兵,心中十分沉重。这场战斗虽然暂时取得了优势,但他知道,高仙芝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
在京城中,易归收到了江南战场的战报。得知双方陷入僵持,他心中十分焦急。“朱镇山,你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他喃喃自语道。
丞相魏征安慰道:“陛下,战争本就充满变数。朱镇山虽然此次未能取胜,但他的实力仍在。相信他定会调整战略,尽快平定叛乱。”
易归叹了口气,“希望如此吧。如今鲁国虎视眈眈,我们不能在江南战场耽搁太久。”
与此同时,鲁国国君也得到了越国江南战场的消息。他心中暗自欣喜,“越国国内大乱,正是我们出兵的好时机。传令下去,全军准备,半个月后,向越国边境进发!”
鲁国的军队开始大规模调动,粮草、军备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越国边境的守军察觉到了鲁国的异常,立刻向易归汇报。
易归得知消息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没想到鲁国这么快就沉不住气了。”他对丞相和太尉说道,“立刻传令,边境守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同时,催促朱镇山尽快结束江南战事,回师救援。”
魏征和窦章领命而去。易归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忧虑。越国,此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能否带领越国度过难关,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国家?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在越国边境的营帐中,公孙南背负双手,眉头紧锁,望着营帐外的山川地势,脸上的愁容愈发浓重。风卷着沙尘扑打在营帐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奏。
“将军,这可如何是好?鲁国大军压境,我方兵力不足,且陛下刚刚调走了十万精锐。”副将王猛满脸焦急,在营帐中来回踱步。
公孙南缓缓转身,目光如炬却又带着无奈,“慌什么!身为将领,临危不乱是首要。虽兵力不足,但我等亦有优势。这边境地形,我们了然于心,可据此部署防御。”
王猛微微点头,但忧虑之色仍未消散,“话虽如此,可鲁国来势汹汹,听闻此次领军的是鲁国大将军白起,此人用兵如神,不可小觑。”
公孙南目光一凛,“白起又如何?我公孙南征战多年,岂会怕他!传令下去,即刻加固防线,在险要之处设下拒马、陷阱,将弓弩手分散部署在各个据点,密切监视鲁军动向。”
与此同时,鲁国的军队正如汹涌的潮水般向越国边境涌来。白起骑在高头大马上,身披黑色披风,眼神冷峻地望着越国方向。
“将军,越国边境已有防备,我们是否需要改变策略?”副将赵勇上前询问。
白起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有防备又怎样?此次出征,便是要让越国知道,我鲁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传令下去,加快行军速度,三日后抵达边境,安营扎寨,先派小股部队试探敌军防线。”
三日后,鲁军抵达越国边境,迅速安营扎寨。白起站在营帐外,望着越国那高耸的城墙和严阵以待的守军,心中暗自思量。
“将军,越国边境防御森严,我们贸然进攻,恐怕会损失惨重。”赵勇再次进谏。
白起摆了摆手,“不急,先派两千骑兵前去挑战,诱使他们出城,看看他们的虚实。”
鲁军的两千骑兵在边境叫骂挑衅,越国守军不为所动。公孙南站在城墙上,看着城下叫骂的鲁军,心中明白这是白起的试探之计。
“不要理会他们,坚守城池。”公孙南对身旁的将领说道。
鲁军骑兵叫骂了许久,见越国守军毫无反应,只得悻悻而归。白起得知消息后,皱了皱眉头,“看来越国守军很有耐心,这公孙南果然有些本事。”
“将军,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赵勇问道。
白起沉思片刻,“既然他们不出城,我们便强攻。明日一早,全军出击,重点进攻西门和北门,务必撕开他们的防线。”
次日清晨,鲁军鼓声震天,全军出击。攻城的云梯如林般竖起,士兵们呐喊着向越国城墙冲去。越国守军则奋力抵抗,箭矢、滚石如雨点般落下,一时间,边境线上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硝烟弥漫。
公孙南手持长枪,亲自在城墙上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带领守军一次次击退鲁军的进攻。然而,鲁军兵力众多,攻势越来越猛,越国守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
“将军,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的兵力消耗太大了。”王猛焦急地说道。
公孙南咬了咬牙,“传我命令,预备队立刻投入战斗,务必守住城墙!”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易归在京城中也如坐针毡。他不断收到边境传来的战报,得知越国守军正面临巨大压力,心中十分忧虑。
“丞相,太尉,如今边境战事吃紧,我们必须想办法支援公孙南。”易归对魏征和窦章说道。
魏征沉思片刻,“陛下,臣以为可从周边郡县抽调兵力,火速支援边境。同时,可派人前往江南战场,催促朱镇山尽快回师。”
窦章也点头表示赞同,“臣愿亲自前往江南,督促朱镇山。”
易归连忙说道:“如此甚好,太尉辛苦。务必让朱镇山明白边境的危急形势,尽快回师救援。”
窦章领命而去。易归又对魏征说道:“丞相,周边郡县兵力抽调一事就交给你了,务必尽快集结兵力,支援边境。”
魏征拱手道:“臣定当竭尽全力。”
在江南战场上,朱镇山也得知了鲁国进攻越国边境的消息。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回师救援。然而,易安王的军队仍在附近,双方处于对峙状态,贸然回师,恐怕会被易安王趁机追击。
在江南战场的营帐中,朱镇山眉头紧锁,踱步于帐内,心中满是焦急与无奈。鲁国大军压境越国边境的消息如重石般压在他心头,可他此刻被易安王的军队牵制,又未收到易归让他回师的命令,实在不敢贸然行动。
“这可如何是好,东部边境局势危急,可我们却被困在此处!”朱镇山低声自语,声音中透着焦虑。
这时,高仙芝快步走进营帐,见朱镇山一脸愁容,心中已然明白他的忧虑。高仙芝上前,在朱镇山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朱镇山听闻,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他下意识地环顾四周,随后将身边之人全部退下,只留下高仙芝。
“你所言当真可行?此计虽妙,却太过凶险。”朱镇山盯着高仙芝,目光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高仙芝神色坚定,拱手说道:“将军,如今局势紧迫,唯有冒险一试。我这计策名叫围点打援之计,若能成功,定可让易安王遭受重创,短时间内无法再主动出击。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抽出人手回援东部边境。”
朱镇山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虽险,但眼下也无更好的办法。只是,若抵挡不住周边援军,我军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高仙芝自信一笑,说道:“将军放心,我已仔细谋划。我们先佯装进攻易安王的一处重要据点,引他派兵救援。然后在其援军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待援军进入包围圈,一举将其歼灭。只要我们行动迅速,配合默契,定能成功。”
朱镇山深吸一口气,下定决心说道:“好,就依你之计。但务必小心行事,不可有丝毫差错。”
夜色如墨,浓重地涂抹在广袤的大地上,山林间静谧得有些压抑,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吹动着树叶沙沙作响。五十道黑影仿若暗夜幽灵,在山林中飞速穿梭,向着易安王的粮道疾驰而去,他们的身影与夜色融为一体,若不仔细瞧,根本难以察觉。
队伍最前方,便是黑白无常。哥哥谢必安一袭白衣胜雪,在月色的映照下,宛如流动的月光,身形修长挺拔,面容冷峻,双眸中寒芒闪烁,仿佛能洞悉一切黑暗;妹妹谢必英则一身黑衣,娇小玲珑的身躯却散发着令人胆寒的气息,每一步都轻盈且坚定,恰似黑夜中最致命的鬼魅。
“弟兄们,都听好了,此次任务关系到越国的生死存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我们的目标是占据粮道,截断易安王的粮草补给,让他的军队不战自乱。”谢必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若洪钟在静谧的山林中震荡,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十殿阎王的精锐们默默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决然。这些人皆是高仙芝精心挑选的精英,个个身怀绝技,在以往的任务中都表现出色,此次行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扭转战局的重任。
行至离粮道不远之处,谢必安抬手示意众人停下。他和谢必英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向前潜行,借助茂密树木的掩护,仔细观察着粮道的情况。只见粮道上灯火通明,每隔一段距离就矗立着一座高耸的哨塔,守卫们手持长枪,神情警惕,来回巡逻,戒备森严,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看来易安王对这条粮道极为重视,布置了不少兵力。”谢必安压低声音说道,目光紧紧盯着粮道上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