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联军作战!
恶人交给云帝去做。
其他几位皇帝,都默契的唱着白脸。
云帝谈了多少条件,直接照抄来用。
反正云帝又不可能吃亏,不外乎是赚多赚少的差别罢了。
魏皇深吸了口气。
他知道请这些人出手必然要付出代价,但没想到他们的胃口竟然这么大。
出动一万的军力,要额外调用近三倍的物资。
而这只是正常损耗!
他们还需要魏皇付出额外的代价,来请几大王朝出兵!
魏皇心中滴着血。
然而,他知道,自己那位族弟,做事向来稳妥。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魏无云必然不会让自己求盟。
魏皇只能默念着,打下将植王朝之后,自己能够获得多少资源。
勉强压的心痛,在那一项项多倍的物资消耗后面点了点头,应允承诺…
……
大炎,皇宫。
“这次你要面对大云军队七万,大埔军队四万,大阚军队十二万。”
苏丞联络宫瀑,将后者所需要面临的压力输出。
有着通讯器的监听。
那些人通过此调兵的数额,对于苏丞而言几乎就是在打明牌。
此时,各个王朝的军队还没有进行调兵,苏丞便提前联络上了宫瀑,告知实情。
“嚯…倒是看得起我!”
宫瀑咧咧嘴,面上掠过了一抹凶狠。
“他们要来,打就是了!”
“就是不知道,大炎的军队可能撑得住?”
苏丞淡淡道:“并无压力。”
在和宫瀑联络之前,他就把情况给杨岸说明过了。
没有援军。
如此残酷的四字,却并未让对方恐惧。
杨岸此先最头疼的,是那些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蠢徒!
神级对手的绞尽脑汁,不如蠢猪队友的灵机一动。
不外如是了。
在苍梧做主的情况下,杨岸甚至不想与其合作,只想安稳的混过几日,等待与援军的汇合。
可现在。
既然大权已经在握,不用再担心会被背刺之类的。
杨岸也便放开了手脚。
静倾城当中,包含剩余的兵力在内,总兵不过只有七万不到。
凭这股力量,去反包围围剿大魏武卒,那是神将才有的能耐。
杨岸不敢自夸如此。
但是,有如此优沃的地利,光凭借着林场,以及那不间断的刺杀,挡住大魏的兵马一半个月,都不是什么问题。
守住总是不难的。
大不了,就把这条命丢出去!
杨岸从来不怕死。
只要不是死在猪队友的背叛下就好!
宫瀑听闻,眼中蒙上凶光,感觉颇对胃口。
“最长一个月?”
“四十天。”
苏丞淡淡开口。
“四十天内,攻破敌军,援助杨岸,救回将植王朝,我可承诺,封你侯爷之位。”
若是做不到…
其实,杨岸给的承诺,是坚持两个月。
预留的二十天,便是为以防万一。
到时候如果宫瀑依旧不能破局,那苏丞就只能够调动大炎的军队出征了。
届时,应当也抽出来了足够的兵力。
只不过。因为程安此前,在民间之名,已经变成了被掳之后消失无踪的太子。
哪怕苏丞有意还其君位,后者也要做出实打实的功绩来才能够服众。
若是这一次宫瀑失败,大磐没能够完成任务,太子想要回归,路上恐会平添不少的波折。
吃亏的会是对方就是了。
随后数日。
静倾城之战愈演愈烈。
双方都在不断的投入兵力,给彼此都带来了极重的损伤。
而另一边。
魏皇也支付出了足够的代价。
四朝联军,成功的在秋马山处,堵住了宫瀑。
此山地势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个较大一些的丘陵罢了。
倒是能够支撑得开战线的延长。
双方见面。
盟军一方倒是还想废一废话,放个嘴炮磨磨时间。
可是,宫瀑却无那个兴致。
自己只有四十天的时间,抛却赶路,养伤的是日外,最好在一个月内解决战斗!
哪有时间和他们耽搁,逼 逼赖赖!
不如动手!
双方接触的第一日,便开始不断的派出阵营开始了厮杀。
一支支千人队,在大军的交缝处,厮杀怒吼,无止无休。
短短一日,便是尸骸遍地。
流出的血液,都能够凝聚出一方血泉。
浓厚的血腥气冲天而起。
天边有着食腐的秃鹫在上空盘旋,贪婪的目光觊觎着那些死去的尸骸。
全都是上好的食物…
……
随后的几日里,一切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大炎境内一派祥和。
商业繁茂,隔江犹唱后 庭花。
苏丞控制了对战争态势的传播。
非为摧枯拉朽的大胜,没必要让百姓提前知道。
每日关于战报的消息,虽然也有刊登在邸报上,但不过只是短短的一行概述。
那些个学堂学子,想要为之介绍,都只能够纯粹发挥想象力。
可一群从未曾上过战场的娃子,又如何能够描述得出战场的残酷。
说的那叫个天马行空,不知南北。
讲评书时闹出了不少的乐子,让人会心一笑。
但是,另一件娃子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他们却说的井井有条——
“五朝联盟残暴不仁,竟妄图派遣专使大臣,监督本朝,停止所有对于教学的投入,停下科举考试!”
“联盟要求,大炎务必在半年之内,宣发布告,要求奉联盟为上朝,遇联盟朝中之人,当以上手之礼对待!”
“联盟将剥夺大炎的所有军力,并派遣驻军,史基掌管分割疆土…”
毫无疑问。
这桩桩件件,都是在报纸上所宣发的内容。
别的不说,光是那第一条战败后,断掉所有教学院,停止科举考试。
就足以让所有的学子义愤填膺!
到了如今。
那些个学子可是真真切切的,从读书这件事上得到了好处。
今年秋季就有过一次的秋考。
凡是表现优异,成绩出众者,得到的奖学金,怕是都顶得过家中种地三年的收成。
光凭着研学,就能够保家中衣食无忧。
如此好的局面,谁人能舍得?
就算是成绩没那么好的,也有的是出路。
校堂里的说书人,学校外的抄书人,这些可都是出路。
只要不懒,七八岁,十来岁的娃子得到的收益,怕是要比辛苦种了一年地的老子都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