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炎皇抉择,苏丞诏令!

第一十九章 炎皇抉择,苏丞诏令!

“你给朕下套?”炎皇目光幽幽。

程凝雪吐舌,没敢回话。

炎皇又没好气地看向了程安:“说说吧,怎么回事?!”

“回禀父皇,四妹对我所言,与父皇别无相悖!”

程安苦笑道:“儿臣答应他,如果父皇愿意,儿臣也不会多言。”

“既然你们两个都无所谓,那交给我定下就好了嘛~”

程凝雪适时插嘴补充。

“苏丞想做什么,随他就是,谁也不准强迫和为难!”

炎皇撇了程凝雪一眼,有火想发,可想到后者的的经历,却又显得舍不得,最后只能瞪向太子。

“你个蠢货,岂能因家短情长,断掉未来之路,优柔寡断,难成大器,让朕未来如何放心将大炎交在你的手上!”

程安老老实实的受训,低下头时,嘴巴却在嘟囔:“可你不是也没舍得吗?”

“其他公主十八岁时便订婚嫁人,这丫头都已经二十四了,再不抓紧机会让她嫁出去,以后可真没人要…”

“你说什么?!”炎皇眉头挑起,音调上扬。

“啊!不!没什么!”程安一键三连否认,连忙给程凝雪打眼色。

赶紧帮忙!

这事又不是我惹出来的,一直让我来当父皇的出气筒算个什么事!

……

静安山,院宅。

“院长,影卫的弟兄已经安排好了,如今大多分散在周边小国,恢复疗养,性命无忧!”

鉴察院一处成员站在苏丞日身边,快速禀报。

苏丞点头,表示了解。

“等到疗好伤后,如果有人不愿征战,奔波,许他一世富贵,反之,可以吸收进入鉴察院当中。”

“第二,萧若安并未对南蛮做出后续针对,如今,大乾南部,只有各城准备的几千守军犹在,有人看到,那些蛮夷已经开始大规模的出山,目标北伐,一路向北!”

苏丞:……

他都惊了,不解的询问。

“十万大军被废损失是惨重,但我记得,我给大乾所留下的,可是近三十万能随时调动的兵马?”

有此前的教训在,继任者就算再蠢,也不会在追到山林当中。

在平原作战,自己布置的那些重甲骑兵,几个重生,打崩桑鬼部落岂不是跟玩儿一样,怎么就不派人了呢?

“原因似乎是,萧若安认为,桑鬼部落不过藓疥之疾,哪怕只凭借着各城的守军,也能够轻松应对,所以就…”

“他就这么把城寨之外的村镇全都放弃了?”

苏丞发现,人在无语的时候,是真的会被气笑。

各个村寨,才是粮食产出的大头,眼瞅着就要到了春分时节,急需播种。

结果,女帝把外面的人全都放弃?

来年不打算吃饭,全员改为修仙喝西北风了?!

更何况,谁给她的自信,让她觉得,桑鬼部落没能力打破城池?!

可,大乾的噩耗,骚操作 仍在继续。

“第三,大乾附属国本共有五十三,但在经历过两次耻辱后,九成的王国,全部脱离,转投了其他五国,其中,投靠大炎的国度,合共十八,名册如下……”

“第四……”

鉴察院一处,统管天下事,已经成为了苏丞的耳目。

别看他大门不出,但是,对天下局势的掌握,并不比任何任何一个人要差!

“第十九,院长,一处兄弟收到密报,炎皇此前传出的文书,正在收回当中!”

“那文书的内容,和您有些牵连!”

“哦?什么内容?”

“关于您的封王仪式,材料筹备,全部撤销!”

封侯封王,自然不是简单的一张简单的赦令便可以度过!

需要办国礼,掌天下事!

办典礼之前,自然是需要筹备材料,搭建场景的!

如果在封王仪式当中,该有的材料备不齐,该有的仪式走不完,那丢的自然是大炎国的脸!

许多大事,在发生之前,都会有着蛛丝马迹,有迹可循。

苏丞也是在掌握,对方切实开始布置封王仪式的材料,确认对方并非空谈,当初才从五国当中选择了这一家。

可现在,放弃材料准备?

苏丞微微停顿,脑海当中下意识的掠过了一道眼眶微红的倩影,失神喃喃。

“不会吧,一国帝王,居然真被一个流落在外的公主,劝说改变了想法?”

炎皇必然知道,自己对于大炎的重要性,否则也不会开出那等惊人的价值!

可,他却能为了女儿身边语,放弃之前的一切投入!

作为一个皇帝,他显然并不算合格!

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可太有资格了!

苏丞曾有迷茫,不知该选何路。

独自成王,路程孤寂,身边无可信之辈。

镇封一方,为人所驱,则容易重蹈覆辙。

可现在,他却是有了明确的偏向——还是第二条路吧!

当了皇帝,依旧能够如此重情,重情逾重于国,再恶又能恶到何处?

苏丞下定决心,轻声询问:“乌丘、严宽等人如今撤到了何处?”

“在几个由我们控制的小型王国当中藏身,变装融入了那里的卫队。”

“不必再装了,领他们来此吧!”

苏丞声音平静:“另传四方,吾安在,速归来!”

桑鬼部落打不下来的城,由我来打!

炎皇诚意如此高,那就先送他几座城,作为封王的回礼…

……

大乾,泰安。

萧若安坐于龙位之上,神色颇显烦躁。

近日来,边境急情不断传来。

确实如她所想,南蛮跳梁小丑,根本根本不敢去碰撞城门!

大城无恙,可四野当中,却遍地蛮夷!

大乾规模盛大,单单是南境人口总和,便足有三千万!

这三千万人口,分居十八城,三百余县城,乃至若干村寨。

其中人口比,大约为3:7:50!

十八座大城,平均每座城池有百姓八万,共计一百五十万。

三百余县城,则平均万人,占据三百万人左右。

其实这个数据已经十分不错了。

农耕时代,生产力极其有限,根本无法供养大批的脱产劳动者。

哪怕是盛世大唐巅峰时期,人口逾十万的城池,也就只有长安等寥寥数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