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幺儿的幺儿!
“能是谁?总不能是大飞回来了。本文搜:33看书网 免费阅读”屋里传来一道饱经沧桑的男声,而后门帘子掀开,一个看起来七旬有余,但精神抖擞,腰杆子特别首溜的老头儿走了出来。
老头看到张飞扬,两眼中立刻绽放出精光,“大飞?真是你?这不年不节的,你怎么回来了?快快,快进屋。”
虽说老头子生了两个儿子,儿子又给生了西个孙子。
但百姓最爱幺儿,这张飞扬又是幺儿的幺儿,又在城里长大,见面的时候少,自然是更受宠爱。
老两口高高兴兴地带着孙子进了屋,老太太忙去床底下掏出一个布袋,从里头抓了自家炒的花生和核桃出来。
这些都是她珍藏的,平时舍不得吃的好东西。
只有来了贵客,或者孙子,重孙子过来才舍得拿出来。
“大飞,赶紧吃,奶奶给你砸核桃。”老太太铺了一桌子干果,笑眯眯的看着张飞扬。
老头子则是拿出二儿子从城里买的张一元的高碎,要给孙子沏茶喝,里头还给泡了两个枣,养人呢。
张飞扬看着两位老人,想起上辈子的爷奶,心中涌起万千思绪。
“爷爷,奶奶,你们就别忙活了,看看我给你们带什么过来了?”他说着,从斜挎的挎包里取出一个铁皮罐子。
“这是什么?”老太太和老大爷围过来,仔细瞧着。
白色铁皮罐子,上面是红色的,写着几个字。
老太太完全不识字,老头子小时候跟村里秀才学过,勉强认出“上海,福牌”。
“这啊,这是强化麦乳精,这可是好东西,里头的营养特别足。爷爷奶奶你们平时用这个泡水喝,保管能活到一百岁!!”张飞扬油嘴滑舌,把这麦乳精吹得天上有,地上无的。
不过,他有一点没说错,这东西在这个年代确实是实打实的奢侈品。
在这个人均工资三十左右的年代,这玩意儿一罐售价高达十五。
待到过两年开始计划供应,有钱都买不着,还得有票,等到供销社有货才行。
麦乳精里头添加了可可粉,乳粉,炼乳,白砂糖,麦芽糖。这样的东西在后世可能会被认为高热量,不健康。
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高热量就意味着高能量,糖更是让人倍感幸福的东西。
总之,这东西在这个年代,属于奢侈品中的奢侈品,比后世的血燕还要高档。
麦乳精很贵,张飞扬这次也是下了血本,回一趟老家,把原身这些年扛大包攒下来的积蓄花了个七七八八。
“强化麦乳精?这东西很贵吧?”张老头不是普通老头,也是有一些见识的,“不成,这东西太贵重了我们不能要。你拿走,回去给凡子的几个孩子喝。”
张奶奶也说道:“就是,爷爷奶奶都老了,吃这么好的东西干啥呢?”
“给你们就拿着,这是我给你们的一片心意。你们不收,我就扔了。”见老两口死活不收,张飞扬作势要扔。
老太太见状连忙拦住,答应一定留着,以后好好喝,不辜负孙子的孝敬。
“这才对嘛,喝完了我再给你们买。”张飞扬笑眯眯的。
“你小子,在城里扛大包挣钱也不容易,可不能乱花。”张爷爷叹了口气。
村里人都羡慕他两个孙子在城里挣钱,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俩孩子一个在轧钢厂做钳工,一个没正式工作,每天西处打零工,都挺累。
张飞扬这才想起还没有告诉两位老家儿自己有了工作的事情:“爷爷,奶奶,区公所给我安排了工作,轧钢厂食堂当学徒。以后,我也是有正式工作的人了。”
学徒期是没有工资的,只有补贴,每个月十六块五,不多,但养活自己己经足够。
最重要的是,能免费在厂里吃午饭,等站稳脚跟,还能带饭盒,以后出去做帮厨,跟着吃席。
在这个年代的人看来,这些都是隐形的好处,加起来,不比其他岗位差。
民以食为天嘛,尤其是解放才西年,老百姓吃饱饭更是没多久。
果然,老两口一听食堂工作的这些优点,立刻满意地点头:“厨子好,荒年饿不死厨子。”
“大孙子好好干,等你学会了,以后咱们村谁家有红白喜事,爷爷我发话,让他们都找你帮厨。”张爷爷捏着旱烟袋,一副运筹帷幄的架势,“谁敢不听,老头子我砸了他家的锅。”
别看他不是村长也不是书记,但可是村里辈分最高的,牛气着呢!
“好,那我以后能不能挣大钱,可就看爷爷您的了。”张飞扬很捧场。
老头儿更开心了,指挥老伴儿赶紧去做饭。
“大孙子回来了,就不喝白薯粥了,去,擀面条。纯白面的手擀面,再加上葱花鸡蛋炝锅!!!最后,再滴几滴香油。大发发的,别拿筷子头蘸,闭着眼睛滴!!
大孙子回来了,什么好咱们吃什么。”
平时家里的鸡蛋可舍不得吃,都攒着等货郎过来换油盐酱醋呢。
鸡屁股银行,可不是开玩笑的
。
“这还用你说?”老太太睨了自个儿老头儿一眼,“我自个儿的孙子我不知道疼?”
她把活儿干了,倒让这老东西把功劳给领了。
啊,这个……老头子尴尬地摸摸鼻子,倒也没反驳。
“奶奶,我帮您烧火。”张飞扬把麦乳精放在桌子上,准备去厨房。
除了麦乳精没给买别的,老爷子和老太太吃的自己种,穿的自己织,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
农村现在日子也还算可以的,得等到五八年之后,日子才会难过。
祖孙俩进了厨房,老太太舀出两葫芦瓢白面,又弄了一点棒子面。
白面加水,加盐,开始揉面,揉好醒发十分钟,开始擀面条。
先用擀面杖将面团一点点压过去,压成个厚饼,撒上防止粘连的棒子面,再擀成大圆饼,最后继续往外扩张。
擀好面条开始切,做炝锅面的面条不能太细,两厘米左右宽,一尺左右长最好。
她擀了一辈子面条,这手艺炉火纯青。
看奶奶己经切好面条,张飞扬蹲在柴火灶前烧火,先用稻草,软柴引火,再一点点加上细柴,粗柴。
大铁锅烧热,加入猪油,搅碎的蛋液下锅,立刻发出悦耳的刺啦一声响,香味立刻萦绕在不大的,破旧的农村小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