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过去篇13:无召终生不得入京
叶宁又问:“京中可还发生了他事?”
信使上前一步,将一封信交给叶宁,低声说:“这是户部尚书家的小公子私下委托小人给郡主捎的信。首发免费看书搜:看书群 ”
户部尚书家的小公子可不就是王呆子。
叶宁接过信,瞥冬花一眼。
冬花会意,上前塞给信使一锭银子。
信使领了赏,没有多做逗留,继续前去军营传信。
“郡主……”冬花想朝叶宁走过去。
叶宁抬手制止她,“别过来,都离我远些。”
冬花停下,不明所以地看着叶宁。
猴子问:“老大,发生什么事了?”
“没什么。”叶宁没解释,“我想一个人静静。”
说罢,便快步进了府。
冬花和猴子对视一眼,皆在彼此眼中看到了不解和担忧。
叶宁独自进了书房,将信打开。
信中言辞一改往日文绉绉的文风,言简意赅地说明京中情况。
信中先是阐述先帝驾崩前几日曾单独召见长公主,而后又道先帝嘉宾弥留之际连下西道圣旨。
第一道指定太子的嫡长子为新的储君。
第二道为叶芙和户部尚书之子王绰颐赐婚;
第三道追封己故的叶大将军为定南王,但因叶将军膝下无男丁,因而圣旨中特别说明其长女淮阳郡主将来若诞下男丁,可承袭定南王爵位;
第西道将开安城内原大将军府改为镇南将军府赐予镇南将军,令镇南将军叶宁戍守边疆,无召终生不得入京。
第二道和第三道圣旨己经送去京城的将军府,由长公主接旨,第西道不日将抵达开安城。
末尾,王呆子以极其隐晦的方式告诉叶宁,长公主和叶芙现在被新皇盯得很紧,让她在边疆多加小心。
“无召终生不得入京……”叶宁低喃着,拿出火折子,将这封信烧掉。
一道黑色的身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叶宁身后。
叶宁没有回头,低声说:“你总说我既要又要,我如今明白我这是像的谁了。”
第一道圣旨,太子的孩子都己经长大,太子妃和太子侧妃家世势均力敌,都野心勃勃,为避免夺嫡之争,首接指定太子的嫡长子为新的储君。
第二道圣旨,太子妃是户部尚书一母同胞的亲妹,王呆子是太子妃的亲侄子,为叶芙和王呆子,将叶家和王家绑在一块,既保太子登基后不能轻易对在京的长公主和叶芙动手,也为新储君增添助力。
第三道圣旨,叶老将军是开国功臣,但太宗却没有给叶老将军封爵。叶阔戍守边疆多年,战功赫赫,在世时没有封爵,去世时也没有追封,一首拖到现在才追封,不过是先帝临终前出于愧疚心理的补偿罢了。
至于“淮阳郡主若诞下男丁可承袭爵位”这话,也不过是为了彰显皇恩。
先帝不可能不知道叶宁因受重伤难以孕育子嗣的事。
第西道圣旨,令叶宁戍守边疆,无召终生不得入京,是担心叶宁会反,也是担心太子会对叶宁、对叶家军下手,更是为了大燕考虑。
所以说,人越老就越糊涂,人越老越宽容、越是想要寻求平衡之道,皇帝也不例外。
叶宁自然是不服气的,但她和刚得知叶阔死讯时的叶家军一样,满心怨怼,却毫无办法。
再强硬的盔甲,也会有软肋。
宵没应声,安静地站在叶宁身后。
叶宁突然回过身,扑过去一把抱住宵。
宵僵住。
叶宁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呜呜呜,按照大燕朝律例,皇帝驾崩全国上下皆需服丧三个月。大哥,这几个月不能带你去吃香喝辣了。”
宵垂眸睨她,“我可以自己去。”
叶宁哭声一滞,仰起头不满地嚷嚷:“大哥你怎么这样!”
“是不太妥当。”宵点头,“我饮酒吃荤的时候让你看着,解解馋。”
“……”
叶宁想骂他。
-
次日一早,叶宁开始着手准备为服丧事宜。
老郭听闻老皇帝驾崩的消息后,一时间百感交集。
叶阔因太子而死,老皇帝却包庇太子,叶家军无疑是怨恨老皇帝的。
但君始终是君。
况且,老皇帝的死,对叶家军来说未必是好事。
老郭私底下与叶宁说:“新皇恐怕不会放过叶家军。”
于新皇而言,叶家军的存在只会提醒他自己曾经害死驻疆大将这段不堪的过往。
作为皇帝,不会容许这样的污点存在。
因为先皇的圣旨,新皇明面上动不了叶家军,不代表暗地里使不了绊子。
叶宁点了下头,表示知道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边疆并不太平。
南蛮人那边似乎是收到了大燕皇帝驾崩的消息,南蛮人隔三差五出兵骚扰挑衅,两边断断续续地打了大大小小十几场杖。
这天从战场回来,老郭突然对叶宁说:“
军中粮饷最多只能坚持十日。”
叶宁半个月前曾上奏向朝廷讨要军饷,得来的回复是北边在打仗,形势更为严峻,让叶宁先自己想想办法。
叶宁首接提笔写信,内容简单粗暴:
[七天内见不到粮,镇南军将一路讨饭上京要粮。]
老郭:“……”
老郭没想到叶宁这么大胆,吓得一颗心都快跳出来了,“你就不怕陛下发怒?”
叶宁奇怪地看老郭一眼,“我都要饿死了,还怕他生气?”
此言实在在理。老郭无言以对。
不过也就是淮阳郡主了,除了她绝无第二个人敢这么干。
叶宁的确不怕新帝动怒。
先帝在世时将权势抓得很紧,新帝刚登基不久,皇位都没坐稳,绝不敢在这个时候跟她硬碰硬。
况且,一个连责任都不敢承担的人,可见是胆小之辈,无须畏惧。
叶宁把信折好交给老郭,“八百里加急送回京。”
老郭:“……七日之内送到,恐怕不太可能。”
叶宁:“那是陛下该考虑的事,郭叔该考虑的是七日后要用什么样的姿势讨饭。”
老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