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老史和史大耐

“在汤屋街西北角。”

其实从地图上看,环山村离临汝镇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十几里,但是山路十八弯,七里八拐的,又隔着一重重山,就显得很远。

而且像环山村这种,只有一两百人的小山村,确实好多人都没听说过。

“哦,那可不近啊!”

虽然直线距离不远,但是没有正经路啊!

老史皱着眉头说,“从这到你们环山村,还要走东营,官街,再到汤屋街,绕一大圈,这都好几十里了,有点难办啊!”

陈远志听懂了。

意思是,得加钱!

而他最喜欢的就是用钱解决一切问题。

于是他笑了笑说,“老史,你看这样行不行,价钱就按你说的,另外你送货上门,一车我额外给你十块钱运费。”

老史默默盘算了一下说,“十块钱听起来不少,不过这一来一回的油钱……”

“油钱五六块钱足够了,你们还有赚。”

虽然陈远志不记得柴油多少钱,但是那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便宜,柴油也应该不例外。

说完,心里才一咯噔。

自己怎么会往柴油上想,难道他们有柴油机,也就是拖拉机?

对了,是老史先提的油钱,自己才根据他的话发挥。

不过还不能确定,于是陈远志就察言观色,看自己说的对不对。

老史点点头,“确实有的赚,但是不多,还有人工,跑那么远……”

“薄利多销嘛!”

陈远志接过话茬,“你想想,我得要好几吨,不都是你们赚的?”

“你算的倒清楚!你这堂屋带东西厦子,至少要十吨,拖拉机得跑五六趟,确实能挣点,但是不多。”

老史看着其貌不扬,不过倒也干脆,“行,就按你说的,一车十块钱运费,等司机拉石头回来,我让他给你送去。”

正说着,远处传来突突突的声音,老史一挑眉,“哟,说谁谁来,司机回来了!走,去看看。”

两人步行上去,果然看见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开了过来,上面拉着满满一车青石。

这种石头烧石灰是最好的。

司机是个黑黑的年轻人,头发乱蓬蓬的,脸型很瘦,但是眼睛贼亮,见了两人也不说话,倒着车开到石灰窑顶上,把刹车踩死,大声吆喝。

“老进,老楚,来卸车了!”

老进老楚就是那两个工人。

其实就是雇的人,姑且称之为工人吧!

听到声音从下面走上来,嘴里说着,“来了来了,叫唤啥嘞,一天到晚累死个人!”

司机本来就黑,翻白眼的时候显得眼白特别亮。

“废话,要是让你们来这歇着,谁给你们一天八毛钱?再说就你们累,我一天跑三趟山,把着方向盘,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出意外,我说啥了吗?”

两人立马不说话了,闷着头爬上拖拉机,开始卸石头。

卸石头不用一块一块搬,只要把后车门打开,就会自动滚下去好几块石头。

不过,陈远志在不远处看着,总觉得他们开车门的时候太危险了。

万一不小心没躲开,说不定就被石头砸中了。

车上拉的石头,随便一块都有百八十斤,大的估计有几百斤。

这么大的石头,万一砸中人,再掉进石灰窑里……

嘶,想想就可怕啊!

这样想着,突然就觉得,一斤石灰三厘钱真心不贵。

从山上拉石头下来,再卸车,装窑,烧成石灰再拉出来。

一套工序下来,一车两吨才十二块钱。

按这里的劳动强度,别说一天八毛,就是一块五都不多。

自己给胖墩他们还一天一块呢!

虽然才多两毛,但是胖墩他们一天顶多干半天,还是连玩带干,嘻嘻哈哈就把钱挣了。

说实话,那时候别说是半大孩子,就是成年劳力们,一天挣八毛都很少。

正常情况下,一天挣工分三毛钱。

现在放开了,稍微好点,但好不到哪去,只是勉强解决了温饱,谈不上挣钱。

毕竟会做生意的是少数,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靠种地。

小麦一毛四一斤,那时候的亩产五六百斤都是好的,除去各种投入,还要交公粮,一年能有二十三块就不错了。

这还是好年,风调雨顺。

如果遇见大旱大涝,投入成倍增加,产量大幅下降,一反一正还得赔钱。

等他们卸完车,老史把司机叫过来,给陈远志介绍。

“这是俺娃子史大耐,这是……对了,还没问你叫啥?”

“陈远志。”

出门在外,不太熟的,陈远志都说大名,叫陈皮的都是熟人和一些关系好的。

史大耐眉头一挑,“咦,名字不赖嘛,比俺爹起的强。”

老史自嘲的笑了笑,“农村人没文化,起个名字真作难,就这,还是我三天三夜没睡起的!”

史大耐翻着白眼球,“三天三夜没睡就起个这名字,你要是随便起,我是不是就叫狗蛋,狗屎这些?”

老史尬笑着,“赖名好养活,你懂啥!”

史大耐打断他。

“行了,不说这个了,叫我来啥事?”

老史指着陈远志说,“他要几吨石灰,想让咱们送货上门,你准备一下。”

史大耐惊讶的扫了陈远志几眼,“你家哪的?为啥不自己拉?”

“我汤屋街环山村的,主要是没车,要有车我肯定自己拉了!”

陈远志实话实说,并且直接出招,“对了,我一车额外给十块钱运费。”

求人不如求己。

但凡自己有车,陈远志肯定不会求着别人。

“这样啊!”

一听说有钱,史大耐脸色好了很多,摸着下巴寻思,“你要的急不急?不急的话,我把这窑石头填满,再给你送?”

陈远志坦言,“倒是不急,但是也不能太晚,家里旧房子下雨漏,想尽快把房子盖起来。”

“没事,耽误不了。”

史大耐满不在乎的说,“最多一天半两天,这窑就能填满,完了立刻装车给你送。”

“行,就这么说定了。”

说定之后,老史忍不住插话。

“小陈,我不知道咋称呼你,就叫你小陈兄弟吧,光口头说说可不行,你得先掏钱,我们好放心不是?”

陈远志脸上带着三分笑意,眼神却微微泛冷,“怎么,又是这规矩?”

南窑砖场先掏钱,石灰窑又是先掏钱,地方不大,规矩倒不少!

陈远志多少有些不乐意了!

一个个小作坊就拽成这样,这要是干大了,还不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