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果9 作品

第12章 继续复习备考 第一节 复习写作知识(续14)

五明深知,若想在写作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他深入研究写作知识的外在之“气”,也就是“文气”的外在表现形式。

所谓“文气”,其外在体现为自然音节和语气。这一观点,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便是最好的例证。刘大櫆认为,通过外在的声音和节奏,可以推断出内在的“文气”,这种以“外”证“内”的方法,无疑是有其道理所在的。

实际上,注重文章的声音和节奏之美,在中国汉语文章的发展历程中,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散文便从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那个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时代,人们在论辩时,对文章“言词”的铿锵有力、悦耳动听十分讲究。尤其是经历了六朝时期“骈体文”的蓬勃发展之后,“对偶”和“押韵”这两种修辞手法更是如日中天、盛极一时。然而,唐宋时期的“散文”虽然意在恢复古代文学的传统,对六朝时期的文风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扫荡,从而使得文体得到了解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毕竟是在“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想要完全不受其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唐宋以后的“散文”在追求自然的“音节”美时,往往会采用骈散结合、参差错落的方式,这无疑就是受到了“骈文”影响的一个明显例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家们对于“音节”和“诵读”的重视程度愈发加深,甚至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由此可见,文章的外在之“气”源远流长,其传统可谓是根深蒂固。

“文气”的外在表现与“节奏”的快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就如同音乐中的旋律和节拍一样,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这首诗的“节奏”相对较为舒缓。每一句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章,有着自己的韵律和节奏。读者可以在每一句的结尾处稍作停顿,换一口气,然后再缓缓地吟咏下一句。这种缓慢的节奏,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静夜中的沉思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如果快速朗读这首诗,反而会破坏它原本的意境和韵味。

然而,民歌《木兰诗》的“节奏”则明显更为紧促。比如其中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四句诗,最好是能够一气呵成地读完。这四句诗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如同一条连贯的线索,一旦中间停顿过长,就会打断这种连贯性,使得整首诗的气势和情感表达受到影响。只有以较快的速度诵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木兰替父从军的果断和决绝,以及她内心的坚定和勇敢。因此,夏少尊和叶圣陶先生在《文章讲话》中提出:“我想要将文气的‘气’,解释为俗语所说的‘一口气’‘两口气’的‘气’。”他们认为,“念诵起来速度快的文章,其文气较为强烈;而念诵起来速度慢的文章,其文气则相对较弱。”这种观点主要是从“节奏”的快慢来论述“文气”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例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其“文气”就非常旺盛雄壮:

“……我听说土地广阔的国家,粮食就会充足;国家强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正因为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流和海洋不排斥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们的深邃;君主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才能彰显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和他国,四季都充满美好,鬼神也会降下福祉,这就是五帝三王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得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敢进入秦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把武器借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啊!物品不产于秦国,可值得珍视的却很多;贤士不出生于秦国,然而愿意效忠的却不少。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利,对内使自己虚弱,对外在诸侯中树立怨仇,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于是废除了驱逐客卿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五明觉得,李斯这段话,说得真是慷慨激昂,气充词沛啊!念诵的时候,就像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不由自主地就要加快速度。没有句号的时候,根本停不下来;即使有句号的地方,有些也不能间歇太久,比如开头,你可以像“一口气”那样读到“五帝三王”处。这种急促的节奏,就像是奔腾的江水,源源不断地流淌着,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也带来了较强的“文气”。

再看《红灯记》里李奶奶诉说“家史”的那一段,更是如此。李奶奶的话语,就像是从心底喷涌而出的火焰,炽热而有力。她讲述着早年的故事,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当她说到“咳!提起话长啊!”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的感慨和无奈。而当她讲述爷爷和两个徒弟的故事时,语速明显加快,像是要把这些往事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特别是说到“这孩子是陈师兄的一条根,是革命的后代。我要把她抚养成人,继承革命!”时,那种坚定和决绝,让人不禁为之震撼。最后,她连叫着“师娘啊!师娘!从此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这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女。”这一连串的呼喊,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了李奶奶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对革命的执着。

铁梅:奶奶!(扑在奶奶怀里)。”

五明体会到,李奶奶的这段道白,就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一开始,“咳!提起话长啊!”这几个字,就像乐曲的前奏,缓慢而舒缓,为整个故事的讲述奠定了一个沉稳的基调。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李奶奶的语速逐渐加快,情绪也越发激动。到了“后来,(站起)”这一处,就像是乐曲中的快板部分,节奏明显加快,让人感受到故事的紧张和激动。

当说到“就在那天晚上”时,节奏更是急转直下,一问一答之间,扣人心弦,仿佛把听众带入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而到了“你爹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一段,李奶奶的声音和情感完全融为一体,如泣如诉,一气呵成,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古人在谈论“气”的时候,常常会和“势”结合起来,认为“论气不论势,不备”。其实,所谓的“气势”(或文势)的形成,除了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之外,“节奏”的急促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

就像五明刚才分析的这两段例文一样,它们之所以能够文气旺盛、文势壮美,充满了“气势”,显然与“节奏”的急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急促的节奏,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文气”的外在表现,不仅与文字的排列组合、用词的精准恰当等因素相关,而且和“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对于“声音美”的追求可谓源远流长。在诗歌和词赋中,声音的高下抑扬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要做到“平仄”相对,即平声和仄声相互交替,使得诗句在音韵上产生和谐的节奏感;同时,还要注意“高下”相间,也就是让声调的高低错落有致,避免单调和平板。这样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听起来也会悦耳动心,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在一般的文章中,对于“音韵”的要求并不会像诗歌那样严格。但是,要使文章的语气自然、顺口流畅,这一点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作家,会注重语句的通顺和自然,避免拗口和生硬的表达。这样,读者在阅读时就能够更加顺畅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不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影响对文意的把握。

尤其是为了营造出“文气”的畅达,那些杰出、优秀的作家们实际上都在文章的“声音美”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他们会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押韵等,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他们也会注意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使每个字、每个词都能在声音上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通过这些努力,他们的文章不仅在内容上引人入胜,而且在形式上也给人以美的感受,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

例如这一段文字,“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湖水清澈如镜,山峦起伏连绵;密柳长堤宛如绿色的绸带,随风摇曳;茂林修竹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桑田苇泊错落有致,充满了田园气息。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更是给这片景色增添了几分灵动和变幻。

在这里,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它们的羽毛鲜艳夺目,如同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它们的歌声清脆悦耳,仿佛天籁之音。这是一种极致,一种让人陶醉其中的美。

是的,黄鹂的啼叫是如此的动听,那是它们与春雨、宿露的对话,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语言;它们的飞翔是如此的轻盈,那是它们与朝霞和彩虹的共舞,是自由与美好的象征。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是它们安居乐业的地方。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山林,那是力量与威严的展现;鱼游潭底,那是灵动与自由的体现;驼走大漠,那是坚韧与耐力的象征;雁排长空,那是团结与协作的展示。这些都是它们的极致,是它们在自然界中独特的存在方式。”

五明读了这段文章之后就会深深感到,这些文字“自然”极了,“优美”极了,也“顺口”极了,它有一种浓淡相宜、情理相兼的自然“文气”。

这是自然“协韵”。有时,运用“对偶”能够造成更为显然的“声音美”,“文气”也更为朗畅。

又如,《改造我们的学习》说道: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做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象个瘪”等,也都是这种“对偶”句(对的比较自由,不象诗词那样严)或语言整齐、近于“对偶”的句子。这些句子读起来上下相对、扬相间,节奏感较强,很有助于“声音美”的形成。

有时,采用“排比”的句式确实能够营造出一种“声音美”的绝佳效果。这种句式就如同“连珠炮”一般,连续不断地发射,极具声势,能够让文章的气势得到极大的提升。就像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对志愿军战士的赞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宛如那洁白无瑕的雪花,晶莹剔透,没有一丝杂质;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恰似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仿佛那清澈见底的湖水,平静深邃,没有丝毫张扬;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犹如那辽阔无垠的大海,包容万物,没有边界限制!”

这简直就是“诗”的语言啊!如排山倒海般的笔触,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与爱慕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