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水患初平声誉隆,暗流涌动风雨起
就在工程接近尾声时,江南突降暴雨,连绵数日不停。江水暴涨,眼看就要漫过堤坝。附近村庄的百姓闻讯,纷纷携家带口前来避难,场面一度混乱。
朱雄英临危不乱,立即组织人手加固堤防,同时指挥百姓有序撤离到高处。他亲自站在堤坝上监督指挥,全身湿透也毫不退缩。
"太孙殿下,水势太急,您应当先撤离!"一位官员焦急地劝道。
朱雄英摇头:"民众未安,我何以安?我若先走,将士们的心气便散了。"
暴雨持续了整整三天,江水暴涨至历年最高水位。然而,令所有人惊讶的是,经过改良的堤防系统竟然完好无损地承受住了洪峰的冲击。特别是那些用新型水泥加固的堤段,比传统堤坝更为坚固。分洪道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分散了主河道的压力;而尚未完全建成的水库,也起到了一定的蓄洪作用。
暴雨过后,试点区域安然无恙,而周边未经治理的地区却遭受了严重水患。这一鲜明对比充分证明了朱雄英治水新策的有效性。
"太孙殿下真乃神人也!"一位年迈的村民跪在朱雄英面前,感激涕零,"老朽活了七十余载,从未见过如此有效的治水之策。殿下此举,救了我等一方百姓啊!"
消息很快传开,当地百姓纷纷称赞朱雄英为"水神太孙",甚至有人自发建祠祭祀。朱雄英得知后,立即制止:"我不过是为民尽职,何德何能受此大礼?若要感谢,当感谢那些日夜苦干的工匠和将士们。"
洪水退去后,朱雄英并未因初步成功而松懈。他继续亲临一线,督促余下工程的完成,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在这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技术难题,如水泥的防水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分洪道的规划需要更加精细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雄英不惧繁琐,亲自试验改良。他尝试了不同配比的水泥,测试其强度和防水性;他根据实际地形,多次修改分洪道设计;他还借鉴古代水利工程经验,改进了水库的蓄水放水机制。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朱雄英终于完善了治水体系。他将所有经验和技术要点编撰成《治水新法》一书,详细记录了疏浚河道、建设分洪道与水库、加固堤坝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为大规模推广做好了准备。
"水利万物而不争,治水亦然。"朱雄英在书中写道,"顺应水性,疏而导之,方为上策。强行阻之,必遭其患。"
三个月后,朱雄英带着完整的治水成果和经验回到京城。朱元璋亲自召见了孙儿,听取他的详细汇报。
朱雄英先呈上《治水新法》,然后拿出亲手绘制的江南水系图,向祖父详细解释了治水新策的原理和效果。他特别强调了"疏"与"堵"的辩证关系,以及新型水泥在堤防建设中的革命性作用。
最后,朱雄英提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计划——在全国主要水患区域推广这套治水体系,彻底解决困扰百姓多年的水患问题。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朱雄英坦言,"但臣孙相信,这笔投入是值得的。它不仅能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长远来看是极为划算的国家投资。"
朱元璋听完,龙颜大悦:"好!雄英不愧朕之爱孙!此举利国利民,朕全力支持!"
他当即下令户部拨款支持全国治水工程,并破例任命朱雄英为总督水利大臣,全权负责全国治水事宜。此举在朝中引起不小震动——一位皇孙竟被赋予如此重要职权,实属罕见。
朱标对儿子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骄傲。他亲自设宴庆贺,席间举杯相祝:"雄英,你的成就不仅为国为民,也为我大明朝储君之子的身份增添了无上荣光。为父以你为傲!"
然而,就在朱雄英声望达到新高度之际,朝堂内的暗流也在涌动。
朱允炆得知表兄又立新功,嫉妒之火几乎将他吞噬。他暗中联合了一批守旧派大臣,开始散布谣言,称太孙治水虽暂获成功,但"违天逆道",终将引发更大灾难。
"太祖立国,本以农耕为本,以天道为尊。"朱允炆在私下场合说道,"太孙此举虽一时见效,却违背天意。老天爷给的水,岂能由人为掌控?此乃逆天之举,恐怕后患无穷啊!"
谣言逐渐在民间传开,引起了一些迷信百姓的恐慌。同时,朱允炆还暗中接触了部分被朱雄英查处的贪腐官员亲友,许以复职和重用,试图组建一个针对太孙的利益同盟。
"太孙治水,看似为民,实则树威。"朱允炆对这些人说,"他今日能因水利而得权,明日便能借农耕、工商而争位。我等务必团结一心,共同抵制其过激举措,保我大明传统根基!"
这些暗流很快引起了朱标的注意。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太子殿下,虽然性情温和,却有着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既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又为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感到忧虑。
"雄英,你此番治水功绩斐然,但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朱标私下告诫儿子,"为父听闻,允炆近日与一些守旧派大臣走动频繁,恐怕是在针对你。你虽有祖父宠爱,但也需谨慎行事,不可给人留下口实。"
朱雄英点头应下:"父亲放心,孩儿明白。治国如治水,不争而善利万物。孩儿会以大局为重,不与允炆兄计较。"
喜欢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请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