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微笑的鱼A 作品

第430章 五郊乐章之二十一《雍和》

五郊乐章之二十一

《五郊乐章·雍和》逐联及整体赏析

原诗

律应西成,气躔南吕。

珪币咸列,笙竽备举。

苾苾兰羞,芬芬桂醑。

式资宴贶,用调霜序。

逐联赏析

首联:“律应西成,气躔南吕。”

? 内容: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律”指乐律,与节气时令紧密相关。“西成”象征着秋季万物成熟,收获告成,此时乐律与秋季的丰收之象相互呼应。“气躔南吕”中,“气”代表节气,“躔”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度次,“南吕”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对应农历八月,属阴律。此句表明在秋季,南吕之气运行流转,点明了祭祀活动所处的时节正是秋季。

? 赏析:诗人开篇以“律应西成,气躔南吕”,巧妙地将乐律与季节的对应关系融入诗句,点明祭祀时间为秋季。这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与文化传统的深刻认知,更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且充满神秘色彩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秋季独有的成熟与深沉,同时也为后续即将展开的祭祀场景做了有力铺垫。

次联:“珪币咸列,笙竽备举。”

? 内容:“珪币”在古代祭祀中是极为重要的祭品,“珪”为玉器,象征纯洁与尊贵;“币”通常指布帛或钱财,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供奉。“咸列”描绘出这些祭祀用品整齐陈列的场景,彰显出祭祀的严谨与庄重。“笙竽”皆为古代的吹奏乐器,音色悠扬和谐,常用于祭祀等庄重场合。“备举”表示演奏的准备工作已然就绪,即将奏响庄重的祭祀乐章。

? 赏析:此联通过对祭祀仪式中祭品陈列与乐器准备的描写,全方位展现了祭祀活动的庄重与严谨。“珪币咸列”,读者仿若能看到摆放整齐的玉器与布帛,感受到古人对祭祀的虔诚与敬重;“笙竽备举”,仿佛能听见那悠扬庄重的前奏即将奏响,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氛围。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

三联:“苾苾兰羞,芬芬桂醑。”

? 内容:“苾苾”和“芬芬”皆为形容香气浓郁的叠词。“兰羞”指如兰花般芬芳的珍馐佳肴,体现出祭品的精致与美味。“桂醑”则是用桂花酿制的美酒,散发着馥郁的香气。此联细腻地描绘出祭祀供品的丰富多样与香气扑鼻,让人仿佛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芬芳。

? 赏析: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通过“苾苾兰羞,芬芬桂醑”,从嗅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用“兰羞”和“桂醑”这样美好的词汇来形容祭品,不仅展现了供品的珍贵与丰盛,更表达了人们希望以最美好的事物敬献给神灵的虔诚心意。这种对祭品的细致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祭祀活动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四联:“式资宴贶,用调霜序。”

? 内容:“式资宴贶”中,“式”表示借助、依靠,“资”有祈求之意,“宴贶”指神灵的恩赐与款待。此句表达了人们借助祭祀仪式,祈求神灵能够慷慨地赐予福祉。“用调霜序”里,“霜序”指代秋季,古人认为秋季由白帝掌管,通过祭祀白帝,期望能够调和秋季的气候,使秋霜按照适宜的节奏降临,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万物顺遂。

? 赏析:作为全诗的结尾,此联直接点明了祭祀活动的最终目的,将人们对神灵的虔诚祈愿推向高潮。“式资宴贶”表达了对神灵庇佑的渴望,而“用调霜序”则具体到对秋季时令的祈愿,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简洁而有力地总结了祭祀活动的意义,使整首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整体赏析

主题

这首诗围绕唐代祭祀白帝(西方之神)的场景展开,通过对秋季时令特征、祭祀仪式的详细描述,展现了祭祀活动的庄重与神圣,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神灵庇佑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它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人对自然规律和神灵力量的敬畏与尊崇。

意境

诗人以简洁庄重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且充满敬畏之情的意境。从首联点明秋季时令的深沉与神秘,到次联展现祭祀仪式准备的庄重严谨,再到三联渲染祭祀供品的芬芳珍贵,最后到四联表达对神灵庇佑的虔诚祈愿,诗歌层层递进,将自然时令与祭祀人文完美融合。读者仿佛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能感受到秋日的宁静与庄重,以及祭祀时人们内心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会到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和谐之美。

艺术特色

1. 意象运用精妙:诗中运用了“律应西成”“气躔南吕”“珪币”“笙竽”“苾苾兰羞”“芬芬桂醑”等众多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准确描绘了祭祀活动的各个方面,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乐律、节气、祭品、乐器等意象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充满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的诗歌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领略唐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