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冰儿 作品
番外篇 这天地苍茫
【赵姬篇】
赵姬死的时候,嬴政在她身边。
“政儿。”
“我在呢,阿母。”
赵姬笑笑:“我现在…肯定难看死了。”
嬴政想说不难看,但赵姬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总是这样出人意料,就连遗言都是,既不嘱咐要不要与父王合葬,也不在乎身后名会如何,嬴政想,直到扶苏握住他的手,低声道:“父皇节哀。”
嬴政才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
赵姬,他的母亲,柔弱不能自理,天真几近无知,就连死前都在想着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不好看了。
说难听一些,她愚笨,浅薄,轻浮,虚荣,像只蝴蝶,只知道美丽而骄傲的飞来飞去,不知道筑巢,不考虑风雨,得过且过,脆弱无用。
可是雨真的打下来的时候,蝶翅那样轻薄的东西,虽然根本遮不住太多风雨,却真切的盖在过他的头上。
嬴政闭了闭眼,随后反握住扶苏的手,扶苏于是顺势扶着他向外走去。
“走吧,叫人来给太后更衣。”
扶苏看出他的疲惫,于是将该做的事情代他一件件吩咐下去。
扶苏和赵姬的感情不深,没有什么隔辈亲,赵姬不会爱孩子,也不会养孩子,她自由到让人觉得不负责,但她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偏偏又会给嬴政很多。
嬴政最后将赵姬与嬴子楚合葬。
她也许不爱嬴子楚,但她是自己的母亲,是大秦的王后,哪怕她不擅政事,可她前前后后这么多年给朝堂的财产贡献不弱于一位官员,她也在嬴政的帮扶下进行了许多夫人外交,帮嬴政达成过一些目的。
赵姬也许没说过,但嬴政知道,赵姬会爱他,选择他,保护他。
那就足够了。
那该是她的位置就是她的。
嬴政没哭。
他已经能坦然接受告别。
—————————
【李斯篇】
吕不韦是我投靠的主君,但只是曾经,因为他很快将我举荐给了秦王。
彼时王上尚且年少,但身姿气度依旧令人心折。
我一直在寻求的治国理念,寻求的真正君主,就该是这样的。
所以我留下了。
往后很多年我都庆幸这个抉择。
王上十六那年,殷灵毓入秦,而我记忆犹新,我害怕自己被取代,害怕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最开始,我对还是殷珏的殷灵毓警惕而抱有竞争心态。
所谓民家,其实最开始我不赞成,六国也不采纳,所以,我对王上毫不犹豫的信任她是抱有嫉妒的。
但她完全不在乎,坦荡,温和,且能理解我的很多思想,她虽秉承民为本,却不否认他家之长,言辞总是恳切又带着力量。
面对她拿出的秦纸,舆图,我的那点微妙的嫉妒也偃旗息鼓。
她的确很值得。
所以我虽然还是总想和她比一比,却也会配合她与王上,一同构筑一个强盛的,统一的王朝和未来。
后来我们重新商定秦国的律法,她和师弟有时候会吵起来,然后两个人也不说话,把笔在那秦纸上写的飞快,看的我好笑不已。
那是段十分快乐的时光。
其实她应该不太喜欢打仗,她总是追求最小的伤亡,最小的代价,其实这是有些可笑的,但她真的做到了,比如会为战俘找好出路,会为平民谋取安定生息。
虽悯世却不迂腐。
如果我也只是平民百姓,我想我亦会如她所言,爱国护国。
但我不是,我才不甘于当一个无足轻重的,浑浑噩噩的小官。
我并未掩饰过我对地位和权力的渴望,它们与我的理想理念一起构筑了我李斯。
所幸我遇到了王上,能理解我,认同我,满足我的野心勃勃,与我一起开疆拓土,一点点描绘一个大秦的宏图。
然后也遇到了殷灵毓,在我诸多的构成中又增添了一些属于民家的色彩与光辉。
李斯从哪里来?
李斯亦从民中来。
殷灵毓走之后,王上默然许久。
其实谁都一样吧,师弟,老师,还有其他人,谁不遗憾。
我么……我愿意在此落笔,其实亦已说明了许多东西。
但事实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月有盈亏,天有四时,此乃常理。
只是……
人生多憾,逝水恒东。
—————————
【吕不韦篇】
“项羽!”
“叫你家大人来!”
我被气的捂住胸口大喘气。
这死小子!学啥啥不会,打架第一名,吃饭吃得多,睡觉睡的欢,就是不读书!
教了他半年感觉折寿都能折掉另外半年了。
大秦学宫作为我养老的地方,哪里都好,就是有些学生十分叫人头疼。
项羽就是一个。
又倔又傲气,入学时就开始争着当老大,要不是张良,刘邦,陈平,韩信等人联手摆了他好几道,都不知道他还要祸害多少不擅武艺的其他学生。
刘邦也是一个。
他的岁数,混在张良等人中其实多少有些偏大了,而且也不太会读书,游手好闲,招鸡逗狗的,贱兮兮,欠嗖嗖,但他就是有这个谁都讨厌不起来的本事。
陛下最开始也是被他气到过的,后来干脆无视他的犯贱,毕竟他也的确是算有本事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人,陛下容忍度向来还不错,所以才送进学宫补课来了。
跟他一起来的萧何,虽然不必再读书,然而和张良,陈平倒是关系很好,所以有时也会前来探望。
我还是比较喜欢张良陈平这样的学生,省心省力,不气人,还好教。
女孩子们倒是省心很多,有个很优秀的姑娘叫吕雉,听说她在争取说动她家中的姐妹也都来学宫。
陈平好像还在给她打工,毕竟他是哥嫂养的,他还未入朝,却不想一直吃白饭,而吕雉出身富贵,家中不缺钱财,只是大人比较迷信相面,吕雉劝不动,干脆雇人一直念叨他。
算了,天天被气也不是个办法,干脆就写出来吧,背后把他们这些臭小子臭丫头全部蛐蛐一顿,发泄出去,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叫什么呢……就叫杂谈随记好了。
于是我提起笔。
留下属于这个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细小痕迹。
赵姬死的时候,嬴政在她身边。
“政儿。”
“我在呢,阿母。”
赵姬笑笑:“我现在…肯定难看死了。”
嬴政想说不难看,但赵姬已经闭上了眼睛。
她总是这样出人意料,就连遗言都是,既不嘱咐要不要与父王合葬,也不在乎身后名会如何,嬴政想,直到扶苏握住他的手,低声道:“父皇节哀。”
嬴政才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颤抖。
赵姬,他的母亲,柔弱不能自理,天真几近无知,就连死前都在想着现在的自己是不是不好看了。
说难听一些,她愚笨,浅薄,轻浮,虚荣,像只蝴蝶,只知道美丽而骄傲的飞来飞去,不知道筑巢,不考虑风雨,得过且过,脆弱无用。
可是雨真的打下来的时候,蝶翅那样轻薄的东西,虽然根本遮不住太多风雨,却真切的盖在过他的头上。
嬴政闭了闭眼,随后反握住扶苏的手,扶苏于是顺势扶着他向外走去。
“走吧,叫人来给太后更衣。”
扶苏看出他的疲惫,于是将该做的事情代他一件件吩咐下去。
扶苏和赵姬的感情不深,没有什么隔辈亲,赵姬不会爱孩子,也不会养孩子,她自由到让人觉得不负责,但她有什么东西的时候偏偏又会给嬴政很多。
嬴政最后将赵姬与嬴子楚合葬。
她也许不爱嬴子楚,但她是自己的母亲,是大秦的王后,哪怕她不擅政事,可她前前后后这么多年给朝堂的财产贡献不弱于一位官员,她也在嬴政的帮扶下进行了许多夫人外交,帮嬴政达成过一些目的。
赵姬也许没说过,但嬴政知道,赵姬会爱他,选择他,保护他。
那就足够了。
那该是她的位置就是她的。
嬴政没哭。
他已经能坦然接受告别。
—————————
【李斯篇】
吕不韦是我投靠的主君,但只是曾经,因为他很快将我举荐给了秦王。
彼时王上尚且年少,但身姿气度依旧令人心折。
我一直在寻求的治国理念,寻求的真正君主,就该是这样的。
所以我留下了。
往后很多年我都庆幸这个抉择。
王上十六那年,殷灵毓入秦,而我记忆犹新,我害怕自己被取代,害怕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最开始,我对还是殷珏的殷灵毓警惕而抱有竞争心态。
所谓民家,其实最开始我不赞成,六国也不采纳,所以,我对王上毫不犹豫的信任她是抱有嫉妒的。
但她完全不在乎,坦荡,温和,且能理解我的很多思想,她虽秉承民为本,却不否认他家之长,言辞总是恳切又带着力量。
面对她拿出的秦纸,舆图,我的那点微妙的嫉妒也偃旗息鼓。
她的确很值得。
所以我虽然还是总想和她比一比,却也会配合她与王上,一同构筑一个强盛的,统一的王朝和未来。
后来我们重新商定秦国的律法,她和师弟有时候会吵起来,然后两个人也不说话,把笔在那秦纸上写的飞快,看的我好笑不已。
那是段十分快乐的时光。
其实她应该不太喜欢打仗,她总是追求最小的伤亡,最小的代价,其实这是有些可笑的,但她真的做到了,比如会为战俘找好出路,会为平民谋取安定生息。
虽悯世却不迂腐。
如果我也只是平民百姓,我想我亦会如她所言,爱国护国。
但我不是,我才不甘于当一个无足轻重的,浑浑噩噩的小官。
我并未掩饰过我对地位和权力的渴望,它们与我的理想理念一起构筑了我李斯。
所幸我遇到了王上,能理解我,认同我,满足我的野心勃勃,与我一起开疆拓土,一点点描绘一个大秦的宏图。
然后也遇到了殷灵毓,在我诸多的构成中又增添了一些属于民家的色彩与光辉。
李斯从哪里来?
李斯亦从民中来。
殷灵毓走之后,王上默然许久。
其实谁都一样吧,师弟,老师,还有其他人,谁不遗憾。
我么……我愿意在此落笔,其实亦已说明了许多东西。
但事实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转移,月有盈亏,天有四时,此乃常理。
只是……
人生多憾,逝水恒东。
—————————
【吕不韦篇】
“项羽!”
“叫你家大人来!”
我被气的捂住胸口大喘气。
这死小子!学啥啥不会,打架第一名,吃饭吃得多,睡觉睡的欢,就是不读书!
教了他半年感觉折寿都能折掉另外半年了。
大秦学宫作为我养老的地方,哪里都好,就是有些学生十分叫人头疼。
项羽就是一个。
又倔又傲气,入学时就开始争着当老大,要不是张良,刘邦,陈平,韩信等人联手摆了他好几道,都不知道他还要祸害多少不擅武艺的其他学生。
刘邦也是一个。
他的岁数,混在张良等人中其实多少有些偏大了,而且也不太会读书,游手好闲,招鸡逗狗的,贱兮兮,欠嗖嗖,但他就是有这个谁都讨厌不起来的本事。
陛下最开始也是被他气到过的,后来干脆无视他的犯贱,毕竟他也的确是算有本事的人才。
对于这样的人,陛下容忍度向来还不错,所以才送进学宫补课来了。
跟他一起来的萧何,虽然不必再读书,然而和张良,陈平倒是关系很好,所以有时也会前来探望。
我还是比较喜欢张良陈平这样的学生,省心省力,不气人,还好教。
女孩子们倒是省心很多,有个很优秀的姑娘叫吕雉,听说她在争取说动她家中的姐妹也都来学宫。
陈平好像还在给她打工,毕竟他是哥嫂养的,他还未入朝,却不想一直吃白饭,而吕雉出身富贵,家中不缺钱财,只是大人比较迷信相面,吕雉劝不动,干脆雇人一直念叨他。
算了,天天被气也不是个办法,干脆就写出来吧,背后把他们这些臭小子臭丫头全部蛐蛐一顿,发泄出去,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叫什么呢……就叫杂谈随记好了。
于是我提起笔。
留下属于这个新旧交替时代的许多细小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