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捐银
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让在场的商人们都不禁为之动容,他们静静的注视着他,等待着他接下来要说的话。
然而,杯碎之后,醉眼朦胧的宋大人却是一脸落魄。
“只是本官如今才到南阳,贸然发起徭役,最是容易激起百姓们的怨念,不得已这才以招工形式应征徭役,但……府衙资金该差了点儿……”
说到这儿,宋应知再次坐回酒桌上,续上一杯新杯继续借酒消愁,眉间尽是化不开的忧虑。
恰在这时,一位商人打扮的大叔站起身来,激动地说道:
“宋大人,您如此心系百姓,为国为民,我等十分佩服!之前,你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了我们,咱们现在也不能寒了您的心!我愿出资五百两,助力南阳冰窖建成!”
“我也出五百两!”
一位饭庄东家紧跟着响应。
“我出一千两!”
“我出二百两!”
……
商人们纷纷解囊,表达自己的全力支持。
宋应知看着这一幕,尽管心中早已有了准备,但他还是眼眶微微泛红。
抱起双拳,他躬身对在场的商人深深鞠了一躬:
“各位东家的大义之举,本官将铭记于心,他日,本官定重重回报!”
一方父母官,竟给他们行礼,此情此景,实在让在场众人感动不已。
之后的事,一切顺理成章,众人把酒言欢。
酒过三巡,大家的话匣子相继打开,有商机敏锐的人开始探讨此次冰窖一事。
“大人,除了官家冰窖,咱们能不能也自己建个私人冰窖啊?”
闻言,宋应知微眯着双眼,赞叹的看着对方。
“当然可以!若是有人愿意与本官一起建冰窖,助南阳度过此劫,那本官也慷慨一回,为诸位提供冰饮配方!有了这些方子。即便是风调雨顺之年,你们的冰窖也不会失去作用!”
此时的宋应知已经有些迷醉了,说话毫无顾忌。
“今晚,本官这就回去给你们书写配方!明日来捐钱者,若有意建冰窖的,便来本官这里领一份方子!”
听了宋应知的话,众人顿时兴奋起来。
要知道,只要是这宋大人想出来的东西,保准能吸引人!
有了这些方子,即便明年没有旱灾,冰窖里的冰块也能用来制作冰饮,只赚不赔!
“宋大人,此话可是当真?若您真能提供方子,那我再多捐二百两,就当作是买方子的钱了!”
“我也多出二百两!”
“这方子我也要了,做不做生意另说,家里人留着自己吃也成啊。”
众人一听,好像是这个道理。
于是乎,隔天一大早,府衙门前就早早排了长长一条队伍。
衙差打开大门时,被赫然出现的长龙吓了一跳,发现都是些商户后,很快又换了副嫌弃的脸面。
“你们都是来干嘛的?”
“差爷,咱们是来找知府大人的,还请大人快快出来才是。”
为首的家丁小心翼翼说道。
来之前他们家老爷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等到宋大人来了,再把钱捐出去。
“知府大人?知府大人公务繁忙,哪有空见你们这人商贾之户,快快……”滚蛋。
衙差话还没说完,便被人一把挤开,“谁啊?!这么不长眼,敢撞小爷?!活腻歪了是吧!”
由于衙役门口人数众多,对方下意识以为是这些贱民推了他,不由分说的大骂起来。
“你是谁小爷?”
在他身后,宋应知面无表情问道。
衙差转头一看是知府大人,吓得顿时一个踉跄,差点栽倒,衙差连忙稳住身形,躬身行礼:
“大……大人,小的不知是您,还请大人恕罪!”
宋应知冷冷瞥了他一眼,命令:“去把同知和通判,还有其他主事都叫来。”
“是!”
领了命,衙差好似重获新生般,屁滚尿流的朝着后院跑去。
不一会儿,林同知与穆通判二人闻声赶来,得知是南阳府城的商户要捐赠银两修建冰窖,二人脸上瞬间笑开了花儿。
“大人,这种小事交给我和穆同判就成,您放心吧!”
宋应知却是直接吩咐让人把桌椅抬到府衙门口。
“林大人,百姓们如此信任于本官,甭管岂能轻易离去?来人!把桌椅抬来!本官要亲自记录下捐赠人员姓名与数额,届时,再把这些名字做成功德碑,放在每个冰窖前!”
闻言,二人脸色骤变!
若知府大人亲自在这儿监督,他们还怎么捞油水?!
一时之间,竟对此事提不起任何兴趣。
待桌椅抬来,宋应知又改变了了主意,他瞥了一眼林同知,意味不明的说了一句。
“林大人,本官突然有别的事做,你不是爱坐这个位置吗?这记录一事,就交给你了。”
林和希脸上笑容僵住,在心里狂骂宋应知。
众目睽睽之下,他还能怎么地?也能老实坐下,提笔等待第一个捐款人来。
一切准备就绪,宋应知站在最前头,示意第一个家丁走上前来。
“城西京淮布庄东家张东海,捐银八百两!”
话音刚落,一旁的穆总商顿了顿,跟着大声重复了一遍。
“城西京淮布庄东家张东海,捐银八百两!”
“味香来酒楼东家李明浩捐银五百两!”
“城北粮铺东家赵云钿,捐赠一千两……”
林和希负责记录,穆总商负责报名,而宋应知则是负责收钱!
遇到上来讨厌房子的人,宋应知便把提前准备好的奶茶、柠檬茶等配方拿出来交于对方。
万万没想到,自己也会有收钱收到手抽筋的一天。
忙到最后,宋应知只感觉痛并快乐着,
捐赠结束后,宋应知很快将这几天欠的银子补上,又派人去落实功德碑一事。
解决完南阳百姓们的工钱,还有其他十一个县的,宋应知不敢休息,带上林穆二人奔向下一个地点。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他们开始在南阳府下辖的十一个县城来回奔波,宴请每个县的商人积极参与响应此事。
在林和希与穆总商的瞠目结舌下,宋应知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完成了捐银一事。
十一个县,十一场商宴,每一场皆是满座,无一空席,这样的影响力深深震撼林穆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