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头大的朱棣:老二,你可真是会给我出难题
朱高煦试探的问向朱棣,他很希望朱棣能把那个人也调回来。
眼不见心不烦,回去之后再见到那人,朱高煦感到一阵复杂。
至于那些冬季装备,朱高煦完全没有看重,可以说短时间用不着,用得着的时候他也不会缺了。
除了今年是一个意外用上了,基本也再难遇到了。
朱棣顿时笑了,朱高煦能够说出这句话,他知道朱高煦已经猜出另外一人是谁了。
既然知道了那人以及李远,朱高煦还能这个心态,他是看好的,没有自乱阵脚,更没有慌乱,这份心性,他都不知道赞叹朱高煦几次了。
“李远足够了,大明不缺武将,不过是对付些鞑子罢了,已经足够。
你有这份心,我很欣慰,但你在外面,我这个当爹的,也得给你留点可用的人才是,此事就此作罢。”
朱高煦想要他调回来,他偏不干,他倒要看看朱高煦回去后,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他是真的期待,朱高煦会斩尽杀绝?还是感情用事?
作为帝王,他知道该有什么样的情绪,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他又不希望朱高煦能够有那样的情绪。
朱高煦幽幽的看了一眼朱棣,这个人是真的坏啊,明知道他基本已经猜到了,还要他自己来处理,这是纯粹的想要看他的热闹啊。
不再去想,朱高煦现在是不想继续聊下去了,朱棣也同意了他的返回,他可不想留下来继续待着。
“行吧爹,那我就自己用,既然没事了,那我就先回去了?”
“臭小子,没两天就要离开了,不愿意陪我这个老头子多聊一会?”
朱高煦嘴角一抽,他都不知道跟朱棣聊什么,有什么可聊的。
父子之情?
扯淡吧,现在还能有多少?
心眼是一个比一个多,都是为了大明与大汉的利益在争取,就这还能聊什么?
刚才这么算计他,还要打劫他,现在还想让他唠家常?想屁吃呢。
朱高煦一屁股坐在木板上,不让他走,他也不说话了。
朱棣看着朱高煦在跟他赌气一般,也是笑了。
“老二,多大的人了,还跟我置气,你自己下去了好好想想,我对你,真的有那么差吗?
你也不要觉得不公,你到底是老二,不是老大啊,我要为大明天下负责,知道吗?”
朱棣短暂真情流露,他说的是事实,别说在天家了,就是民间,一碗水真的能够端平吗?
在已经决定了朱高炽的前提下,大明要稳定,朱高煦与朱高燧他必须要限制,无论有没有野心,因为野心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会随着权力的增大而出现的。
哪怕就是朱元璋,最开始时,哪有什么野心啊,饭都吃不饱,造反都是被迫加入义军的,刚开始只不过是想要混口饭吃,不被饿死。
现在朱高煦哪怕真的没有了之前的野心,他也必须要限制,因为有的时候即便自己不想进步,
这些,朱棣可是太清楚了。
不再去想,朱棣随即继续开口。
“我知道你归心似箭,后日你便出发吧,作为大汉的王,离开这么久的时间,确实不是个事。”
朱高煦原本是不以为意的,那句他到底是老二不是老大,他只觉得无比的熟悉,因为他听了不止一次了。
朱高煦吃得最多的饼,就是朱棣给的,他已经吃不动了。
让他自己下去想,他也没有那个想法了,想明白了又怎么样?
结果并不会变,和大明之间,他奉行的始终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至于赌气,他根本就没有那个想法,幼稚的人才会想着去赌气,他不是。
哪怕是朱棣都让他提前一天回去,朱高煦也没有出声,此刻他也不知道说什么。
他和朱棣,真的没有那么多的话说。
换成徐妙云,哪怕没话他都会找话出来聊,但对朱棣不会。
朱棣看着朱高煦还是不说话,心中一叹,想着自己跟一个棒槌计较个什么劲?
他都已经说得这么透了,都还想不明白,这不是棒槌,那是什么?
朱棣一时有些头疼,这人吧,有时候确实很聪明,都不用他说太多,就能明白,但有时候吧,蠢得也让人好笑。
朱棣不再去想,这次他找朱高煦,可不止是为了只说那些的。
“老二,大明今年不好过啊,今年入冬以来,不知为何,比往年都要冷,北地地上堆积的雪,比往年更厚。
到了现在,往年之时都要逐渐开始回暖了,但现在依旧还有寒风,虽比之前好了许多,但依旧还有冷意。
为此朝廷调拨了五百万两银子用于赈灾,救济百姓,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要问你拿银子了吗?
跟你说这个,不仅是让你知道我为什么会问你拿银子,也是想让你帮我想想,有没有应对的法子。
前几日老大还在跟我说这事,五百万两银子恐怕都还不够,还需要再调拨钱粮,才能彻底度过此次寒冬,但朝廷真的没银子了。
鞑靼屡屡侵犯边境,劫掠百姓与财富,北地百姓苦不堪言,我下定决心要出兵的,但天下又如此艰难,动兵都极难。
你也在大汉做了一段时间的王,治理得也不错,帮我想个法子出来。”
朱棣为这事是真的头疼,原本他还想着今年出兵鞑靼,但按照大明的情况,今年出兵明显已经是不可能了,最早也得要明年才行。
问朱高煦,他也是抱有期望的,朱高煦在大汉的治理,他看在眼里,既然朱高煦有这样的能力,他现在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了,万一朱高煦真有法子呢?
如今的朝廷,银子是真没有多少,花销的地方太多,已经回来的郑和也在问他要银子再度下西洋,他是真的愁。
朱高煦闻言,也不再慵懒,而是开始认真的思考了起来。
什么事可以不管,什么事得尽力而为,他还是分得清的。
他有想过大明今年恐怕会比以往更冷,毕竟大汉那里都下雪了,百年都没有过的记录被刷新,只是他没有想到大明会这么严重。
五百万两银子,这是大明初期的五百万两啊,如今的物价可是还比较低的,外面的金银还没有大量流入大明之前,这五百万两含金量可是太高了,大明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了。
然而即便这样了,都还不够,还要再投入一笔,可见大明的情况是真的不乐观。
现在他算是知道朱棣为什么要找他要银子了,还只问他要三百万,他都觉得朱棣这是真的在为他考虑了。
朱高煦思考半响,凝重的看向朱棣。
“爹,我想到两个法子。”
“哦?快给我说说。”
朱棣是真的意外了,他本来只是试一试,结果朱高煦还真有法子,还不止是一个,而是两个,朱棣顿时来兴趣了。
朱高煦也不管朱棣是怎么想的,缓缓开口。
“第一个法子,就是解决朝廷钱粮不足的问题,朝廷没有钱粮,但各地藩王、官绅、富商手中有,那就找合适的理由抄这些人的家。
锦衣卫不是专职做这些的嘛,爹你利用起来就是了,只要将这些人手里的钱粮集中起来,都不用全部,只要一部分,就足以让朝廷度过这次难关了。”
朱高煦想的这个法子,也是在大汉亲身体验到的,朝廷缺钱粮,但这些人可富得流油。
朱棣闻言,更是头大,这个解决方式,当他没有想过?
只是如今这个时间,他没法大规模的做,不能明着做,他让姚广孝实行大明版的摊丁入亩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就为了这个?
尤其是藩王手里的,他安抚都还来不及,还去动这些人?
这也是朱高煦在大汉可以那样搞,他只能看着的原因了。
他只能收拾极少部分的人,但查抄出来的钱粮,依旧无法满足大明的需要,杯水车薪呐。
朱棣突然觉得自己对朱高煦的期望好像太高了,这个法子,真他蠢还是大明的人都蠢?
朱高煦看着朱棣不说话,只是盯着他看,他也知道了,这法子在大明行不通。
朱高煦再次说道:“如果这个法子不可行,那就只有解决百姓的取暖问题了。
粮食是一方面,取暖也是极为重要的,更何况寒冬每年都会来一次,只有直接从根上解决,才能一劳永逸。
而这个法子,就是火炉,用煤炭取代木炭,还能节约极大的成本。”
朱高煦随即从朱棣这里找到纸与笔,开始画了起来。
朱高煦说的,其实就是前世农村很普遍的炉子,煤炭燃烧的煤烟从烟囱排放出屋外,让屋内没有多少煤烟,可以持续供暖,并且还能做饭。
而且这个火炉的制造工艺,也不高,如今完全可以做到。
至于煤炭,如今依旧是一个不受人重视的能源,因为其他用法也没有发现,取暖吧,那味道已经不是难闻的问题了,而是在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会致人死亡。
不仅是大明,从发现煤炭的特性开始,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过的,但无一例外,没成功,反而死了不少人,都是被熏没的。
所以煤炭的价格,比木炭要低,低很多,而且大明发现的煤山也不少,基本都没有被怎么开采,因为用得少。
在古代,木炭的价格,可是极贵的,而且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用上的。
他可是亲眼见过,外面的那些山,有树林的可没有那么多,因为即便是太平盛世,啃树皮吃树叶的百姓,也依旧不少。
因为繁重的赋税,哪怕是光景好,收成不错,交了赋税后,剩下的粮食也基本不够一家人一年的所吃,平日里野菜、树皮、树根、树叶,都是被吃的对象。
要是遇到光景不好,皇帝又连年征战,更苦。
而且像样点的树林,都是官绅、地主的,普通百姓想要去砍伐,可是要被官府抓的。
更为重要的是,拿出来用的木炭,也不是单纯的用火一烧就可以的。
卖炭翁,卖炭也是一个手艺活,能够卖炭的,已经强过很大一部分普通百姓了。
朱高煦这次给朱棣弄出来的火炉,也算是一个改善生活的法子了,而且只要普及,冻死的情况,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每年寒冬,无论是什么朝代,都会出现冻死的人,只是多与少的问题罢了。
当朱高煦全部说清楚,心中也是一叹,这个火炉好是好,确实可以达到目的,但推行下去,朱高煦是不看好的。
但他能做的,只能是这样了,他也无奈。
朱棣认真的听着看着,不仅没有丝毫高兴,反而更加沉重了。
朱高煦的这个法子,他认可,如果真的能够解决煤炭燃烧出现的煤烟问题,确实可以解决取暖的问题。
但是这个炉子,他没办法推出去,即便推出去了,他也知道,那些普通百姓也用不起。
因为这个炉子需要铁来做!
铁,任何朝代的绝对核心资源,无论是农具还是其他方面,都需要铁,尤其是大军的甲胄、武器装备,都是用铁打造的。
也就导致铁在任何朝代,管控都极为严格。
他要是将这个炉子推行出去,别人拿去转手重新冶炼,暗中给他打造出甲胄、武器怎么办?
哪怕有锦衣卫,也不代表就不会出现遗漏,尤其是朱高煦刚才还提醒了他,锦衣卫是人,不是万能的,也有疏漏的时候。
尤其是大明还有地方在起义,要是让那些起义的人有了铁,重新锻造成甲胄和武器,只会破话天下的稳定。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则是使用这么些铁打造出来的火炉,普通百姓穷极一生,恐怕都买不起。
他要是推行出去了,到底是卖给谁啊?
朱棣看着朱高煦,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方法确实好,可是不能用啊!
这玩意,不就是给皇宫,以及那些权贵之家用的吗?
朱棣扶着额头,长叹一声。
“老二,你可真是会给我出难题。”
朱高煦双手一摊,表示无奈,他能想到的也就是这样,至于朱棣要不要选择其中一个,或者自己想办法,那就不关他的事了。